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桥
宁海桥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在桥上加铺了一层水泥桥面,秀屿港至涵江的公路从此通过,与福厦公路衔接。
宁海桥距莆田市区约15公里的木兰溪入海处,古为宁海渡,故名宁海桥。因这里溪海汇集,潮大流急,泥沙滚滚,建桥工程十分艰巨。从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三百多年间,六建六圯。现存的桥,是从清雍正十年(1732年)开始,耗费15年修建的。桥为石梁式,全长225米,面宽5.8米,两墩之间的净跨径在8.8-11.8米之间,比我省著名的五里桥和洛阳桥的跨径还大。桥面用75块长13米、厚1.2米的巨石敷设而成。两旁有扶栏,望柱头雕刻着姿态不一,线条简练的石狮浮雕。桥的两端,原竖有高约3米的戴盔披甲、手执长剑的护桥将军石像四尊,现只存两尊。
从桥上观日出,万道金光直投桥下,犹如金龙逐波,仪态万千,蔚为奇观,故有“宁海初日”之誉。
—————————————————————————————————————————————————————————
宁海桥(又名东际桥)古为宁海渡,位于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桥兜村,北岸为涵江区的孝户,俗称桥兜桥。
桥兜桥始建于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由龟山寺僧越浦募建。越浦原是一名武官,因不满朝政,愤而弃官归田,后入龟山寺为僧,法号“越浦”,即越过浦口之意,系木兰溪入海处俗称“浦口”,宁海渡即“浦口”。附近的江东妃宫称浦口宫。到底是奉师傅之命去宁海渡建桥,还是自己立志干番事业而借助寺门众僧化募之力去建此桥已无法考证。但号“越浦”有越过浦口之意,且入寺后即率众僧四处化缘,募得重金,创建宁海桥是有记载的。为了建桥施工,便在孝户创建吉祥寺为工地,旨在建桥“吉祥如意、顺利建成”。越浦大师为了鼓动民众施舍财物建桥和招度众人入寺帮助建桥,用海水泡沫在大雄宝殿的门前方石柱上写下:“入吾门不穷,出吾门不富;舍我者必昌,盗我者必殃。”对联,至今还能清楚地看到。
吉祥寺围墙范围大,寺庙却不大,只一座大雄宝殿一排共五间,两旁及前面都是空地,围墙很大。大殿前廊上有四方石柱,每边约有30公分承载屋檐,当中两根石柱,近看平平展展没有字迹,手摸也很平坦,但只要后退5~6米(快到围墙大门处),奇迹出现了,左边(西面)石方柱上清晰地浮现出半幅联句“入吾门不穷,出吾门不富”,但右边(东面)石柱上却看不见,因1958年大炼钢铁时,民工们在靠右边石柱垒灶做饭,搭炉炼铁,石柱被熏黑了,后来把烟洗净,联句就这样永远消失,真是神奇不解。建桥时人多手杂,个别私心重的人,时有偷盗建桥材料,看到越浦大师有此法力,没人再敢偷盗财物了。大家认为建桥是为民众办好事,反都捐献财物建桥了,也有穷苦人入寺为僧建桥。
宁海桥两桥墩间跨度为8.8~11.8米,共建船形墩14座、桥孔15个,共75根巨石梁长225.7米,桥宽5.8米高10米多,南北各建桥亭一座,是我省现有古代石梁桥桥墩跨度最大的,每根石梁长10~13米,宽、厚1.2米左右,即每根有10~13立方米至1.69立方米。按比重花岗岩为1:2.2;宏武岩为1:3.0折算,每块花岗岩石梁就有27~35吨。每吨20担有540担~720担重,在665年前没有运输工具和起重机,是怎样架上桥墩的呢?是神仙、是佛力吗?都不是,是劳动人民用智慧创造性地采用“水托法”把石梁架上去的。原来把大蚶上开凿成石梁推下海边,在涨潮后海水漫到海边时,靠水的浮力从海里捞上搬到船仓内,省了许多力气。把石梁运到宁海渡桥墩旁,也滚下海待用,到大潮时拉上空船,由于水托着很轻,就这样一块一块地架上桥墩。
民间流传:“宁海建桥由天助”、“连海龙王也把海水加涨三尺浮船架石梁”,30吨上下的石梁就这样架上桥墩,靠的是天然力量。
一建:十六年后元至正十年(1350年)桥墩被洪水冲毁17根石梁复以船渡50年。
二建:明建文二年(1400年)兴化府同知徐则敏聘灵云寺僧湘江广募在原址重建,1408年建成,经90年后。
三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桥又被水毁,经局部修葺后重用,33年后。
四建:明嘉清十年(1531年)桥又被水毁,经局部修葺后重用,62年后。
五建:明方历二十一年(1593年)桥又被水毁,经局部修葺后重用,87年后。
六建: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桥又被水毁,提督吴英捐奉六千多两修桥复用。雍正十年(1732年)特大洪水冲毁石桥大部,知府苏本洁首创,僧了槃广募精心修建。
七建:乾隆十一年(1746年)建成,首尾共花十五年,至今已365年完好无损。
为什么第七次修建的宁海桥至今有365年都完好?因为:这次不是局部修建,而是彻底翻建,为预防洪水潮水的摧毁,桥墩下面置一条宽大石堤,在石堤上立墩,桥墩石为整块88方条石,下宽大上缩小且优粘结,整体性稳定性强,用两头尖船形墩以防洪水潮水高1米缩0.5米,即砌高10米,减少5米,宽度收缩0.5米,即宽度长度50%收缩2.5米,砌墩条石四面凿磨平整,经粘结整体性强。船形墩上砌三层南北悬臂每层半米共1.5米,以减少石梁跨度,故经无数大潮、溪洪尤其1973年历史最大洪水,“9914”山洪大瀑发,1961年天文大潮,1937年兴化湾4、75级地震,抗日战争日机轰炸,3米高护桥石将军被炸断了头,水雷碰炸(抗日时三江口封港的水雷断线后流进来)一门五块石梁被炸掉四块,仅剩一块石梁,做上栏杆还在通行,通戈车土车等都能通过,后来政府用钢筋混凝土将损坏桥梁接通。(吴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