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闽中红旗不倒

    闽中红旗不倒

    点击查看原图

      ▲2001年成为民政部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之一的闽中革命烈士陵园   雪泥/摄

      福建省中部地区俗称闽中。莆田是闽中党组织的发源地,在大革命时期,它与福州、厦门并列为福建最早建立党团组织的三个地区。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在闽中这个地区的创建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过程。其领导的革命斗争范围也由小到大,不断扩展。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莆田一批具有激进民主主义思想的青年学生在大学里开始接受马列主义思想教育,并于1926年2月建立了隶属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支部——中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由陈国柱任支部书记。同年3月,陈国柱赴广州参加大革命工作,莆田支部工作交由陈天章(今涵江区人)负责。

      在中共莆田地方组织的领导下,工农运动如火如荼,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打倒军阀、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斗争浪潮,基层农会组织发展到300多个,拥有会员20万余人。国共合作也十分融合,有力地推动了莆田地区革命的蓬勃发展。大革命失败后,莆田地区的革命形势一度处于低潮。面对挫折,莆田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不屈不挠,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坚持斗争,并于1927年12月建立了中共莆田县委。次年3月,又在莆田澳柄山区(今属涵江区)成立了莆田游击队,陈天章任队长,黄经芳任指导员,成为闽中地区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

      1930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23军207团在莆田澳柄成立,团长黄琬、政委陈天章。是年11月,中共莆属特委(俗称闽中特委)成立,其领导范围即由莆田发展至仙游、惠安、福清。同时,莆田红军207团改编为福建红军游击队第二支队。12月9日,成立莆田外坑(今属涵江区)苏维埃政府,宣告莆田第一个红色政权的诞生。

      中央红军长征后,中共闽中特委同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转入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闽中儿女不畏强敌,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创建了闽中游击革命根据地,成为南方8省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的15块游击区之一。

      “西安事变”后,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共闽中工委坚持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实现了国共两党在莆田的第二次合作。1937年9月,闽中游击队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第80师独立大队(后改为特务大队)。在整个抗战期间,莆田地区各种抗日组织应运而生,各种抗日救亡活动遍及城乡。1943年,中共福建省委南迁闽中,莆田成为全省抗日反顽斗争的指挥中心,兴化儿女为保卫省委机关和抗日反顽斗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全面内战。莆田人民积极开展爱国游击战争。1947年4月,组建了闽中游击纵队,转战莆田、仙游、永春、南安等地。1949年春,在莆田大洋(今属涵江区)建立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成为闽中地区党和军队的领导中心,其领导范围逐渐扩大到现属于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等5个地市管辖的近20个市县的党组织和游击队。同年8月,闽中游击支队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先后解放了莆田、仙游以及闽中各县。莆田人民经过20多年的流血牺牲,终于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赢得了“闽中红旗不倒”的赞誉。

      涵江原是莆田的商业重镇,今日涵江的北部山区曾是闽中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的火种在这深山密林中点燃。鲜艳的红旗在这崇山峻岭间飘扬。老区人民高举着革命的火把,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元数革命先烈在这里竖起一座座丰碑,留下一处处革命史迹。

      一、工农红军207团的创建

      莆田工农武装的建立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早在1927年5月,莆田党组织开始认识到建立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当时党组织领导人陈国柱在赴中央请示工作之前,交代临时负责人吴梦泽“要吸取教训,设法建立武装”。随后,尽管莆田党组织做了数次尝试,但都没有奏效。12月,中共广业区委筹枪12支,组成“聚则为游击队,散则为农民”的武装队伍,同时成立“暴动委员会”,领导农民武装反抗烟苗捐,在游击战争时“持有工农的镰刀斧头红旗及朱司令像,并宣传今后即靠工农旗,不受蒋介石领导”。1928年初,广业区委率队摧毁设在赤石宫的民团造枪厂,缴获造枪设备和4杆枪。3月正式成立莆田第一支武装队伍——莆田游击队。不久,莆田党组织在江口东田和广业东度各设一所“列宁小学”,训练“少年先锋队”,为红军游击队培养后备力量。莆田第一支游击队建立后,不但“一边扩大武装组织,一边维持省委的经费”,而且为1930年红军207团的创建培养了军事骨干。

      1930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罗明到莆田巡视工作,实地了解到莆田武装因缺乏党的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而招致失败的情况,回省委后即决定派军事干部黄琬到莆田主持军事工作,并调从厦门狱中救出的干部曹一贯任莆田县委书记。黄琬到达莆田后,先与陈天章等商议把全县不脱产的农民游击队集中到澳柄、东泉一带整编为工农红军,然后逐步扩大广业赤色区城,作为莆田游击战争根据地。为了尽快实现这一计划,黄琬深人莆田沿海地区,同游击队的负责人吴承斌商定,将莆田沿海游击队转移到山区,从而使莆田的武装力量从分散走向集中。

