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宁海桥
□翁明勇
每当躬腰迈越、闲情蹲坐在宁海桥上,有种心底的澎湃,如同初恋时少女般的温馨、亮丽,伙同海潮,静谧而又喧腾地拍击着心腔,那种激情,恰似晨曦海上日出,蒸腾的初景,惊目而炫彩斑斓,如涓涓细浪不时在脑海中翻滚!
“朝晞朗映吉祥前,影射长虹破晓烟。紫曜高悬初出海,红轮几跳始经天。三千浪涌金光烁,十五门通彩色连。岂是烛龙含远照,羲和命驾浴甘泉。” 前人的“宁海初日”,仿佛见识到苍龙戏金珠,红通通、金灿灿、亮闪闪,横“跨溪海之吭喉,东潮汐之吐吞”的海面上,惊叹过多少世,匆匆来回的人们。
据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拂晓时分,诸多人早早守望在这宁海桥西侧海边堤坝上,此时海水涨潮,海面浩浩淼淼,东方鱼肚渐白,波光闪闪,金波微动,渐而海天尽赤,红日衔塞桥孔之中,继而腾空而上,金光四射,海面波光粼粼,天空白云朵朵,卧虹长桥此时恰似苍龙腾跃,戏金珠于海波之上,正如元代古诗云:“天鸡催落潮,澎湃撼桥石。破门涌金轮,洗出海天赤。”名标莆田县廿四景之一。
朝霞唯美,可惜匆匆而逝;长桥卧波,可知当年兴圮。“历考传志,览古今风土人物之异,然后知此桥之兴复。”宁海桥东向,有新建桥,有高速桥,更有高铁桥,桥桥相叠已使旧景难再,唯坚立、朴实、敦厚,悠悠近七百年的宁海桥,行之上,一步一清香,回味无穷。
古之兴化“当孔道,实闽要冲。四方之人,苟欲由海滨诸郡而北上京师,由上游诸郡而南走交广”,必须跨这宁海而过。宁海,古因宁海镇而得名,更是宁海桥所得名。宁海桥,一名东际桥,也叫桥兜桥。昔时大人见小儿泼皮,总会说“皮比桥兜桥石还厚”。这桥兜桥石到底多厚,有旧时“双头尖挑”那么长。一米多厚的桥板石,不知当年起造这工程,是多么的艰巨!
元朝年间,异族统治,战火时起,兴化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困境之中,不少人纷纷逃向深山野林寺中避难求生,一时华亭龟山寺住众暴增。寺宇年久破漏,急需修葺,40多岁的龟山寺主持越浦禅师,发愿全面修复寺宇,于泰定至天历的五、六年之间(1324~1329),走遍八闽各州郡募化。禅师在邑中行走募化时,来到木兰溪宁海渡口处。恰时狂风骤雨,海浪掀天,禅师在岸口处亲耳听到水上哭天求地,亲眼见狂浪中起伏颠簸的客船,不一会儿在水中覆沉,无一人生还!禅师慈心悲悯,领来龟山寺僧到渡口设坛诵经,为已往生者超度冤魂,并当场发誓宏愿,等龟山寺竣工之时,便开始着手筹建这座跨海石桥。
至今涵江一带流传有谚语道:“未有宁海桥,先有吉祥寺”。说的是建桥需要落脚点,吃饭、睡觉、干活,还要放置材料的地方。禅师便在北桥头侧修建了坐北朝南,五开间吉祥禅寺,运来石料,从山区采伐竹木,架桥用的铁器具、绳索都放在吉祥禅寺院内待用。资金、材料的筹备不容易,大桥的建造、管理更加不容易。时来月长,工程材料出现了偷盗现象,严重妨碍了工程进展。出家人慈悲为怀,越浦禅师思前虑后,动用神通,用海水泡为墨,在殿前石廊柱上用手指撰写道:“入吾门不贫出吾门不富;捨我物必昌取我物必殃。”此对联远看有字,近抚无痕,盗心出现字犹显;善心入来有是无。至今还可见到右侧廊柱上“入吾门不贫,出吾门不富”数来字,左侧廊柱据当院僧学就师父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在左廊柱下烧开水煮饭,把字迹薰没有了!
南宋初期,住在白塘洋尾的李富公,在莆田境内修建了三十四座桥,而宁海渡口为何就失了打算?原来这宁海渡口临近出海口,岸阔水深滩涂烂泥地,又时被鲤鱼精随波兴浪作难,多少人到此乱了分寸,心惊胆寒,不好下手。越浦禅师曾选址于今大桥上游几百米处起基造墩,河道宽,水流缓。一场暴雨,却将桥墩冲得无影无踪!宁海渡口与涵石古道相接,过往行人多,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越浦禅师命人在桥底溪道上夯打木桩,并抛填碎石块,然后种植牡蛎,利用牡蛎壳附石的办法,把溪底的碎石块紧密地粘固在一起,组成坚固的小堤坝。有名的“流入细无声,流出哗啊哗”莆田谚语就从这小堤坝退潮时传扬开来。禅师一边四处募捐,一边督造工程,一边还要与鲤鱼精作坚持不懈的斗争。善心善愿善行,终于感动了观世音菩萨出手相助,于六月十九日用竹篮收归鲤鱼精而去。
十四座船型桥墩终于昂立海中,借助海水涨退潮之机,古人用特制的大船,把长13米、厚1.2米、宽约1米、重约10来吨重的桥石,一一送上了桥墩,组成长225米、宽5.8米、高10多米的大桥,古称“东际桥”。此时的宁海桥,恰似巨龙腾空,临架在木兰溪涵石古驿道上,高大宏伟,气势磅礴,处怒涛而不惊,渡万民于安然,四方过往之客,无不歌颂越浦禅师的丰功伟绩,慈悲胸怀!
