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闽中佛道
□林闻功
龙华寺与龙华双塔
人所共知,除邪教外,凡宗教皆是劝善戒恶的,尤其华夏的释、道、儒三教皆是劝人做善人、行善事、积德行的,故顺乎民意,合符人心,世代相传,形成信仰。
据估计,人类现有信教者占总人口半数以上,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宗教不仅是信仰者和研究者的事,而且是涉及整个文化界和思想界的普遍课题。本文旨意为欢迎第五届全球佛教论坛在莆田广化寺召开,侧重谈谈佛教之佛声悠扬、佛道如歌等方面内容。请方家不吝指正。
一、佛声悠扬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说明:“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早在2500年前,释迦牟尼创建的佛教就以其非凡卓越的思想唤醒了人类,使人类开始从一切缠缚与迷执中逐步地解脱出来,并因此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佛教自西汉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东汉永平十年(67年),始建的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寺,西晋太康年间(250-289年),佛教传入福建,以福州城外的绍因寺为标志。
莆田佛教几乎是与儒学同时期传入的。据地方史志载,莆田儒学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传入,以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在南山(今凤凰山)创建湖山书堂为“开莆来学”标志。而仅仅相隔不到一年的时间,这里又成为佛教金仙院的发祥地。隋文帝统一中国后,社会较安定,莆田佛教得到发展。据黄滔《莆山灵岩寺碑铭》载:金仙院出现繁荣局面,“锱铴日萃院落日峻”,升格为金仙寺;到隋大业年间(605-618年),江苏润州(今镇江)甘露寺僧叶惟胜在龙华宝幢山下结茅为庵,佛教开始在仙游县传播。据宋王迈《龙华寺记》载:惟胜讲经时“燕坐而七佛现容,诵经而天王下听”。
唐朝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从唐太宗到唐僖宗有八位皇帝信奉佛教。这不但坚定了佛教在宗教中的地位,而且确立了佛教在朝廷中的地位。因而,佛教开始汉化。据明黄仲昭《八闽通志》载,唐时莆仙新创建的寺院有23座。据明《游洋志》载:兴化县境内唐代建有寺院9座。其时莆仙名僧不乏其人。金仙寺志彦奉诏入京讲《四分律》,被睿宗赐号为“聪明禅师”;千灵降伏山魈被肃宗赐号“伏魔大师”;无了、慧忠开创华亭龟山道场,被人们奉为“龟山二菩萨僧”;智广开创九座寺,被昭宗谥号为正觉禅师;黄文炬“言谶必应,行二虎相随”,号“古辟支佛”,创涵江囊山寺等,被朝廷谥封为妙应禅师;等。当时仙游名僧释叔端学通《唯识》《维摩》《俱识》诸论,学识渊博,著有经论数十卷,促进佛教文化发展。其《宗镜四缘》在佛教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所撰写的《艺苑搜隐》对唐时的诗歌,进行了相当精辟的评论,可谓开创八闽诗评之先河。
宋代建国之初,儒、道、佛三教并重。当时,莆仙地处海隅一角,受北方战乱影响较少,经济、文化得到较大发展,兴化军被称为“东南望郡”。宋兴化军极盛时,莆田、仙游、兴化三县据明弘治《兴化府志》载,共有寺、院、庵495座,使兴化军成为天下禅客辐轃之地。其时有些地方已达到“家家弥勒佛,处处观世音”的程度。从唐、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莆田佛教虽遭政治兴替社会动乱的影响,其间有兴废盛衰,有下坡又上岭的现象,但仍一直表现出经风见雨、蓬蓬勃勃的生命力。
目前境内有佛道寺庙达900多座,佛道文化底蕴之深厚,信众比例之高,在五湖四海都是不多见的。境内的仙游赖店三埔一带,村民对佛祖的信仰可谓成风。笔者曾到附近筱塘成通寺和石室岩寺参观,刚好就碰到三埔来出家的一位姐在成通寺负责住持,其胞弟则在石室岩寺当和尚,询问其情,都说赖店一带像这样一家有几位佛语禅心的还不乏其例。说明信佛风尚之浓。
笔者青年时代,曾在仙游县从教多年。学校附近有正觉寺、龙华寺等古刹,中年后,本人奉调来莆田市区任职,近处有广化寺、梅峰寺、石室岩寺等名刹,所以耳畔可谓听熟了晨钟暮鼓声,那寺僧的诵经声、鱼鼓声,办佛事的偈语唱声,堪称四时悠扬,不绝于耳。梅峰寺的“梅寺晨钟”还曾被誉为莆阳二十四景之一,据说当年钟刚挂上,老和尚要北上,嘱咐小和尚要等一天后才能敲钟,但老和尚刚走到福清县翁山脚下就听到钟声,只好折回。这翁山离梅峰寺约五十里,后被称为“钟前村”。人们猜想要是小和尚听话,说不定这口佛寺晨钟还会传声百里呢!因该寺地处木兰溪下游平原,“平畴钟声”,所以高处钟声能远传得清脆悠扬。
