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教主加大传教步伐的历史意义
□林劲松
林国平先生《林兆恩与三一教》说:“先从三一教徒的分布范围来看,嘉靖四十五年之后,三一教的影响已超出莆田仙游地区,在福建的大部分地区和长江以南一些地区传播。隆庆四年,林兆恩命余芹在金陵倡教,兼掌书籍,复倡诸有力者,置立义冢焉;万历八年,命陈标传教于榕城,李章佐之。于是杀菁先生诸集,复建会馆义冢;万历十一年,金华府节推徐万仞,大尹汪可受,义乌县大尹俞士章‘同致书求教于先生,先生命门人陈一夔应之’;万历十三年,漳州道甘来学邀请林兆恩到漳州传教,林兆恩‘命黄九思应之’;万历十三年,楚人金来相‘率其子弟同学林子这之道,后林子命之为荆楚领袖’;同年,‘命游思忠偕张洪都传教于金陵”。万历十五年,’朱有开以教主命倡教于建安‘;万历二十二年,“蔡经俊往金陵,教主命之传教”。此外,还有陈济贤等倡建于松江,王文炳’传林子之教于东西粤‘,黄天球、黄袍等’传林子之道于宁化‘,张子升’以官倡明林子之道‘于江南,俞士章、汪可受’传林子之道于都下‘,王兴、真懒传教于金陵,林敬冕传教于京都。
“这个时期,三一教的影响迅速扩大还可以从《林子门贤实录》记载的三一教徒的籍贯反映出来。该书共收入所谓’林子门贤‘、’建祠门贤‘、’直日门贤‘214人,其中福建省籍贯130人(莆田86人,福州13人,闽清5人,仙游和福清各4人,宁化、泉州、闽县各3人,漳州、古田各2人,连城、漳浦、建宁、邵武、闽中各1人)占60.7%;外省籍贯32人(江苏、安徽各8人,浙江4人,南直隶和湖北各3人,江西2人,河南、山西、山东、陕西各1 人)占总数的15%;不明籍贯的52人,点总数的24.3%。从上述统计数字并结合林兆恩及其得力门徒的传教地点综合考察,可以清楚看出,这个时期三一教的中心区在莆田,亚中心区在福建,散播区在江南及江北的一些地区。
”再从三一教徒的人数来看,这个时期的三一教徒人数剧增,数以万计。《林子本行实录》、《林子年谱》等记载了当时三一教的盛况。如隆庆三年,林兆恩’欲往武当山不果,遂留江西万年邑,时途中执贽瞻礼者云集‘;翌年,前往金陵,途经连江丹阳,’荐绅士庶无不望风拜谒,……及入金陵,拜者尤众‘;隆庆六年,往邵武,’从者如云‘;万历元年,往新安,’时投拜者几千人‘;万历八年,在宁化传教,’焚香顶礼者载道‘;万历十四年后,隐居北山。’而四方人士,皆不惮险阻,远至投礼者益众,日不容膝,夜无所栖‘;万历二十四年,林兆恩八十寿辰,’先期贺祝概有八千余人‘;万历二十六年,林兆恩去世,赴吊者’奚啻万余人‘;又据《林子门贤实录》载,三一教徒中,可以称得上’大贤‘、’小贤‘的多达800人,由此可见三一教徒人数众多之一斑。(莆田文化网2012-11-12)
嘉靖四十五年后,三一教主加大了传教步伐,有着重大历史意义。
首先显示出林龙江立足莆田,胸怀祖国,眼观全球的伟大情操。嘉靖四十五年(1566),林龙江先生五十岁,去福州,寓洪塘金山寺;隆庆四年(1570),林龙江先生五十四岁,不在家安度晚年,却去南京传教,图的是什么?这是值得研究的。将心比心,正确答案也就出来了。林龙江创立三一教,完完全全是为了挽救国宝,挽救民族危机。到了五十四岁时,这个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他绝不半途而废。毛主席诗云“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三一教主那时到处传教,不是因为别的,而是不忘初心,要继续完成自己时代交给的历史使命。所以,到了后来,尽管他那时年事已高,六七十岁了,仍然在莆田坐不下去,好汉不减当年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到处传教。
其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个成语意思是说人们不是没有良好的初心,但很少有人能够有很好的结局。三一教主和他的信徒却洋溢着干到底精神,新的可喜的局面不断出现,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由莆田发展到了福建直至全国。这是很不简单的,是他们众志成城,事业心高强的具体表现。这样做是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而是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
我曾经专门就这件事发表议论,拙作《林龙江与马克思》说:“文化传播富有历史背景。例如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道德经》也是一样,传播欧洲及其世界各地,无不与三一教创立及其三一教主到处传教息息相关。这是因为莆田大捷一炮打响,闻名天下,林龙江成为了许多人崇拜的民族英雄。从此以后,三一教主集中精力,专门从事传教活动。《实录》接着说:’教主初倡教,一切费用咸出自囊中,至丁卯告匮。诸生因请受贽仪(拜师礼),曰:非此将何以宣其教于四方,以易天下万世也?教主始收贽。至戊辰(1568)又因贽不足用,诸生请受赆仪(送别礼),曰:非此何以宣其教于四方,以易天下万世也?教主始受赆。其综理籍记,各有司存,或以刻刷书籍,或以应助贫病,毫不以自私自利,详具《疏天文稿》中。‘这个记载告诉我们,三一教主及其信徒,都是胸怀大志,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们即’以易天下万世‘者,其精神面貌是十分感人的。所以,他们无不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莆田大捷以后几百年间,中国沿海平安无事,证明了这一点:传播和普及《道德经》和《论语》,有益于推动和促进世界文明进步事业发展的进程。”(莆田文化网2021-2-2)
其三是挽救国宝和民族危机,只争朝夕。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抗倭斗争取得彻底胜利以后,倭寇和欧洲殖民者对我国的威胁暂时解决了,但是,挽救国宝和民族危机任务,在三一教主看来,还远远没有完成。所以,嘉靖四十五年以后,他特别重视推广和传播莆田三一教实践成功经验,把出版著作,宣传三一教宗旨做为一件重要事情。
