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赤子总关家国情——林育材先生《赤子心路》序

赤子总关家国情——林育材先生《赤子心路》序

  □吴重庆

  林育材先生是我40年前入读福建省重点中学莆田第六中学时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在家乡莆田,人们至今还是习惯以“先生”二字同时尊称从事教师与医生两种职业的人士。我把林老师称为“林先生”,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这里面没有半点客套。

  1978年7月,我从莆田沿海埭头半岛的武盛附中(设于莆田沿海地区唯一的一座东岳庙里)初中毕业,考上莆田第六中学。

  1978年9月1日,我入读莆田六中,被编入高一(6)。上半学期,我感到压抑,这不仅因为“界外人”的身份,也因为成绩平平,是班里最不起眼的学生之一。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幸得林育材先生鼓励与提携,从此,班里的同学似乎也对我另眼相看了。

  本来,我们高一(6)班的语文教师是林国铨先生。第一学期过半时节,国铨先生因事请假一周。那天来代课的先生衣着整洁考究,发音标准洪亮,表情自然丰富。当他自我介绍是林育材时,我的确吃了一惊。此前知道林先生的大名,也知道他教楼上高一(1)、(2)班语文,这两个班是纯“城涵”学生,在我的心目中,他们可都是高人一等的。我甚至还想,林国铨先生真有本事,能够把教“城涵”学生的语文先生请下来给我们代课。林育材先生让我们现场做一篇读后感,记得阅读材料是有关“时间”问题,大意是抽象的、刻度性的时间对不同的人来说是不一样的。我以本班班主任、物理先生俞维忠为例做了阐发。在大家埋头写作时,林育材先生在教室里蹑脚踱步,巡到我座位旁时特地驻足俯首片刻。两天后林先生再来代课,讲评上一次课的作文。他一开始就说“有人出口成章”,紧接着就表扬了我的作文。这是我踏入莆田六中之后第一次受到老师的肯定,对一个默默无闻、籍籍无名的“界外”学生来说,其所受到的鼓舞是旁人无从体会的。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人生履历中受到的最为关键的表彰之一。如今,自己亦为人师,是林育材先生垂范在先,让我慢慢去体会一位师者对那些并非出类拔萃的学生的及时鼓励是何等重要!

  高二时,班级重新调整,我进入高二(1)班,由林育材先生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我的语文成绩也稳步提高。印象最深的是,时值备考紧张之际,学校为了让同学们张弛有度,组织了毕业班的歌咏比赛。改革开放之初,流行歌曲如决堤之水汹涌而来,其他班级基本上是选择当年响彻街头巷尾的流行歌参赛,唯独我们班的参赛歌曲是林先生选定的、由田汉填词、聂耳编曲的近半个世纪前的老歌《毕业歌》。这首歌不管是进行曲式的旋律还是老掉牙的歌词内容,都显得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时尚化的氛围格格不入,有的同学私下里还嫌林先生“土气”。可是,正因为我们合唱的是这首老歌,其余响方不绝于耳,38年前林先生亲自登上红旗楼露天舞台倾情指挥的潇洒形象也屡屡浮现。

  歌咏比赛一个月后,我以理科生身份参加高考,结果名落孙山。1980年秋季开始,高中学制正好从两年改为三年,这样,我作为一个复读生,也就自然成为了应届的高三学生。莆田六中将1980年夏参加高考落选的理科生全部集中起来,编为高三(1)班,林育材先生亲自挂帅,再度担起班主任的重任。在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没有哪个学生愿意主动弃理从文的,六中的文科班更被认为是“垃圾班”。可是在1980年秋季学期的第一周,林先生就来动员我和同班同学吴光辉,说“你们俩语文好,数学成绩也过得去,如果能去文科班,一定大有优势”。我们俩听从林先生的劝导后愉快进入文科班,并在1981年夏季的高考中取得全班数一数二的好成绩,我被中山大学哲学系录取,吴光辉则考上了南开大学中文系。

