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记全国第一个“包山大户”李美和之家

    记全国第一个“包山大户”李美和之家

      从16岁到49岁,她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马山;

      从一片荒芜到满目苍翠,马山承载了两代人的绿色梦想;

      从冒险承包到确权发证,全国第一个家庭林场见证着我省林业改革的步伐。

      这里,就是莆田市仙游县马山林果开发科研基地;她,是董事长李美和。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马山,满眼郁郁葱葱的林海,让记者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是一座荒山,当地曾流传这么一句话:“马山无树光溜溜,下雨沙石流,泥石盖良田,年年粮歉收。”让马山由荒山变青山的,是原盖尾公社莲井大队的农民李金耀、李美和父女。作为我国第一个包山大户、福建省第一个家庭农场、第一个拿到国家林权证的林民,她们家的“绿缘”充满着纯朴与传奇,充满着执著与坚韧!

      执著开启“绿”缘

      1979年春天,年过半百的李金耀突然向村干部提出要承包1200亩荒山。经过多次召开支委会和生产队长会议、社员大会,半年后,在一张牛皮纸上,用毛笔书写着11条“不平等条约”:所造杉木收成10%归李金耀,90%归大队;桉树收成40%归李金耀,60%归大队;桐籽、茶籽对半分成;药材、果树收成归李金耀(1983年增补马尾松收入15%归李金耀,85%归大队)等。为防反悔,合同特别写上“今后千年不变”字样。

      李金耀拿着承包“合同”找每个干部签名盖章。大、小队干部共32人,李金耀得到了29个人的签章。按照这份合同执行,意味着承包者将只能永远负债经营。但凭着对山林的朴素感情,李金耀未加深思就签了这份合同。于是,我国第一个“包山合同”在仙游的一个小山村诞生了。

      “我的父亲没读过书,当年执意要包山就是凭着农民的那股韧劲。他坚信‘人勤地不懒’,只要下苦功,荒山总有变绿的一天。这样的合同,父亲没有叫过一句屈,一直到去世,他对子女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大队把山包给我们不容易,要好好干。”谈及父亲,李美和言语中充满了敬佩。

      从1979年开始,短短几年时间,李金耀、李美和父女先后在山上种下了40多万棵林木,其中杉木、马尾松900亩,良种枇杷200亩,晚熟龙眼100亩,优质麻竹50亩。

      一个朴素的绿色梦想造就了全国第一个家庭林场的诞生,那份写在一张粗糙牛皮纸上的“千年合同”,成为新中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进程的关键节点。

      “绿”途是艰辛的!

      “从父亲包山那天起,我就常常跟着上山种树、造林。父亲把最后的心血都浇灌到山上了。1987年父亲走时,林场一下没了主心骨。我当时就一个念头,不能让林场倒了,别人不干,我来干,不管多难,我都要把父亲的开荒梦给圆了。当时可真是难啊,因为合同的原因,林场经营风险大、收益低,更沉重的是,我还顶下了父亲为了造林而欠下的16万元债务,1987年的16万元对我家来说就是天文数字……”谈及创业艰辛,李美和哽咽了。

      造林难,护林更难。承包初期,周围几个村的村民经常不顾劝阻到山上打柴砍伐,割草放牧,由此引发的冲突不断。1989年初,李美和的小弟在山上护林时被人打伤了,几天后,姐夫和另一位护林员又被村民打伤住进医院。甚至有人威胁李美和:“不让砍柴,我整死你!”

      1999年,一场罕见的霜冻几乎给了李美和灭顶之灾。当时,3年前嫁接的龙眼树开始挂果。然而,一夜之间,1500株龙眼树被活活冻死,李美和的心都碎了……

      种种磨难都动摇不了李美和绿化马山、发展林场的信念。李美和挺直腰杆,一边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一边带领员工奋力拼搏,把林果场建设得红红火火。

      围绕“绿”字做文章

      2003年,我省《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李美和一马当先,在莲井村以公开招标方式、转让马山55%山林股份时一举中标,股权达70%。这年8月,李美和又拿到了全国统一制作的第一本林权证。

      围绕“绿”字做文章,多渠道开展绿色生态建设。李美和改变了父亲以前按国营林场模式给民工发工资的做法,鼓励民工参与股份合作。林果场出土地、苗木,民工投工、折价入股联营,激发了民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民工们下班后,在园里走一走,看一看,抓抓虫,拔拔草,成为平日里的寻常事。

      李美和还在集体林权改革中率先行动,进行产权交易、林地流转、规模经营。几年来已增加投入近千万元,不仅将每年一百多万元的收益全部投进去,还多方筹资,租赁转包周边的山地造林。

      目前,林果场已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林业、农业、畜牧业综合开发模式。此外,李美和还开展了山杜英良种壮苗繁育、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研究、四绿苗木培育等新项目;建有育苗基地200亩,种有山杜英、降香黄檀、香樟、桃花心木、桂花等8个稀有品种,年供应优质树苗800多万株;创办养鸭场、养猪场,带动农、牧业农户3000多户。

      “绿”色梦想更壮美

      去年6月,总投资320万的“红哺鸡竹笋等优良用竹种丰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在仙游县马山林果开发科研基地成功落地。该项目建成后,将有绿化基地面积5000亩,这是李美和发展新项目的又一举措。

      李美和之家固定资产由1987年的30多万元发展到现在2200多万元;已完成造林4500亩,把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的马山建成生态经济型林果基地。目前,绿化和造林面积已达1万多亩。如今的马山层林叠翠,松涛阵阵,漫山遍野的马尾松、杉木、油桐、巨尾桉等树木郁郁葱葱。清新的空气,旖旎的风光,马山成为城乡居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与父亲当初的饱受争议不同,李美和如今获得的是各方支持和无数荣誉。“是党和政府帮助我闯过一道道难关。”每每提及,李美和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一路走来,她始终不忘回报社会。村里盖小学,她捐助5万元,还无偿支持拖木400多株、薪柴20多担;村里修水泥路,她捐助6万元;村委会经济困难,她让出年收入6万元的石场,让村里开采;去年,她又向莆田市捐资30万元用于公益事业。“今年,我准备捐资15万元给村老年协会,为村里的老人们做点事……”质朴的话语道出了李美和的孝爱之心。

      李美和告诉记者,目前正计划兴建马山“森林人家”,为游客提供健康、生态、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提高森林复合利用价值。“我也有一个绿色的梦想,比父亲的梦想更大、更美:那就是除了使林场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外,还要发展‘森林人家’生态旅游,带动周边群众致富。”李美和说。(福建日报记者 包骞 刘晓军 通讯员 郑志忠)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