而且全国各地先贤的想法与三一教主不谋而合。这是因为莆田大捷来之不易,在全国,特别是东南沿海各地影响大。朱纨抗倭失败了,莆田人抗倭反而胜利了,速战速决,取得大捷,简直是神话。作为抗倭民族英雄,林龙江在许多人心目中就是神。所以,自发来莆接受三一教者众多。在那时,交通比较落后,不像今天来莆田参观访问,铁路、高速路都有,十分方便。在这样情况下,三一教在省内外拥有许多个活动中心,用于推广和传播莆田的经验,让挽救国宝,挽救民族危机的实际行动发扬光大,可以说是一大发明,完完全全适应时代的需要。
其四,确保三一教事业后继有人。这是最为重要一条。而且这也是时势造英雄,把人员拉出去,经风雨,见世面,增强才干,以适应时代需要。所以,林龙江先生五十四岁以后,三一教传教中心先后在南京、福州等地建立,称得上是三一教主的英明决策。
《道德经》五十四章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 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 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 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 天下然哉?以此。” 这一章认为,优良传统及其规章制度的传承与普及,对于促进 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发展,有着十分重大意义。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善的建树不可以废除,善的坚持不可以去掉,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坚持这 些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祖祖辈辈就会传承下去。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这里说的是修身养性。把这些优良 传统及其规章制度付诸于自身,让它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的 言行举止就会是真实纯正,有力量。因为几代人的共同坚持更加显得高贵有力量。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这里说的是家庭成员政治思想建设。 把这些优良传统及其规章制度付诸于自家,他的家庭就会面貌焕然 一新,丰盈有余,比起他人,那就先进多了……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这里说的是自己家乡精神文明建设。 把这些优良传统及其规章制度付诸于自乡,他的家乡就会成了临近 乡村的榜样,受到兄弟乡村尊崇。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这里说的是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把 这些优良传统及其规章制度付诸于自邦,经济文化发展就会丰盛硕 大。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这里说的是广为宣传,把这些优 良传统及其规章制度付诸于天下,就会星火燎原,无限普及,到处 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促进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发展。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 下。”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 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人们的感觉就 会不一样。所以,传承优良传统的优越性是通过比较时发现的。个 人与个人比,家庭与家庭比,乡村与乡村比,郡县与郡县比,内容 会越来越丰富,意义会越来越大。这是因为事实胜于雄辩,这种方 法帮了我们许多忙,使我们变得比以前更加聪明了。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之所 以如此呢?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不比不知道,一 比吓一跳。”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时,使用比较的方法,往往富有 说服力。在春秋后期的老子,就知道教育人们使用这种方法去提高 自己的方方面面,去促进和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这实在是一 件很不简单的事情。
所以,学习《道德经》,有利于提高我们对三一教产生和发 展过程的认识。一人红,红一点;一村红,红一片;村村红,红满天。三一教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不正是这样吗?由近到远,逐步 发展。初开始,在兴化府学创立,成员不多,才几个人。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了莆田抗倭、抗瘟疫的骨干力量。莆田大捷后,他们在三一教主的带领下,加大了传教的步伐,并且言传身教,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文化是政治的先导。灿烂的政治思想之花必然会结出丰硕的经济之果。清朝前期,中国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中国在籍人口恢复到5000万以后,几十年翻一番,到1840年高达41200万,占世界总人口三分之一;黄金、白银储备量均居世界首位,这就注定了中西百年战争(1840-1949)中国胜利、西方侵略者失败的命运。
凡此种种说明,三一教建功立业,特别是加大传教步伐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好好总结。在今天,打破思想框框,实事求是评价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