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旅游>林外溪上小水坝

    林外溪上小水坝

      在梧塘镇枫林村和萩芦镇双亭村的交界处,有一条小溪,名叫林外溪。溪上除了新老两座太平桥外,还有几个远看像积木一样的小水坝。

      加坵坝。坝长约8米,水坝的外坡由溪底往上砌石头,呈30度的坡度,外坡约6米长。水坝的右边有一条小水渠,把溪水引向名叫“古老磨”磨房,推动磨房的大水轮。这是解放前由双亭村下厝自然村陈九森建的。磨房可加工大小麦成面粉,把稻谷碾成大米。

      由加坵坝向下推进200米,就来到下厝坝。下厝坝因为位于双亭村下厝境内,故名之。这是清代中期建的。坝长50米左右。坝的外坡用乱石砌成,长约15米,坡度约30度。外坡上,东西边各长有一榕树。坝的西边有一条水渠,蜿蜒4华里左右,可灌溉双亭村的下厝、后亭、田厝自然村及枫林村的林外境的田地几百亩。

      林外坝又叫林外陂,建于清代后期。它距下厝坝约100米,距太平桥也约100米。坝长20米,高约1米多。坝的外坡倾斜20度,坡长约10米。坝内拦蓄的溪水,形成长40米、深1.5米的大水潭。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潭内有鱼虾,曾有鸬鹚排在上面滑行捕鱼。但见潭内水平波静,溪水深绿如蓝。一张竹排上,有一个人双手撑着竹竿,竹排在水面轻快地滑行。竹排的首尾,停着几只鸬鹚,时而跳入水中,时而叼着鱼出水。这种情景,现已绝迹。坝的东侧,原来有一座名叫古老磨的磨房,由加坵坝引来的水,推动大小轮转动。由于公路扩宽,古老磨已经被拆除。坝的东侧有一条宽约1.5米、深约1米的水渠,把水由北向南引流。渠水除了灌溉田地之外,还为两座水磨房提供动力。在过去的年代里,林外坝有“鸡鸣日落”之约,即鸡啼时开闸灌溉梧塘洋,日落时闭闸灌溉林外田地。林外街1998年时扩宽拆迁,田地被征用,这条水渠现已闲置。

      另一个小水坝叫社前新坝。它位于林外社(香龙福社)前,居林外溪的中游。这个小水坝建于民国初期。坝长30米左右,高约1米多。水坝的外坡倾斜25度,坡长约7米。水坝的西侧,开有一条水渠,宽约1.5米,深约1米,沿途灌溉农田,还为一家加工面粉的水磨提供动力。

      溪边坝,建于民国初期。坝长约30米,高约1米多。坝的外侧,以30度倾斜。水坝的东侧修有一条水渠,除了灌溉用地之外,渠水还流进一家水磨房,推动水轮机。这家水磨房规模较大,能加工面粉,加工大米,压榨花生油和油菜油,曾经为平原、山区、邻村提供不少服务。由于修建公路,现已绝迹。

      本陂坝建于清末,坝长121米,内侧高约80-120厘米,外坡为45度的斜坡,长约6米。坝内拦蓄的溪水形成一条大水沟,长约130米,宽约5米,深约1米。在20世纪80年代前,这里还是一片田园风光。本陂坝两岸,水草鲜美,溪水碧蓝。夏夜萤火虫飘忽于水草之中,秋夜捉蟹的渔火闪烁,是一派田园诗图画。这里地势开阔,良田成片。夏秋季节,稻谷成熟,金黄色的稻浪轻轻翻滚。不远处,九华山、紫霄山、六尖山依次排列,衬托着这一派田洋。

      由于开发,六水沟两岸填满了黄土。先是西边的振兴鞋厂兴办,接着是城涵大道拦腰穿过。不久,向莆铁路也将从它的身边擦过。

      本陂坝的右侧,本来有宽1.5米、深1米的大渠道向西转南把坝内的溪水引向方庄、漏头村北部,灌溉那里的田地。现在水渠改为埋没水管。1964年,枫林村与沁后村在坝上改建本陂桥。

      当时,太平陂水利管理委员会投资,在坝的西侧第一个桥孔处,建了两扇高2米、宽1米的手摇启动开关的闸门,洪水来时用于排洪。平时闸门关着,水满时则让拦蓄的溪水从第二、第三桥孔下的水坝顶部溢流到下游。这两个水闸,可以说是小水坝中最豪华的建筑了。(卢瑞棣)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