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萝苜田
□呼噜王
春天里的涵江区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熙熙攘攘十分热闹。我再次来到萝苜田,领略福建“小上海”“东方威尼斯”的旧貌新颜。
早在唐朝,涵江境内围海造田,筑涵排涝,故这里又称涵头,充满了江南水乡的韵味。她有天然港湾三江口,木兰溪、延寿溪和萩芦溪在此汇聚入海,三溪六岸和无数的沟渠湖塘编织出巨大的水网,在陆路交通十分不便的年代,商贾云集在这得天独厚的地头,商贸活动带促进了繁华,自宋、元、明、清和民国,许多的商贾后裔就落户在萝苜田,小桥流水大厝人家,欣欣向荣。
我就从端明陡门开始,走进萝苜田。端明陡门为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所创建,陡门作为一种水利设施起着拦潮和泄洪的重要作用。陡门坐北朝南,北承赤溪来水,南去汇入大海。这里除了端明碑刻,在陡门北向四十来米处,有明崇祯年间留下的一个方形石墩,四角石柱拱卫着三米半见方的铁座石墩,人们称为“印兜”。
黄氏民居坐落在涵东街道霞徐社区,前后两座大厝,分别建于明代和清初,前座为三进厅,后座为二进厅,共占地约二千四平方米,为辛亥革命莆田负责人黄纪星、黄缓的旧居。光绪二十八年(1902),黄纪星和侄子黄绶、黄湘等在家宅内创办莆田第一所中学——崇实中学堂,后移至莆田县城擢英书院,改名兴郡崇实中学,再改名福建省立莆田中学(莆一中前身)。其子黄典麟参加中共地下革命,1930年牺牲时年仅16岁。
延宁宫,位于涵江延宁社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462),又称敕封天上无极天后宫,为涵江著名的妈祖宫,历朝都有修缮和重建,今又重修,乃保留清代结构和清初建筑布局与工艺特色。
延宁宫的镇宫之宝蔗塔,妈祖蔗塔分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搭叠蔗塔前先放正底座果盒,在天井上方平正地挂上八角型顶板。从顶板正中垂下“千金坠”,与果盒正中点相对,再把顶板八角用线与果盒八角相连。这九条线就作为搭叠塔身时的标准线。搭叠时最底层沿果盒护圈放上44片蔗节,中间留空,再一层一层沿果盒边相错搭叠。塔身整体净高4.2米,分为三段,蔗节搭至天井顶一般是360层左右,正面嵌红色大字“上元祈福”,背面嵌红双喜,两侧龙烛高照。宫内还存有乾隆五十三年的敕封皇榜,延宁宫石碑等历史文物。
馨美堂,又称林海秋大厝,坐落于涵江楼下新桥头,是一座七间厢加护厝双层楼大厝,临街的阁楼美人靠上嵌“福寿康宁”,大宅秉承传统民居古建样式,兼有西方建筑风格,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反映了与时俱进的审美观。
广镇楼,因房主曾广镇而得名,为一座保留相对完整的近代红砖大厝,曾为派出所办公楼,现为楼下社区“党建+邻里”。社区得名于南宋时的国子监刘政辞官回故里,在家期间热心桑梓公益,疏通河流修复陡门等,受到百姓爱戴人们就把他居住的地方称为“刘下”,后来因为莆田方言的谐音改为楼下。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吸引了许多创业者,来这里开发民宿、茶室、咖啡屋等。
东方廿五坎位于涵西街道港头,“东方廿五坎”建成于1933年,由当地商人陈湖松和陈济松一起斥巨资建造。上世纪20年代,陈家兄弟两人靠着经营煤油和豆饼发家,成为当时的涵江首富。就在涵江镜鸿里挖沟填土打桩,利用进口的红桩和水泥,建成这座拥有二十五间店面的大楼,并挂起“涵江通美商号”的招牌,而“通美商号”正是涵江“东方威尼斯”当时货物进出的中心。