      正当莆田革命斗争形势日益发展之时,立三路线开始影响莆田。同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第四次全体会议讨论贯彻“中央政治局六月十一日政治决议案,决定把党、团省委合并组织行动委员会”。省委决定调王于洁回莆田任总行委书记,原莆田县委书记曾一贯调任福州总行委书记。为了贯彻省总行委急于准备全省武装暴动的决定,莆田总行委成立后,即“不顾客观环境,不估量主观的力量,布置地方暴动”。总行委的计划是:以广业为中心进一步发动农民打土豪(民团),斗地主,杀恶霸,逐步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为实现这一斗争目标。总行委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23军第207团,任命黄琬为团长,陈天章为政委。红军兵源以广业工农自卫队为基本骨干,再把沿海、平原各地农民游击队尽量动员到山里参加红军。8月中旬,黄碗、陈天章、王纪修等根据总行委的统一部署,先在东泉圆通寺召开军事会议,宣布红军207团成立,首批报名参加红军的有50多人。同时决定在澳柄、东泉等有条件的乡成立赤卫队,以配合红军在本乡开展土地革命斗争。接着红军207团和广业区委在澳柄宫召开群众大会,除澳柄、东泉的群众200多人参加外,周围各乡农会亦派代表出席。大会提出的标语口号有“打倒屠杀工农的国民党”“建立苏维埃政府”等等。会后,标语出现在广业区白沙一带的各个山村,红军和赤卫队开赴澳柄乡各村斗霸。

      根据群众揭发澳柄土豪陈西安勾结范少京、充当反动派的密探的情况,黄琬率队前往逮捕,缴其两把短枪,并课以罚款270元。然后给予教育释放。不料,陈之同伙早已向城里驻军旅部报案,旅部即派一营部队由澳柄地霸带路,从澳柄岭、东坑岭和梧塘山三路围攻澳柄乡。其中一路堵击在虎井村的赤卫队,两路合围207团驻地澳柄宫。次日凌晨浓雾弥漫,白军冲至澳柄桥头时红军哨兵才发现,住宫内的黄琬听到枪声大作,连忙指挥40多名红军战士撤退,自己断后,结果因弹尽受伤被捕。这时,住在下茹山的陈天章和王纪修闻讯亦连忙集合红军和赤卫队一同迎击敌军,两部红军和赤卫队互为犄角与敌激战至弹尽后才从小路撤往山上。此役红军牺牲6人,毙敌13人。战后,白军进驻澳柄“剿办”3天,烧毁房子16间,拘捕群众4人,勒去银圆1950块。黄琬被捕后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壮烈栖性。

      澳柄失败后,省总行委从惠安调派由闽西来的干部杨伟(沈玉泉)接任红军207团团长,县总行委又任命王铁成为副团长,陈天章仍为政委。为避敌锋芒,杨伟等将整顿恢复后的红军队伍带到与仙游游洋交界的黄龙一带。发动群众继续进行武装斗争。

      二、外坑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党的“八七”会议后,全国革命斗争进入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土地革命,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新阶段。所以,莆田外坑苏区的创建不是孤立的,它是当时福建各地苏维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0年9月,中共六届三中全会批判了立三路线,并作了相应决议。根据三中全会精神,11月撤消了福建省总行委,恢复了党、团省委机构。省委恢复后发出第二号通告,要求“各级各地总行委应立即取消,党团划分,恢复党和团各原有组织系统”。同时,省委常委兼军委书记王海萍(化名老张)偕省委农村巡视员邓子恢(化名老李)到莆田传达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关于在莆田建立特委组织、领导闽中地区开展土地革命战争的指示。中共莆属特委宣告成立,莆田总行委机构随之取消,党、团组织正式分开。特委成员由王于洁、陈天章、蒋声、王纪修、谢刚5人组成,王于洁为书记(后因省委领导决定邓子恢留在莆田工作,莆田的干部一致拥戴邓兼特委书记)。

