骋无穷之路 饮不竭之源 ——访莆籍画家翁开恩教授
记者:日前,反映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美术事业成就的经典巨著,由中国文化部选编的《中国人物画十大名家》出 版,您与您的老师冯远以及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著名画家刘文西等并列齐名。能否谈谈这其中的感受。
翁开恩:如果说与恩师冯远齐名,实在有点受宠若惊。当时,文化部的同志打来电话说此事时,我推却了,认 为自己还没达到那个水平。但对方说,我的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毛主席纪念堂等收藏,已经 达到这个水准,先寄去照片,专家看了再回话。不久后,他们又来电说,领导看了很惊喜,这事就这么定了。
记者:翁教授,您早期以工笔画著名,早在60年代就有作品参加全国美展,其后一放而不可收,《女社员》、 《以岛为家》、《送盐》、《第一百顶军帽》、《人间天上》等陆续参加全国美展。后来什么原因让您画风嬗变, 追求意笔的视觉美感。
翁开恩: 1982年,我到中国画的大本营浙江美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学习。那是我艺术发展的关键 阶段。浙江美院的一批画家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吸收西方的素描艺术,结合中国花鸟画等传统技法,创造了既重造型 又重笔墨技法精到表现的新的中国人物画风格,并且在新时期仍然显示出很强的生命力。
在浙江美院浓烈的艺术传统精神和学术氛围里,我亲聆诸多名师的教诲,细心揣摩浙派人物画不受具象束缚的 意象造型观念,领悟其丰富的笔情墨趣和悠长的诗意韵味,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之深度和广度,体悟在继承 传统中求蜕变,在借鉴外来艺术中图创新的艺术真谛。而诸名家教授开明的教育思想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也给我以深 刻的启迪,坚定了我在艺术上求新求变的意志。冯远和方增先就是那时一直教我意笔人物画的老师。
记者:说到求新求变,我想起了“变则其久,通则不乏”是教授您的艺术信条,您甚至还以此为题撰写了一篇 论文。
翁开恩:此语源自刘勰《文心雕龙》,意即文艺创作要善于变化(创新),才能持久;善于变通(继承),才 不会贫乏。我觉得中国画这门道,一不小心就会“老化”乃至“江郎才尽”,理当读懂传统和生活这两本书,同时 吸取外来艺术、姐妹艺术精华,适当调整,不懈地进行艺术探索和创造,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从而保持生生 不息,经久不衰的生机和活力。作为一个现代画家必须具有更新观念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对待自己的画不必太自信 ,要有一点勇气去对自己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去否定,在否定中去领悟,于领悟中去拓展。
记者:福建省美协主席翁振新说您生性豪爽,才思敏捷,似乎是属于那种灵气特足的人,心里老有诉不完的情 ,手里老有画不完的画,从古到今从神到人到大自然到飞禽走兽,无所不画;从工笔到兼工带写到写意到大写意, 无所不精。能否谈一下此中甘苦?
翁开恩:我是出生在莆田“界外底”穷乡僻壤的农家子弟,其实我画画的秘诀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勤奋,有 着莆田人固有的韧性拼劲。小时候就兴趣图画,也喜欢到海涂去摸鱼虾,小指头经常被虫寻夹的疙疙瘩瘩。国画《 咸泥巴》便是我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和对少年时代苦涩生活的抚摸。那年我穿着母亲用姐姐给父亲祝贺50寿诞的土 布做成的新衣裳,怀揣10元钱,光着脚板只身迈进福建师范学院艺术系的大门。一晃50多年过去了,我与生俱来地 有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对生活始终保持着一份迷恋和激情,用心灵思索和过滤生活,把对生活的沉甸甸的 爱铺洒在自己的艺术历程中。
记者:您现在可以说是个闻名省内外的画家,在山水、人物、花鸟三个画科都有自己独到的创造和贡献,特别 是您的人物画对福建画界来说是影响深远的。更难可贵的您还是一个桃李满天下的美术教育界的名教授。一个人在 两个领域能同时取得成功,这是许多同行难以企及的。能否点评一下自己所取得的成绩?