东方二十五坎正名是镜鸿里,这座角楼是陈镜鸿所建珠江别墅的四个角楼之一,角楼现存北、西、南三个,砖石双层建筑,是民国时期涵江海上繁荣的历史见证。
东洲桥跨过前林沟,继续前行回首仰望,石砌拱门上镶嵌一牌匾,上书“镜鸿里”三字,乃莆阳清末最后一个进士张琴所题。
前林沟中段,河道分一支流向东,流经一片平地,明代卢氏人家在此建了庞大的住宅,屋前铺有一大砖埕,称“卢埕”,卢氏并把这一段水心河唤作“卢溪”,卢溪上建有一亭,名“长寿亭”。
日月如梭,到清代中期卢氏家道中落,便把这块地转卖给当地富商杨氏,杨氏耗时25年,重新铺埕盖房成现在的规模。
杨氏民居三座三进三落的建筑群,总占地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宅院中光天井就有整整9个,还有前埕、后院,一应俱全。
两座大厝之间夹着一条青石红砖构成的网红深巷,吸引众多的美女到此打卡,不在这巷里留下倩影,那就不叫到过萝苜田。
徐氏顺茂隆大厝,徐氏籍仙游,大宅修建于1926年,占地约7亩,采用仙游民居双座九间厢加护厝的传统格局,坐南朝北。与传统民居不同的是,“顺茂隆”呈倒“凹”字形,前为面阔九间的单层木构架房,后为面阔九间的双层木构房,前后座共有29米深。老宅屋檐横梁处还可看到精美的雕刻,部分表面残留着鎏金。
顺茂隆大厝历时17年才修建完成,共花费了13万银元。是中西合璧的新潮构建,环埕院的基石墙上贴的花格瓷砖,瓷砖当时从日本进口的,护厝二层护栏也采用了西洋铁艺。
这一连片的郑氏、陈氏,建于清末民初的近代民居,各树一帜,自有特色。红砖、土坯,河汊、石桥,潺潺流水,红瓦上仙人掌,以顽强不屈的生命力,绽放出鲜艳的红花。
陈训彝故居为近代建筑,始建于1936年,历五载而于1941年告竣。 故居外观似“五间厢”,即五开间;内部为四开间,四进。整体建筑群为长方形合院式,面宽16.4米,进深长33.5米。
陈训彝,号杰人,洋尾乡霞楼村人。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清末,举家迁居镇内延宁街萝苜田。陈训彝曾经营碾米作坊和油行,20年代初,往新加坡经营橡树胶园;并经营“聚华公司”脚车业。民国14年(1925年),在涵开设亨利侨批业。训彝乐善好施,清末捐资办学,民国支持抗战,更热心公益,有莆田的陈嘉庚之誉。解放前夕其家为中共涵江地下联络站,接待过中共地下党林汝楠、林汝梁、金英和康金树等人,其孙陈长城进行革命活动时,也居住于此。
走在明清一条街,荔林与古居相掩,绿水共民宅同照,斑驳歪倾更苍朴。
刘协台宅建于1918年,位于涵江区涵西街道延宁社区。房子坐北朝南偏东,为独特的中西合璧双层砖木建筑。协台是清代副将的别称,相当于现在的军长。刘协台是涵江当地人对他的称呼,其实他原名叫刘季鸿。刘季鸿本是清军的炮兵,一次战争中,他仅发射一枚炮弹便打中敌军的船,因此“一炮成名”,平步青云,官至厦门炮台协台。 进士张琴的儿子,娶了协台刘季鸿的女儿,这在当时也是佳话一段。
夜涵江,小上海。这里是二十四小时不停业的茶室和旗袍体验馆。其建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石厝,曾经的涵江燃料公司办公楼。
再看一看,夜色中的东方二十五坎,仰望着满天的星灯,历史仿佛象流星从天空划过,虽短暂但也留下深刻的记忆,兴衰交替时代前进,那一颗明亮的启明星又从东方升起。
待一场春雨,执一把花伞,沿萝苜田的岛岸,细雨朦朦中在小桥上、深巷里穿行,品味涵江这江南水乡的今生前世,谁不说俺家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