      邓子恢在特委会上介绍了闽西的土地革命经验,并帮助莆田的同志总结前一段武装斗争受挫的教训。特委会议还采纳陈天章建议,把土地革命试点和红军据点由澳柄乡转移到莆田东北部的外坑乡。为了加强对莆田武装斗争的领导,邓子恢等决定把红军207团改组为福建红军游击队第二支队,由张威任红第二支队支队长,王于洁任支队政治委员,陈天章任支队政治部主任。同时成立红军教导队,汤军任教导队队长。在红第二支队成立典礼上,邓子恢代表省苏维埃准备委员会和中共莆属特委致词,号召全体红军指战员“加紧军事、政治训练,要使每个队员成为好的战斗员与宣传员。准备有计划的进攻敌人,在莆田、仙游、福清、惠安一带游击,打击海军与消灭当地民团常备队,创造这几县的赤色区域”。

      第二支队成立后,先在外坑4个自然村发动群众打击地主、恶霸。陈天章带头率队抓捕3个与他有亲戚关系的地主,缴枪8支,罚款800元。群众看到共产党和红军领导人真正大义灭亲,不徇私情,纷纷表示拥护。随后,红军游击队在外坑乡挨村召开群众大会,号召组织贫农团,实施土地革命纲领,宣布废除田租、债务,限各地主、富豪3天内把田契、债据自动缴出焚毁,没收地主的田地和浮财,将之分配给贫雇农,组织乡赤卫队,收缴所有武器,并向富户募款购买枪支。

      经过半个多月的思想发动,中共莆属特委于12月9日在外坑乡宣德宫召开各村农民代表会议。宣告外坑乡苏维埃政府成立。代表大会会场庄严肃穆,门口悬挂会标、红旗,四周张贴革命标语、口号。邓子恢在会上讲话(由陈天章翻译),他号召外坑乡和广业区的贫雇农们团结起来,打倒土豪劣坤,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还动员分到田地的农民要搞好互助合作,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会议进行中,群众和红军战士不断高呼口号,歌唱红军军歌。会议通过民主选举,选出马备任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蔡扬、蔡钵为乡赤卫队正副队长,蔡金清为乡农会主席,蔡珠、陈正钭为乡妇女会正副主席。大会还通知一些地主、富农到场接受教育,并当众宣布农田和山地的分配方案,烧毁了一部分地主的田契、债据和大姓宗祠契据。

      外坑,位于莆田县东北部(现属涵江区),与闽中的永泰、福清等县接壤。这里连峰叠峦,山地绵延,交通极为不便,距离县城足有百里之遥。外坑的乡民,散居于琼山、霞瑶、洪里、萍山等村落,世代以耕种、肩挑为业,加上受地主豪绅百般剥削,生活非常困苦。整个乡虽然只有120多户人家,480多人口,但这“一块纵横十多里的赤色区域,影响一天天扩大”,很快在莆田山区起了示范作用,“周围三四十里之遥”的山区农民纷纷到外坑要求红军开到他们那里去打土豪,“分田、成立苏维埃政府”。中共莆属特委决定由赤卫队留守外坑保卫红色政权,红军第二支队出击外乡,扩大苏区的辐射面。游击队“每到一处,土豪、富农反动分子闻风而逃,贫农出来接头了。游击队也有眼晴耳朵了,什么地方有消息农民便能来报告”。游击队根据农民的报告,“哪里有土豪地主反动派,便去抓来及没收其家产,把物件、谷子分给当地农民,田契簿据烧掉,杀猪分猪肉等,开始实行土地革命初步的工作”,为此红军队伍也扩大到160多人。

      与此同时,红军教导队也积极开展工作。他们一边对各县已经报到的学员加紧训练,一边发出《考送福建苏维埃教导队学员布告》,要求各县党组织动员18至30岁的有“工人、雇农觉悟的知识分子”到莆田教导队接受军事和政治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军事素质和政治觉悟。

      外坑苏区的建立与红军游击队斗争范围的扩大,使国民党反动派惊恐不已。于是,他们急忙组织兵力进犯外坑苏区以及其周围地区。12月中旬、12月25日,国民党海军陆战队连续两次进犯苏区,均被红军游击队及革命群众击退。敌人不肯善罢甘休,于12月27日又纠集正规军、地主武装800余人,兵分三路向红军游击队活动地区扑来,同时还派兵在水办山尾等地设伏。面对强敌的进攻,红军指战员奋力反抗,英勇抵抗,但终因力量悬殊,惨遭失败。这一次作战,红军指战员战死37人,队伍被打散,红军领导人陈天章、汤军等相继被捕牺牲,苏维埃政权被摧毁。通过浴m奋战创建起来的外坑苏区就这样丧失了。

