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古代兵防设施
莆仙地处闽中沿海要冲,自古以来战事不断,至今依然保存着不少当时兵防设施遗址。虽经2000多年风雨洗礼,这些遗址有的早已破残不堪,但仍在诉说着风云变幻历史,见证着当年战火硝烟……
一、西汉
南朝陈光大七年(568年),莆田正式置县。然而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武帝时,这里就有兵防设施。
● 龙穿城:又名蛇湾城,位于今游洋里洋村云顶岩。西汉武帝初年(约公元前138年),东越王余善反叛,会稽(今属浙江省)郡守朱买臣奉诏入闽讨伐。余善兵败,退至此地筑堡据守,并建点兵台。此堡用天然巨石构建,方圆6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今尚存遗址。
● 三燧峰:位于今莆田白沙、庄边交界的古院山越王台,为福建有文字记载最早的烽火台。西汉东越王余善兵败退守广业里山区,遂在此筑台防卫。如今这里仍遗留着当年多层石台部分基础,台旁还有“三燧峰”字样。
二、宋代
至宋代,莆仙城乡防卫举措加强,军事设施门类逐渐增加。
● 元钟寨:建于北宋初年(约961年后),位于今仙游园庄镇东石村,遗址尚存。
● 莆田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兴化军治从游洋移至莆田,遂建县城。其外筑土城,以卫城内军民;内筑子城,以护官署衙门。明洪武二年(1379年),为抵御倭寇侵犯,城墙增高加厚,全用石块砌筑;并加建敌楼27座、警铺49座、城堞2962垛。同时增设两个水关,东关(在今市区东部水关头)可通舟船,西关(在今市区雷山)只供排水。明万历九年(1581年),因城墙过高立守不便,遂在城垛下修筑副阶;并吸取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攻城教训,将乌石山(今东岩山)高处围入城内,还拓建西北城墙,增建敌楼1座、警铺2个,城垛182个,是谓“重城”。到了民国17年(1928年),因兴建福厦公路需穿过城内,便拆去南北外城墙,增辟第五、第六城门以通车。抗日战争爆发,日机频繁轰炸,因城内民众疏散不便,莆田城拆除。
● 迎仙寨:建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位于待贤里鼓楼山上(今江口锦江中学内),并设巡检司,明洪武二年(1387年)重建。民国18年(1929年),因修公路,建小学,筑海堤,寨石被拆,寨城亦毁。
●烽火墩台群:明代莆田倭患严重,全县报警烽火墩台大增,其中东南一路就设27个,正东一路则设26个,东北一路亦设6个。至明万历末年(1619年),倭患大减,全县仅剩17个。
●白岭寨:位于今仙游度尾镇埔尾村与永春县交界处,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它垒石而筑,中设关门,并在西崖绝顶置木滚石防寇。嘉靖十六年(1537年),增设巡检司。
●广桥寨:位于今仙游龙华镇与晋江市交界处,明初兴建时为木寨,系当地乡民用来防御土匪。明嘉靖二年(1523年),官府接管,垒石加固,并派驻乡兵据守。
●南关寨:位于今仙游龙华镇金沙村,明初兴建时系乡民用来防寇。明嘉靖二年(1523年),官府在此垒石加固,设立关隘。
●文殊寨:位于今仙游大济镇,可直通永春、德化两县。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白岭巡检司迁移至此。
●磨石寨:位处今仙游度尾镇,建于明代,后毁坏,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重建。
●仙游校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仙游知县林汝常在县城南柳坑(今鲤城柳坑头)兴建,占地16亩。嘉靖二年(1523年),知县萧宏鲁在校场两侧增建威声亭三间。万历十二年(1614年),知县徐观复重修校场。到了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县史正治又增建宫厅。乾隆五年(1740年),校场塌毁。乾隆十三年(1748年),知县陈兴祚等在原址兴建演武厅,题匾“和众安民”,并在此厅后建左右内堂;厅前还建有马箭道、竖旗台和照墙等。
四、清代
时至清代,莆仙兵防设施因应新的形势,种类进一步增加。
●沿海界墙:清初,台湾尚未收归中央政府统辖,郑成功军队经常袭击东南沿海清兵。为封锁防御郑军,清廷下令沿海截界。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莆仙沿海民众全部迁往内地,并将明代防倭城堡全部拆毁。清康熙元年(1662年),莆仙沿海核定新界线并筑界墙,并选择要冲之地建新寨堡。当年莆田沿海每隔五里即筑一石寨,共达十余处。康熙八年(1669年),又在离界墙十五里处增建3座大寨、4座小寨。仙游沿海界墙则从枫亭至郊尾长岭,界墙外开挖界沟,水中钉立木椿,封锁船只出入。康熙八年(1669年),界墙扩展5里,总长达15里,每十里筑一石寨和烟墩。康熙二十年(1683年),台湾收复,莆仙沿海复界,从此界墙、寨台逐渐荒废毁弃,但至今仍能在许多地方找到遗址。
●兴化演炮亭:清乾隆七年(1742年)由协镇张良弼兴建,位于当时郡治西面州峰山顶,为枪炮打靶场所。后因太近郡城,震撼扰民,协镇马龙图将其迁往北门城外。
●仙游墩台郡:清康熙元年(1662年),仙游县先后在山顶、下宋、沙溪、梅岭、下桥、蓝岭兴建6处。乾隆七年(1742年),又在仙岭、石马、俞潭再建3处。
●东乡土寨:建于清代,位处今仙游榜头镇坝下村顶厝洋,总面积约3亩。寨墙厚达3尺,用石灰沙、桐油、糯米混合而建,十分坚固。寨楼高达五丈,分三层,开有枪眼,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留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