  以上记述的,不过是我在40年亲历的、至今还让我有着深刻印象的有关林育材先生如何以赤子之心善待学生的二三事。一个能够超越“小我”的人,也是一个能够摒弃世俗、流俗而呈现本真纯真之心的人。林先生眼中无等级差序,对“界外”学生一视同仁,是“赤子之心”;林先生处身上世纪八十年代而并未为流俗所染,依然钟情于爱国主旋律,是“赤子之心”;林先生满腔热情因材施教,对文科毫无世俗偏见,是“赤子之心”。诚如孟子所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40年前在林育材先生的课堂里,自己还是一个懵懂少年。如今,我有幸先睹为快拜读林先生的自传《赤子心路》文稿,真觉得有如再一次步入林先生的课堂,因为内心里对这一堂课恋恋不舍,不希望它过快结束,所以,半年来我已经反复细读《赤子心路》不止一遍了。

  林先生的这部大作不仅完整叙述了他个人从山里新县仙安村出生、乡间私塾启蒙、赴印尼雅加达华校求学、归国考上云南大学深造、毕业响应号召扎根东北边疆、返回家乡执掌莆田六中、步入政坛服务社会公众的多姿多彩的人生,而且上至祖父祖母、外公外婆、双亲大人、伯父伯母、旁及兄弟姐妹、下连子女侄孙辈,整个家族犹如一棵巨大的家族树,其开枝发叶的过程也被深情描述。林先生文笔之流畅自是不在话下,最重要的是其颇具细节化、情景化的表达。有人可能说这大概得益于林先生超人的记忆力,其实不尽然。从根本上说,情景化记忆反映的并非一个人的记忆能力,而是表明一个人对周遭环境、具体事件的感受能力。而一个人只有具备悲天悯人的胸怀、感同身受的恻隐之心,方可随时打开心扉,容纳点点滴滴的情感记忆。所以,充盈于林先生字里行间的是感恩、有情、有义。

  林先生的这部自传并非是对个人人生历程及家族发展的简单的编年史式记录,而是有经有纬,个人纵向的经线有机地融进波澜壮阔的时代、国家、民族、世界的纬轴之中。经纬之间,编织出林先生富有宽度的人生。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人的生命,除了长度、高度,还应拥有宽度。长度是寿命,高度是职位,而宽度,大概是指生命的精神内涵吧。林先生少年时代在印尼雅加达华侨学校念完小学、高中,其就读的群进学校、巴城中学是热爱新中国的左派学校,祖国、共产党、人民等神圣字眼早早就播植在他纯净的心田里。所以在他大学毕业时,可以自豪并且自然地喊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可以义无反顾地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可以倾情倾力一心育人并在几十年后还能够叫出大部分学生的名字,可以在人大以及群团组织里照样富有成效地履职,可以在任何场合不唯唯诺诺扭扭捏捏,可以在任何环境中勤勤恳恳做事认认真真负责,可以从来乐观向上不抱怨不诉苦。因为林先生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和人民,所以在他彻底退休之后,在他这部大作的末尾,他可以问心无愧地说——

  我始终未忘回国时的初心,我努力工作了!

  我衷心感谢祖国和党对我的教育和培养!感谢人民!

  理想是最好的保健品,有理想的人永远年轻;理想也是最闪亮的那根线,再波折的遭遇、再细碎的日常,都可以被一一串起,没有多余的经历,没有浪费的人生!

  敬爱的育材先生,这是我从您身上看到的,也是我希望能够从您身上学到的!

  (作者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有所删节)

  《赤子心路》出版

   《赤子心路——一个老归侨的自述》日前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赤子心路》是莆田第六中学原校长、莆田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林育材的一本自传性自述,共有我的身世、我的父亲和母亲、我的童年、椰风蕉雨、春城深造、白山绿水、青璜松韵、政坛履职、贤妻良母、手足情深等十个章节。

  林育材少年时在印尼雅加达华侨学校读完小学、中学,后回国读大学并工作。

  林育材的这部自传并非是对个人人生历程及家族发展的简单的编年史式记录,而是有经有纬,个人纵向的经线有机地融进了波澜壮阔的时代、国家、民族、世界的纬轴之中。经纬之间,编织出林育材富有宽度的人生。 (卓晋萍)

关键词: 莆仙文苑
莆田文化网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