      三、闽中支队司令部的成立

      为了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作战,解放全国,1949年初,中共闽浙赣省委相继下发了《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行动纲领》《为配合解放军解放全闽浙赣展开武装斗争紧急任务的规定》《关于争取闽浙赣人民解放与我们紧急任务的指示》等文件。中共闽中地委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按照闽浙赣省委指示,将中共闽中地委改为中共闽中地区工作委员会(简称闽中地工委),并实行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黄国璋任地工委书记(因病没有到任),林汝楠任副书记,主持全面工作兼管组织,宋梅影任秘书兼管宣传,祝增华、饶云山、康金树分别负责统战、民运、军事等工作。会议还决定成立长乐、福清、莆田、福莆永、惠安等5个县委和永泰、仙游、德化、闽清以及原有的福州等5个工委,加强闽中各县党的领导。会议之后,中共闽中地工委为了便于领导,决定将地工委机关转移到莆田大洋(今属涵江区)。闽中地工委一迁到大洋地区,便分头深入各村发动群众.组织贫农团,开展抗捐抗税和减息斗争,武装镇压了3个民愤较大的保、甲长,从而使大洋地区的群众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同时,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闽中地工委根据省委指示,于1949年2月在莆田大洋成立了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支队设立司令部,黄国璋任司令员兼政委(未到任),陈亨源、林汝楠分别任副司令、副政委。

      闽中支队司令部一成立,就立即发布第一号布告,号召闽中各地组织武装抗征队,开展粉碎国民党当局的“一甲一兵”运动,并警告闽中各县的国民党军政人员,立即停止作恶,将功赎罪。在大好形势下,闽中各县的游击武装迅速发展,反抗国民党当局的“三征”(征丁、征粮、征税)的运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1949年3月6日,莆田县委主要领导人康金树、林汝梁、张坤等根据闽中地工委指示率先带队袭击莆田重镇涵江镇公所,一举缴获枪25支。这一战不费一弹,干净利索,打了一个漂亮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受到省委领导的表扬。随后,闽中地工委根据省委指示,确定“放手发展、大胆进攻”的战略方针,总结推广莆田县的武装斗争经验,要求各县建立主力队伍,并将游击队番号统一改称为闽中支队所属的各县之大队。

      在闽中各县积极开展武装斗争的同时,闽中地工委对支队司令部及其下属的组织机构进行健全和完善。同年5月,当大洋度口街最后一座岗楼被游击队摧毁之后,大洋地区的国民党地方政权全面崩溃。于是,闽中支队司令部机关便公开迁驻度口小学办公,并设立了秘书处、参谋部、政治部和供给部等。6月份,闽中支队的机构又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序列,进一步健全了各部的职能科室。7月5日,司令部颁发了《组织规程》和《办事细则》,委任了各部、科(室)负责人名单。由康金树、俞洪庆任正、副参谋长,祝增华任政治部主任,吴珊任供应部部长,宋梅影任秘书处主任,政治部下设组织科、民运科、宣传科和统战科,秘书处下设机要科和管理科,供应部下设军实科、粮袜科、财务科和运输科。另外,还设立了服务团、军医室、军械所等直属机构,从而使闽中支队的组织机构进一步健全。

      1949年6月,闽中地工委对所属各县的游击队进行整编。支队司令部分期分批调集各县的游击队骨干到大洋集训、整编。随后闽中支队参谋部又发出第一号命令,颁布支队所属各县、区游击武装整编的结果,将闽中各县游击队统一改编为大队,大队之下设中队,并任命了各县、区武装的领导人。其中莆田游击大队下辖3个中队,计500多人;仙德游击大队下辖2个中队,计300多人;福清游击大队下辖4个大队,计600多人;长乐游击大队下辖2个中队,计200多人;平潭游击大队计200多人;永泰游击大队计150人;闽清游击大队计200人;林森游击大队计300多人;惠安游击大队下辖4个中队,计767人;福马游击队计200多人;泉州团队直属武装500多人,下辖晋江游击大队、南安游击大队、晋南永游击大队、永春游击中队、同安游击大队、安溪新康独立中队和漳州游击队。此外,闽中司令部还设立直属警卫营。至此,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及其下属的组织机构基本健全。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各战场的节节胜利,闽中的爱国游击战争也蓬勃发展。截至1949年7月止,闽中游击队武装力量的正规编制已达6000余人,编外武装力量也达到2万余人。闽中支队机关的职能机构进一步完善,所属的各地游击队也迅速发展,并开始同国民党地方势力公开抗衡,从而不仅动摇了国民党闽中当局的统治基础,而且也为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福建、解放闽中创造了条件。  (白水)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

    广告热线:0594-2288370    1301596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