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开莆来学与南湖三先生

    开莆来学与南湖三先生

      走进凤凰山公园的文化长廊道上,爬坡的路段迎面第一个牌坊上题写着“开莆来学”四个大字。作为莆田人对“文献名邦”、“海滨邹鲁”这八个大字耳熟能详;对外地过来莆田的客人来说,也有所耳闻、略知一二,但对“开莆来学”和“南湖三先生”这九个字,知之的并不多。

      “开莆来学”是从河南迁徒过来的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提出来的,他们在南湖山(即凤凰山广化寺)创建闽地第一所学堂,开创了莆田文化教育之先河,换来“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的人文荟萃局面。由于三先生开莆田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先河,世人尊他们为“南湖三先生”。

      据《南湖郑氏世系》记载:“开莆来学”木坊属“文学坊”,最早立在后埭郑露曾孙郑阜后裔聚居的莆田拱辰门(北大门)内龙坡境社,行人通衢之处(今荔城区北大路),其巍峨雄伟,是莆田“文献名邦”的历史见证,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可惜在1966年时被毁于一旦,夷为平地。该木坊为唐贞元三年(787)岁次巳丑冬,率旨赐金敕建。宋熙宁七年(1074)重修,明嘉靖四十二年(1519)重修,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修,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重修,1933年重修。坊中央悬有“恩荣”牌,下横幅书:“倡学先儒唐太府卿首祀乡贤南湖郑露”,右边书:“道承东鲁”,左边书:“学启闽南”。

      郑露,字恩叟,唐朝人。祖籍河南荥阳。先辈入闽为官,其后代曾自福州迁居永泰,再由永泰迁徒莆田南山(今凤凰山广化寺)。郑露和胞弟郑庄、郑淑自永泰徙居南山后,继而据此山之胜,创立湖山书堂,以修儒业。世称郑氏兄弟为“南湖三先生”。后来,书堂改为“南湖三先生祠”,书堂石匾有“南山樾阴”四字,为南宋右承相文天祥所书。

      郑氏在南山倡学,时作篇章,以训弟子,邑人咸谓:“莆之衣冠文物,实自郑氏兄弟开先之也”。又谓:“莆邑之称为“文献名邦”,实肇于陈代之郑露。北宋景佑进士蔡高咏露:“先生如不出,莆海无真儒。”南宋理学家朱熹称郑露:“倡学功高泽且宏。”明成化进士黄仲昭则说:“露在莆人未知学之先与其弟从事诗书,开莆之儒学,亦可谓豪杰之士也欲。”故为郑露而立“开莆来学”坊。

      郑露南山兴学历时三十多载,世人谓之“开莆倡学”鼻祖,他传来中原文化,为莆田文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郑露收入《全唐诗》的诗有两首,一首为《书堂》:附凤凰翼,与木石居。和乐兄弟,游玩诗书。另一首为《彻云涧》:延绵不可穷,寒光彻云际。落石蚤雷鸣,溅空春雨细。第一首诗是以凤凰山为背景赋诗。凤凰山又名南山,在莆田城西南郊,因山形如凤凰展翅而得名,山上森林茂盛、郁郁葱葱,怪石峥嵘。“附凤凰翼,与木石居”,点明书堂的方位与周边环境之美。“和乐兄弟,游玩诗书”,表达兄弟共处的和睦欢乐,以及研读诗书的愉悦情致。

      从此诗可以看出,1400多年前,“南湖三先生”在注重文化启蒙的同时,也开创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方法。而“愉快教学法”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小学生被“题海战术”压得喘不过气来后才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由此可见,这首诗所反映的内容,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

      而《彻云涧》一诗纯粹写景,尽管不知涧在何处,也不影响我们理解诗意。“延绵不可穷,寒光彻云际”,诗句的大意是:绵延不绝的山涧一眼望不到头,只见一道寒光直透云端。“早雷”,即春雷。“落石早雷鸣,溅空春雨细”,其意是:瀑布激石,发出春雷般的声响;水花溅空,犹如春雨蒙蒙。

      此诗头两句是远望所及,以“寒光”作喻,写山涧之高远;后两句是切身感受,以早雷比喻瀑布的声威,以春雨形容水花的细微,绘声绘色拟物拟态,着意渲染。这是一首五言古绝,短短四句,融汇了诗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点面结合,恰到好处,读来让人气宇轩昂、感慨万千。此诗不愧为莆阳乃至八闽大地的开山之作。(施金冷)

    <>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

    广告热线:0594-2288370    1301596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