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开是少年 再见已白头——沙溪中学首届师生回忆峥嵘岁月
现在的沙溪中学教学楼
1959年建成的校舍
相聚
10月22日,在沙溪村杨祖瑞的家中小院内,10位年近八旬的沙溪中学首届师生再次欢聚一堂,共叙旧情谊。他们互相搀扶,说说笑笑,场面温馨感人。
60年来第一次相聚是在上个月中旬,这一群年近八旬的老同学相约着,为纪念1959年秋校舍建成而举行首届校友60周年相聚活动。几位发起者通过各方渠道,打听老同学情况,得知全班36名学生,仅25人健在,最年长81岁,年纪最小也有77岁;10名教职人员,仅5人健在。他们有的仍在郊尾镇内,有的随子女往外地生活,最终能够到场的仅22人。
“人生有多少个六十年,真的太难得了!有些人从少年时候分开到白发苍苍期间都再也没见过,聚在一起叙旧论今,谈笑风生,恍若隔世。”一位老人感慨。当天,21位沙溪中学首届校友、83岁的老师杨炳威,携手同游母校,大家回忆过去艰苦求学,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劳动一线建设家园的辛酸历程很是感慨。如今再相约,这群银发师生向记者分享了他们的故事。
郊尾沙溪中学,是我县郊尾镇境内最早的中学,最初名为郊尾农业中学。学校于1957年开始办学,初期并没有名字,几位老师借用阮庄村、沙溪等旧村大厝为校舍开展教学,采取半农半读的办学形式,半日上课、半日劳动,或者农闲上课、农忙劳动。“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大厅上下堂为教室,戏台上棚板当课桌椅,教师聘用不计代价,大家坚持上课,毫无怨言。”校友杨建忠回忆道。
1958年9月,郊尾公社拨款创办郊尾农业中学。说起建校往事,杨炳威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当时砖瓦只能运到沙溪旧村部,离学校还有一段距离,在校40多名师生不分昼夜徒步徒手搬运,共计搬砖6.2万块。为了早日完成校舍建设,师生还自发前往山脚运回2万多块方石,徒步到30公里外的何岭古道搬回松木近百株。
“筹备建校时我们平均年龄不到18岁,但做事很积极,生怕落后人一点,农忙也要上山劈柴片、采茶油,下溪流洗铁砂,到田头下种收割,一边还要学功课。”77岁的许明腾说道,虽然辛苦,想到即将搬入新校大家都干劲十足。1959年秋,凝结40多位师生血汗的郊尾农业中学砖木结构校舍正式建成,占地约5亩。
1960年6月,该届36名学生,其中1人在农业部门工作,32人成为人民教师。两年后,因形势需要,他们响应国家号召,带上光荣花到农村锻炼。之后,当中又有部分同学选择参军、辗转成为公务员、教师。
再聚学生家中叙旧,杨炳威仍像老师一般,称在场9位学生为“孩子”,并教导他们“在余下的年岁里,要继续努力,教育好子孙后代,培育出更多人才,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强大。”今报记者 陈慧贞 通讯员 黄朝阳 杨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