宁海桥桥面设有简易的石扶栏,桥中间两侧各设有方形小佛塔一座,桥两头扶栏望柱上各有一只姿态各异、线条简朴、形象逼真的石狮子,石狮子前端也各站立有一尊高达三米的明代石刻“桥头将军”,披甲戴盔,庄严威武,手执长剑,每时每刻护卫着大桥的安宁。“桥头将军”前更有休憩避雨亭各一座。南端的休憩亭为一座双层楼的观音亭,上层供奉着观音佛像,据现吉祥禅寺住持学就师父介绍,观音佛像为世间少有的提篮装鲤塑像,是产生于建立宁海桥时,越浦禅师与鲤鱼精艰难苦斗及观音收鲤的动人过程,人民塑像纪念。
观音亭楼下,不只是避雨休憩之所,墙壁两侧各嵌入三块大石碑,撰刻历朝历代的重修碑志铭,据考证三块为明朝的:一为明洪武三十二年(实为建文元年,1399)林环撰写的重修宁海桥记;一是明嘉靖辛卯年(1531)太守黄一道重修碑志;一是明万历癸已年(1593)太守陈王庭捐俸重建,碑文系礼部尚书陈经邦撰写;另三块系清康熙庚申年(1680)、雍正十年(1732)、乾隆壬戌年(1742)碑志。其中五块被毁,一块乾隆碑被当地陈姓老人所幸存。
余观阅《民国莆田县志》,知宁海桥兴圮苦难史。
宁海桥兴建于元朝元统二年(1334),到至正十年(1350)桥便开始被海涛击圮,仅仅用了十几年间;直到明朝洪武三十三年(1400年,实为建文二年),同知徐则敬才命“僧”湘江重建。这时出现郡人洪景文捐金舍田助修大桥,吉祥寺便祀奉“六桂”洪家为檀樾之主。弘治戊午年(1498),北面桥倒圮二门,太守陈效修复之;嘉靖辛卯年(1531),中间二门倾圮,太守黄一道修复;万历癸已秋(1593),北面二门又倾圮了,太守陈王庭叹曰:“修废起堕,责任在予,顾费安所出乎?”此时郡大夫献谋:用“置舟”收银之法,可解决一时之难关,继而恢复吉祥寺僧司桥之职,同时恢复洪家五十亩田地,用于修桥之经费。桥恢复了,又解决了后顾之忧,民声载道,歌功颂德,陈经邦为记,功德千古。
清康熙庚申年(1680),洪水摧坏五、六门,人民“病于渡”达二十五年之久,由水师提督吴英回乡时捐赠六千余金重建,民立生祠,镌碑纪事功德;雍正十年(1732)秋,水犯桥圮,太守苏本洁捐俸倡修,有“僧”了槃师父多方劝募重修,始于是年十月,乾隆十一年(1746)八月始成,历时十五年;其后乾隆、嘉庆年间又多次重修。
1961年,宁海桥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为建设新公路需要,利用古桥石墩,铺设了钢筋混凝土桥面,有效提高了大桥的整体拉合力,保持了至今不坏的金身。1996年,宁海桥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宁海桥成为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的新成员。然,古桥的韵味,在这“桥上桥”上体验,差强人意!
作为古桥,邑人前赴后继,不惧艰难,为莆田古代桥梁史挥下浓墨重彩,也激励着后辈们爱乡乐土的故里情结。
越浦禅师,俗家与生卒年尽无所考,省、府、县志都记载禅师“募缘驾海为桥”之大功德,从《龟洋古刹》及龟洋僧人传说得知:禅师为本地人,存世在13世纪未至14世纪中叶之间。当时朝代异变,外族搅乱兴化大地,民不聊生,躲避山野。越浦禅师主持龟山寺,并及时慈悲救渡众生,容纳众生于一宇,行菩萨道。从越浦禅师创造的兴化奇迹,及历代桥梁板上撰刻的僧侣名字,岂可忘僧侣之功德乎!
吉祥禅寺为莆田十八丛林之一,亦是龟山寺下院圣地,拥有莆田市不可多得的元代纪念塔——越浦禅师的开山塔一座,这里面对壶公山,背靠白塘,景色宜人,在寺庙现当家主持释学就师父的努力下,重振庄严了佛静土,继续护持着宁海桥的安危。
释学就,仙游人,一九八三年四月泉州开元寺出家,一九八四年九月拜南山广化寺定妙法师为师,一九八九年学就师父当家并在广化寺授具足戒,守护着吉祥禅寺,在广化寺定妙法师的支持下,新建了一座大雄宝殿,使吉祥禅寺有一个完整的寺院规模。现在又新塑好四大金刚与弥勒佛像,山门也在及时装饰之中。
在学就师父沟通指引下,笔者找到桥南端观音亭改迁的“宁海聚宝阁”。观音亭在抗战期间险遭日机炸毁,观音亭侧的桥头将军被炸断的头颅恰好就安放在聚宝阁的大院内,现桥南两桥头将军为近代重新雕塑。聚宝阁内的观音为软身塑像。
如今莆田万象更新,木兰溪两岸堤坝修建起现代化休闲骑行步道。在不久的将来,将通过宁海桥,连接起难得的木兰溪莆田旧廿四景之“木兰春涨”与“宁海海日”,这是大好的景观,在良性政策的运作下,定能带动一大片旅游景点游览,经济效益非可限量,若宁海桥能恢复如初,定能承前启后,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纯朴的兴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