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元宵民俗 讲好莆田故事——访莆田民俗专家黄国华
“春节的气息还未散去,元宵的喜庆又接踵而至。今年,我市启动‘疫情防控宅在家,扫码线上看元宵’活动,假期打开手机,线上展现的特色产业、非遗文化、元宵盛况扑面而来,推送的元宵影像和元宵文化精彩推文,上热搜,成网红,传播到世界各地,让莆田元宵在疫情当下热度不减,影响更甚。”回顾春节假期,莆田民俗专家黄国华对今年的线上莆田元宵印象深刻。
莆田春节,一年两度,全国独有。年三十“做岁”,正月初一“过年”,正月初四“做大岁”,正月初五“过大年”,红春联上有白额,正月初二不走亲。这独特的习俗源于450年前的抗倭之战。“这一民俗文化现象体现了民族精神、抗争精神和教育精神。”黄国华说,莆田人以特有的民俗形式,年年重温历史,不忘家园情怀。
莆田元宵,一月欢腾,风俗独特。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一闹一个月,盛况赛春节。“如果说春节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团圆,那么元宵节,尤其是元宵夜就是集体的狂欢日。疫情前,正月里每天都有不同村庄、不同姓氏以不同形式闹元宵,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延续着古老又极富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黄国华介绍,正月初三,黄石镇江东村浦口村15座红橘塔搭起祭祀梅妃的6米高“果龛”,由此拉开莆田元宵月序幕,紧随其后的涵江区三江口镇芳山村千人千担挑万盘出游,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莆田元宵节,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最为热闹,称为“元宵心”,同时还有“总元宵”和“妈祖元宵”习俗。元宵月里,橘塔、蔗塔、糕塔、瓜塔、宴菜、烛山,四里称奇;游灯、圈灯、蹈火、马队、妆驾、彩车,八乡齐动。其中多项民间元宵特色民俗列入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黄国华认为,源远流长的元宵民俗,或源于人文历史,或蕴含深刻内涵,集中表现了莆田人民乐观向上、恋土怀乡、乐不忘忧的精神品质。借助宣传元宵民俗,讲好莆田故事,让古老民俗“活”起来,焕发新时代魅力。且传播莆田元宵,展现品种繁多的莆田美食,享誉全球的莆田啤酒,走遍天下的莆田好鞋,还有莆田工艺等丰厚的物产资源,也是向海内外推介美丽的妈祖故乡,展现我市实施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的新形象,有利于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拉动莆田经济增长,提升莆田美誉度、知名度。
湄洲日报记者 黄凌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