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旅游>丰泰大院九代人的乡土记忆

    丰泰大院九代人的乡土记忆

    点击查看原图

      丰泰大院全景

    点击查看原图

      住在丰泰大院中最小的孩子放学回家

      在鲤城街道北宝峰社区六角亭路口处拐入,直走1公里可见一棵古榕树和一口老井,井边往右爬上一个长坡,有一座古朴庄重的大宅,交织在现代与历史中。

      据居住在院内的老人游宗仁介绍,这座古宅名为丰泰大院,系宝峰人游鸿章于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建造,占地约12亩,历时3年完成,为其子孙所有。

      纵观大宅,围墙外是一个“大埕”(外院子),上面铺着成千上万块的方形红砖,经历百年风雨呈现不同程度的磨损。“大埕”的东南及西南方向各有一个旗杆。明清时期,族人考中了功名,必在宗祠门口竖立大旗,青史留名,光宗耀祖。丰泰大院建成至废科举24年间这里立了两个旗杆石,可见游氏一族对文化的重视程度。

      南为墙,墙体有一人高,由石、砖、瓦等3种不同材料砌成。因出入频繁、加之年代久远,院子大门微微倾斜,记者经过时不由地加快了脚步。墙内有小埕(内院子),面积在300平方米左右,挑高半米,东、西、北向皆为住宅部分。北向长30米有余,为丰泰大院正房,除正大门外左右各设3个偏门,东西向为东西厢房,正对而立。

      正门边、门墩上镶嵌着刻有祥瑞之物的八宝图,花样砖瓦修饰着外墙,墙根的青石上雕刻回形纹,简易木门牢固大方,镂空雕窗精美古雅,飞檐吊梁虽被氧化镀金、彩漆脱落,但其雕刻工艺精美绝伦,尽显艺都风范。

      从偏门进入,因常年紧闭,空气里散发出南方春夏潮湿的霉味。游宗仁告诉记者,游家后代大都搬去新房了,为了保留古厝原貌“不得将祖屋外租”成为游氏子孙间美好的约定。他说:“还有4户游姓人住在大院里,几乎都是上了年纪不愿搬家的老人。”

      这座大院建筑结构是闽南地区典型的传统两进七间张布局,大小房间共36间,大小厅24个,四通八达,房间皆能与所在厅堂相连,各厅堂之间又通过走廊相连。砖红色的宅院不乏江南民宅的活泼自由,且精雕细琢、清新雅致。下落、顶落与榉头围合为四方天井,天井共13个,为采光、集雨、通风创造了条件,一重天井一重厅,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此可见一斑。

      在几处墙壁上,记者还看见“毛主席语录”、“社会主义爱国公约”、“食堂安全制度”等文字和画,游鸿章第七代孙游宏如告诉记者,1960年大跃进时期,丰泰大院被设为公社大食堂,现有的相关壁画、语录皆出自当代农民画家张清岩之手。

      那年的歌,唱着那年的人,乡村古民居,不仅承载着人们的乡情与乡土记忆,更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活化石。

      离开丰泰大院时游宏如回头望着,按捺不住心中的担忧:尽管去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大院成为记录在案的文物点,但大院的状况还是越来越差,我们只能通过不出租来保护。他担心时间在变迁,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有一天这生活过九代人的丰泰大院将会消失。  陈慧贞 杨登峰 文/图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