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莆田城“四大门”沧桑

    莆田城“四大门”沧桑

      莆田置县于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至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兴化军治从仙游游洋迁来莆田,始建莆田城。城四周总长2里又310步,叫子城。同时建古谯楼,作为子城的城门和城楼,外筑土城以障之。宋宣和三年(1121年),再次筑城,城的周长7里又83步,城墙高约1.5丈,基厚7.5尺,改土墙为砖墙。(砖每块长约30公分,宽约20公分,上面刻有“兴化府”三字)。引北河水为护城河。同时开辟四个城门,其始名是:东门为“望海”,西门为“肃清”,南门为“迎和”;北门为“望京”。各个城门都建有城楼,规模颇为壮观。其后,莆田城曾几次整修,还修筑为石城。它在抗日战争期间的1937年全部拆毁。因之,莆田城的“四大门”的沧桑,大抵是这样的。

      东门 始址在鱼市下的义海坊(今东门兜),名叫“望海门”。到了明代隆庆五年(1571年)重新修建城门时,改名为“镇海门”。为什么把“望海”改为“镇海”呢?据云因其地出东门即是古白湖(今阔口),为宋代海上贸易商船从兴化湾进口货物的聚散地,形成繁盛的水市码头,故改“望海”为“镇海”,则更有“镇海波、求平安”之意。1937年拆城时,仅存一块“镇海门”三字的石额。

      西门 始址在雷山,名叫“肃清门”。因此雷山巷古时名叫旧西门街之故。到了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拓建为石城时,把西门移建于乌石街西、东岩山南麓(即今西门巷)。隆庆五年改名为“永清门”。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又改名为“来凤门”。1937年拆城时,仅存“来凤门”的石额,下款有小字:“乾隆甲寅岁季春月谷旦”。这块石额今存于莆田市博物馆。

      南门 南门的门额原书为“迎和门”。隆庆五年修城时,改名为“望仙门”。原来在宋宣和时,因此门以南对壶公山(传说为神仙所居之山),故改名为“望仙”。明洪武十二年辟城时,又改名为“迎仙门”。更耐人寻味的是:南门的建筑规模比东、西、北三个城门为小,为什么呢?因为古人认为“南方属火”,城门大了,怕给城中招来火灾,故把它建小;这还不够,又在和南门杆对的古谯楼门上刻了三个“坎”卦,因“坎”卦为水,取“以水制火”之意。此门亦于1937年拆。

      北门 始址在朝天坊北门街(今梅峰街洞桥头),桥下沟路即是宋代的城濠。当时从军城 的北门出发可上京都(指北宋在河南的开封,南宋在浙江的杭州),故名“望京门”,取遥望帝京之意。明洪武十二年扩城,移北门到后埭街(今辰门兜),改名为“拱辰门”。1937年拆城时,只存“拱辰门”三字的石额。这块石额今亦存于市博物馆。

      莆田城拆后至今已60多年了!人们对旧的“四大城门”的概念也已逐渐淡薄了。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20年来,莆田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的“四大城门”被有时代气息的“四大门”替代————东大门的镇海村,为福厦公路、城笏公路的交汇处,成为城东交通的枢纽,为发展工农业、商业提供有利的条件。西大门为凤凰山的街道办所在,它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由原来的农家村落转变成为城市居民区的典型,还有公园,有绿化区,多少“凤凰天上来”!南大门有公园,百业兴旺,已成为莆田市的“富裕之门”,“兴化第一村”。北大门就是拱辰村,地处城关的六城门,荔枝海是它的特色,并以先富民、后富村的战略思想,带动全村富起来。 林海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