东峤鹭峰寨
鹭峰寨是明代古城寨遗址,位于秀屿区东峤镇鹭峰山的顶端主峰宝殿峰和香炉峰的山坳里,那里至今还保存着多处元代以来的摩崖石刻和建于元代的鹭峰寺遗址等文物景观。
鹭峰寨系明末清初抗清英雄朱继祚所建,原寨城周长3000多米,高4.5~5米,宽约1米,依山就势,屯石作基,方石垒起,有东、南、北三城门,城门窄至仅容一轿一马出入,若关闭三门固若金汤。现存寨城长2000多米,有东、北2门。
在这里有一段悲壮的史话。桂王永历元年(1647年),监国鲁王入闽,朱继祚举兵响应。明桂王永历二年(1648年)正月,朱继祚与郑成功部将杨耿奋力收复兴化城。三月,清兵大举进攻兴化城,兴化城陷,朱继祚率领部分义军到东峤鹭峰寨,重修寨城,继续与清兵进行斗争。后寨破退至赤岐狮子岩,继续与清兵周旋。同年七月,清兵大举进攻狮子岩,朱继祚据险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清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初十日,慷慨就义于福州,留下《绝命词》一首。朱继祚殉难以后,莆田人民把他的尸体运回莆田,葬于壶公山宝胜院附近。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诏谥忠节。
朱继祚,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生,字立望,号胤岗,莆田县横塘(今荔城区黄石镇横塘村)人,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进士,历经神宗、光宗、熹宗和毅宗四朝,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他居官清正,秉笔直书,触犯权奸,遂遭诬陷,曾被诽谤,一度弃官,二度罢黜。在宦海浮沉的波涛中,朱继祚考虑的不是个人前程和生命安危,而是民族的多舛命运,社稷的风雨飘摇和人民的惨遭涂炭。有一天夜里,朱继祚梦见一老翁对他说,有难时可跟白鹭走。他回故里后听闻鹭峰山(今秀屿区东峤镇鹭峰山)上有白鹭群栖,立即带领兵将来到这里修筑城寨,改鹭峰精舍为鹭峰寺。
相传,朱继祚来到鹭峰山看到这里山高路陡,面海而矗,更有主峰宝殿峰陡峭壁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乃为兵家必争之地,遂下令将士修筑城墙。他虽然年近六旬,可身先士卒,与士兵并肩日夜奋战,他的精神感动了山神和各路神仙,白鹭招来了百鸟在周边歌唱,嫦娥把银白色的月亮撒亮了山坡,土地山神派来牛鬼蛇神扛石砌墙,众仙为他丈量测绘。经过艰苦奋战,一座墙高4.5~5米,宽约1米,周长三千多米的城寨基本建成了。
在寨内的宝殿峰下的鹭峰寺,座丑向未,七间厢,单进深,配有两厢建筑。据记载此寺建于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曾二度毁于火灾,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重修精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建。寺建在宝殿峰下,显得挺拔峻峭,面对香炉峰,在春末夏初,云雾缭绕,犹如香炉吐烟,显得惟妙惟肖。寺的东北上处的“宝峰亭”原是一座尼姑庵,后来毁于火灾,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为两层石头建筑。
寺的周边树丛密林的巨石边或上面有多处摩崖石刻,其中有“鹭峰”、“石门”、“石镜”、“独木桥”、“少室”、“双松迎”等石刻,均为隶篆书,其中有“少宝”两字隶书,系是元至正丙申年,寓温陵(泉州)钱云泰义书。还有龙凤和虎等石刻,线条流畅,形体奔放舒展,隐没在草丛边,别有韵味。寺前山上有一石形似桃子,称为“石桃”;其左上方有“石帽”;寺左有一“石鼓”,以石击之其声如鼓。
鹭峰寺的右侧下方岩石边有一直径丈许的水池,名曰“弄月池”,池旁石上刻有“弄月池”三个字,传说是朱继祚手写的。这字体遒劲有力,与朱继祚的刚强性格如一。这个池原为八角形,直径约三米,池水常年不涸,水清澈见底,可照人影,能供千百人饮用。又传说,当年清兵攻破山寨后,朱继祚的妹妹纵身投下弄月池以身殉节。 (陈峻山 陈永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