翁开恩:“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个有40多年教龄的高校老师,我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授业老 师,然后才是一个画家。我还是说说学生的一些成绩吧。卢志强同学的《我们年轻人》获省青年美展一等奖,入选 全国青年美展;林元甫的《出击声》入选七届全国美展;刘秉贤的《拓荒者》参加全国美展;俞芳的《闹元宵》参 加建党七十周年全国美展;我们莆田的王鹏飞的《清早》参加全国工笔画展;方金河的《田头饭》获全国风俗画三 等奖等等。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是历史的规律,看到学生们取得了好成绩,这是我最高兴的事。郭清 锋
翁开恩 简介:1939年10月生于福建莆田。现为福建师大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会员,福建美协理事,福建省画院、福州画院特聘画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nextpage}
求变创新 自成一体 ——记著名美术教授、国画家翁开恩
翁开恩号竹啸庄人,1939年10月出生于莆田市秀屿区北高镇竹庄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画院、福州画院、福建省政协海云墨会、福州市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师,原福建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特别津贴画家。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大型画展,被国内一些美术馆、纪念堂所收藏,也在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菲律宾、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东南电视台、福建综艺台曾播放他的个人专题。他出版有《翁开恩画集>>、《翁开恩写生》、《翁开恩画辑》等。
翁开恩虽然主修人物画,然而他的山水画让人身临其境,仿佛游览于大自然中,画面上不管是飞泉流雾,还是幽谷松林,皆高雅清新,韵致超逸;而他的花鸟画同样是秀丽灵动,明润隽雅,尤其是他笔下的松鼠毛茸茸,活脱脱,倍受世人喜爱。他早期的作品以工笔人物画为主,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工笔画《庆丰收》、《迎春图》被福建人民出版社作为单幅出版,工笔画《再见》、年画《女社员》、《以岛为家》参加第三届、第四届全国美展; 八十年代,工笔组画《第一百顶军帽》入选纪念建党六十周年全国美展,被中国美术绾收藏,工笔画《天上人间》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
他并没有满足已取得的成绩,1982年夏,他赴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研修。他翻开了中国绘画史,细细研究历代画家在画风上的师承与区别,在技法上的演变和完善。他又研究了近现代中国画大师的作品,发现大师们也在不断求新求变,他终于深刻领会到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篇》中所言的 “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这就是说文艺创作要善于变化,即创新才能持久;善于变通,即继承才不会贫乏。所以他认为,中国画这门道,一不小心就会 “老化”乃至 “江郎才尽”,理当读懂传统和生活这两本书,同时吸取外来艺术、姐妹艺术精华,并不懈地进行艺术探索与创造,从而保持生生不息、经久不衰的生机和活力。在浙江美院,他细心揣摩浙派人物画既重造型又重笔墨技法精到表现的新风格,及不受具象束缚的意象造型观念,领悟其丰富的笔墨情趣和悠长的诗意韵味,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深度和广度,体悟在继承传统中求蜕变,在借鉴外来艺术中图创新的艺术真谛。而诸名家教授的教育思想与治学精神也给他以启迪,并坚定了他在艺术上求变创新的理念。
他的绘画题材广泛,有取自现实生活的,有取自古代故事、传说诗歌的,也有来自民间题材的,可以说他是从古到今、从神到人、从高山流水到飞禽走兽无所不画,尤其是他的水墨人物画 “以书入画”,其线条律动,墨色韵润,章法奇拙,显得泼辣雄健、浑厚华滋,洒脱空灵。其款字粗细、浓淡、干湿,错落有致,与画面形成有机统一。整幅作品在神怡气静中,结合笔法的奔放和内敛,铸造出全新的艺术境界。其用笔纵横恣肆,用墨郁茂酣畅,设色别具一格。他还对人物写生情有独钟,面对不同的写生对象,他选择不同的笔墨构架和绘画语言进行意象造型。他写生的人物有焊工、农民、渔民、不同的女性及老爷子、老太太等形象,或用中锋浓墨,线中填色,或边勾线边上色,或用淡墨湛化,或用焦墨落笔,或用侧锋大刀阔斧, 无不表现出他对笔墨运用的驾驭能力。其笔下人物虽逸笔草草,却形神兼备,或纤秀或苍老或坚毅,千人千面,个性鲜明,内心情感、生活烙印皆跃然纸上。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艺术探索与追求,他的画风自成一体----凝重雄厚,严谨静谧,浑朴苍润。其作品融合了观察、哲理、情感、趣味诸元素,表现了画家鲜明的艺术个性。创作于2008年的《农家书屋》是他应省文联、省画院的 “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文献展”而创作的。为了塑造好当代农民爱科学、爱读书、求进步、求发展的新形象,他深入闽侯尚干镇洋中村采风。此巨幅三易其稿,以书本为画面进行组合,以书脊厚度为各画面之间隔,同时添加一些小书本,使画面有大小疏密的节奏变化,并在背后增画稻田,以点拨农家与丰收之含义。这是他探求艺术表现形式的一次创新突破,足见画家扎实的绘画功力、博大的知识结构,及对生活的深刻认识。
翁开恩学识渊博,生性豪爽,如今年逾七十,依然在用自己的画笔描绘精彩的人生和缤纷的生活。他也因高尚的人品和精美的画品受到人们的敬重。 (陈金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