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江东村元宵节独特民俗—— 红桔塔

    江东村元宵节独特民俗—— 红桔塔

      □江国兴 张翔/文 蔡昊/图

    1.jpg

      “红桔垒塔世间稀,十三里社各高低。梅骨香魂今犹在,携兄绕境佑庶黎。”古代莆仙风俗竹枝词对江东初三垒红桔塔情景有形象的记述。荔城区江东村大年初七元宵节的红桔塔源于唐,兴于宋,盛于明,后经历代不断演化,成为江东元宵节庆的主要仪式。

      莆田的闹元宵习俗历史悠久,时间跨度长,参与面广,形式多种多样,很有地域特点。莆田元宵竹枝词《元宵》有云:“节到元宵兴倍生,普天人共乐升平。有楼紫陌繁华盛,灯火辉煌不夜城。”南宋豪放派诗人刘克庄《灯夕二首》诗中写到莆田闹元宵的盛况,“久矣庞公懒入城,偶逢节序尚牵情”“不与遣毫竞华发,且随儿女看优棚”。

      江东浦口宫元宵从正月初三至正月初七,源于梅妃春祭,后几经演变,接轨于闹元宵活动之中,是莆田最早的元宵。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载:“梅妃姓江名采蘋,福建莆田人,开元中高力士使闽粤,选归侍明皇,大见宠幸,帝以其性喜梅,名曰梅妃。”梅妃事迹,历代地方史书皆有正传。天宝三年,杨玉环入宫后,梅妃失宠。安史之乱时,玄宗西幸,梅妃志节清高,舍身殉国。唐至德元年,为了清算杨贵妃和杨家误国,鼓舞全国抗击安禄山叛军的斗志,皇帝褒扬梅妃,扬清去浊,御赐浦口宫“春秋二祭”,里人在黄石镇江东建浦口宫纪念她。其兄江采芹封为国舅,官居御史台御史大夫。后回乡时,曾散尽家财,赈济灾民,为世人敬佩。安史叛乱,江采芹率子江春勇赴平叛前线,浴血奋战,为国捐躯。忠于帝室,赐食庙祭,里人尊为江公真人,历代典祭不停。

      疫情前,每年正月初三清晨,浦口宫主殿内锣鼓、大笙演奏莆仙戏传统戏曲牌,拉开了庆元宵序幕。上午9时许,各社开始送桔进宫和垒桔塔。红桔塔源于唐代,每座桔塔高低不等,共计15座。其中13座是按照清代嘉庆十三年间,全村13社共襄重修浦口宫时,以出资金额为依据,确定红桔塔的高度和红桔的个数,沿袭几百年。另外2座是2005年后新增的。

      垒桔塔有专门的用具,果盆、果柱、层板和几百公斤等规格的新鲜红桔。果盆用樟木雕刻金漆而成,图案有百福、百寿、龙凤呈祥等吉祥图案,美观大方。果柱一般采用黄榉和黄烈的木料,层板采用樟木,果柱和层板都采用红色正漆。果柱的高度与红桔塔一样高,为桔塔的主体,起到固定垂直桔塔作用。

      各社挑选能工巧匠负责制作红桔塔。红桔塔每层由2颗红桔上下相叠围成圆形,然后逐层类推制作。底层由16颗红桔上下相叠,层与层之间用一个八角形的层板相间,随着逐层叠加,塔身逐渐缩小,桔塔顶层用4颗终结。最高桔塔高达6米以上,直至宫殿屋梁;最低仅1米多。15座桔塔高低错落有致地摆放在案台上,极富艺术感。制作完毕时,村民会在塔顶层挂上“三春”(福禄寿纸花),并鸣炮庆贺,寓意红红火火,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

      正月初四,白天一系列仪式后,到了傍晚,村里过去一年新婚的女子会盛装打扮,重新披上新嫁娘的盛装,到浦口宫主殿红桔塔接受尊老敬贤传统教育,弘扬优良村风。最隆重的是正月初七持续全天的元宵巡游。上午10时许,巡游队伍在红桔塔前集合出发,老妪清道,大嫂挑饼,福首捧炉,八班执杖,妆驾乘装,少男提香,少女捧梅,车鼓队、舞龙队等经过各庙社,一路表演,沿途家家户户鸣炮迎接。队伍巡游全村,至宁海桥,迤逦数里,参与巡游人数达800多人。下午4时许,巡游队伍回宫之际最热闹精彩。浦口宫广场拥满人群,仅余一条小道,随着一阵阵急锣响,巡游队伍次第疾驰回宫。次日,拆桔塔、送桔子,预示一年吉庆和吉祥随之散入千家万户,热闹5天的江东元宵方才落下帷幕。

      这些独特的民俗活动,是乡亲们寄托对梅妃的敬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还承载着乡人一种别样的乡愁和乡情。这些乡愁和乡情,不仅让人们领略到江东元宵的新奇和惊喜,更能感受到江东历史悠久的文明和博大的民俗风情。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