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埕杨氏民居 涵江水乡灵魂
杨氏民居位于涵江楼下沟河纵横水系中,来到这里,首先映入眼帘是河流从东边环绕到西边,形成一条“玉带”,围出一个1000多平方米大的红砖埕,埕的北边排列三座大厝,左边正厝是一座四进七间厢大宅院,中间一座是四进三开间大祠堂,右边是一座四进三开间宅屋。房子的灯笼上写的是杨姓,而大埕的名字又叫卢,这里面有一段故事。宋代,国子监祭酒刘正在涵江保尾、楼下一带重开水心河,水系环绕着一片平地,他自己在这里建“水心堂”,作晚年居所。至明代,卢氏在此建房,铺有一块大砖埕,从此这地方便称之为“卢埕”。到了清代中期,卢氏把这块地转卖给经营纻麻而发家致富的杨氏。杨氏看中这块地,不喜欢原来卢氏的住宅,就重新铺埕盖房。这座房子的特别之处,是把两边下厝前墙与照墙连接,组成封闭的三合院,大门坦建在照墙的中间,与正厝大门、内大埕、前厅、天井、福堂、后供堂形成中轴线,这种格局在城涵传统民居中不多见。明显违背传统建筑的风水要求。跨进正厝大门仅二尺寸,发现这里原本有六扇门。据杨氏家人介绍,原来中间4扇门常年关闭,平时大家从两边门出入,文革期间6扇门全拆了,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显然,这个六扇门起到了古民居照墙的作用,可遮住门外与内屋的视线,从民俗含义上说可挡住内财外流,弥补了大门坦设在照墙中间的不足。成为一种新的样式。
杨氏民居建于清道光年间,历经25年时间才落成,用这么长时间来打造一座大厝可谓是精雕细作,房子虽然有100多年了,现在置身其中,从各种石雕、木刻、门柱、窗格上看,仍能看到主人在用料上,师傅在制作上,所花的心思,特别是两座房子间的小巷,从墙体到地板皆用方砖砌成,时至今日仍红光整洁,不失为福建红砖区建筑之精品。
徘徊卢埕周边,明显感到这里的水和环境比其他地方干净,从这里的小桥流水人家仍能悟到涵江水乡的安详与灵性,回顾游历各种水乡古镇有了一种体会,就是不同地域不同古民居诉说各种不同的故事,积淀出不同古镇灵魂,可以说,卢埕杨氏民居是能够体现涵江水乡灵魂。 徐学仕 文/图
杨家大门坦
大埕前的水系
红砖小巷
卢埕杨氏正厝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