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涵江宫口河变迁史

    涵江宫口河变迁史

      宫口河地处涵江旧城区北沿水心河中心地段,从西到东打了个弧圈。因河北岸古时有座妈祖宫,后人便把宫门前河岸称为“宫口”。

      据史载,唐代涵江还是一片刚被围垦的海滩低地,先民们在此腾海造田,开河引水,从事农业生产。延至宋代,端明殿大学士蔡襄在水心河入海处创建“端明陡门”,防御海侵,排洪泄水,宫口河两岸农田得以免除水患之害。宋绍兴年间,国子祭酒刘政辞官回乡,发现水心河河道淤塞,即慨然捐俸,亲率民众“氵睿疏之”,还在河上修桥造亭。入元以后,官府不理水利,水心河再度弃置。

      明朝肇兴,人们重新整治水心河,重修端明陡门,宫口河又获新生。嘉靖三年(1524年),兴化知府朱衮走马上任,来涵探察民情,发现宫口河畔妈祖宫已成荒墟。他便拨款在此建造一座规模很大的“寿泽书院”,发展地方教育事业;同时,在书院边重建妈祖宫。宫口河畔从此既是涵江人读书会文之所,又成信众膜拜妈祖圣地。

      明嘉靖中后期,随着三江口港兴起,涵江一跃而成闽中最大商埠,为莆田、仙游、永泰、惠安诸县大宗商品集散中心,南来北往大量货物汇聚涵江端明码头。当时没有火车、汽车,必须依靠水运,而宫口河紧靠涵江内海码头,便成内河水运枢纽站。只见河上大小船只日夜穿梭;河边建起了一座座货栈和仓库,一派繁荣。

      从明至清,宫口河边农田逐渐被改建为仓房和货栈,河岸也全数改砌石块,每隔一小段就设河埠头,以便船只停靠和工人搬运货物。为方便两岸之间来往,河上还建起好几座木桥。清乾隆时期,涵江几十家大商号都在宫口设货栈仓库,堆满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从美、英、德等国进口的各种商品。

      随着商贸发展,宫口河两岸高层楼房日益增多。如清末民(国)初,有一号“十七会伯”的富商,在河东北侧建造十几座“四披水”红砖洋式楼房,并临河建起一长排三、四层高圆拱式大楼;大商号陈湖泉也在河南岸建造三、四层高洋式楼房。接着,又有人在河中段南岸建起三层红砖洋楼。而陈湖泉兄弟陈济州二亦在河西南侧建起欧式水泥高楼。商家们还在河上建起东、西、中三座钢筋水泥桥。宫口河这种建筑格局和风景从此获得“水上威尼斯”美誉。直至上世纪80年代,邮政部门还特地派人到此拍了“水上威尼斯”夜景,制成明信片发售。

      史海浮沉,世事沧桑,如今的宫口河两岸经过几轮旧城改造,面貌不断焕新。然而只要你留心探寻,依然可觅当年一些古迹遗风。黄黎强

    <>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

    广告热线:0594-2288370    1301596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