笔者退休初,曾慕名走访南山广化寺,受释学诚方丈之邀,命笔撰写《模范丛林——莆田广化寺》书稿,其时莆田市原市长、人大原主任、省人大原常委姚振泉书法家为之题写“模范丛林——莆田广化寺”书名。其中《南山松柏》文稿,收入200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山河多娇》一书;编撰了《佛国禅风与山水神韵——莆田南山广化寺诗选》一书,由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批准文号2008年87号批准、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准印,广化寺流通处印发各地,多有褒语;撰写的《名刹广化寺的前世今生》文等,刊登于《湄洲日报》2009.1.22等,并收入2012年出版的《海西寻美》书等,皆有感而发。
笔者认为佛教对莆仙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既广泛又深刻,主要表现在教育、习俗、文化艺术等方面。
教育方面:自古至今佛门一直被认为是清净之地,所以历代的莆仙学子多选择寺院为读书之所,尤其是一些豪门望族,多在寺堂中建学堂,如在金仙寺(广化寺)普门庵内建东峰书堂,在钟山麦斜岩寺近处建文昌书堂,在枫亭会元寺旁建会元书院等等。据福建省教育志称:广化寺的东峰(湖山)书堂还是全省有史记载的第一所学校。
民间习俗方面:闽中民间对佛教神祇中的释迦牟尼、观音、阿弥陀佛等相当信仰。常常要到大雄宝殿烧香、许愿、还愿。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经书说念此佛名号,即能往生他的“净土”。因此,不但寺僧常念此名号,民间信众也常把阿弥陀佛挂在嘴边。民间一些人家,还往往要请寺院和尚做法事,超度新逝家人,说是能净化死者灵魂、并起镇邪作用。
保存文物方面:如广化寺释迦文佛塔、会元寺的万寿塔、龙华寺双塔、九座寺无尘塔等,均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泥塑、雕刻和绘画方面:莆仙寺院中的佛像多为泥塑;木雕和石雕是莆仙民间传统艺术之一,特别是近现代,发展飞速,而雕刻的主要项目是佛像菩萨,人物形象多飘飘欲仙、栩栩如生,产品驰名海内外。被誉为“绘画之乡”的莆仙,不少画家亦以佛像为题材,如李霞的《十八罗汉渡海图》《无量寿佛图》,李耕的弥勒佛图,黄羲的观音、达摩等创作,均成脍炙人口的佳作。
戏曲和舞蹈方面:莆仙戏被誉为南戏的活化石,其保存的古剧目《目连救母》,就是取材于佛经所创作的。著名的舞蹈《九莲灯》亦是这里佛教舞蹈的代表作。
“海丝”方面:如清初的莆仙寺院僧人超元东渡日本,促进了汉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近现代莆仙寺僧南下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在南洋创建了不少廨院,不但为祖寺的修建做出贡献,而且加强了祖国与海外的文化和经济往来,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起了添砖加瓦作用。又如近几年,莆田南少林寺多次应邀参加一些国际性武术竞赛等文化交流活动,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受到海外友人的高度评价。
二、佛道如歌
俗云:“世间好语佛讲尽,天下名山僧占多”。佛祖不仅言好,也爱行好,言行一致,可谓可钦可敬。
这里举些实例,说明佛道在普度众生方面的实践。自唐以来,闽中寺庙佛僧和民间关系都较密切,反响颇佳。
如北宋时,熟悉水文地质的冯智日和尚积极协助福州义士李宏“入莆”为民兴修古堰木兰陂,创建了功德无量的水利工程。1988年国务院已把这古陂列为国家重点文物,至今近千年一直发挥着拦洪、挡潮、灌溉、排涝、航运等综合功能。近年,该木兰陂还走出国门,被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列入首批世界灌溉遗产名录。
近代国家碰到经济三年困难时,全民“瓜菜代”,群众饿得不少患水肿病,其时南山广化寺僧众自己也食不饱腹,却把自己栽种的地瓜等一次又一次、一担又一担无偿赠送给附近筱塘村民度荒,如此雪中送炭,群众有目共睹,感激不尽。近几年,石室岩寺积极参加扶贫救灾助学活动,支持修登山旅游路和逸夫小学校舍基建等计捐五百多万元。华亭龟山寺,近几年积极捐资奉献社会,支持附近莆田十二中、园头学校、后塘小学、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病房楼等建设。湄洲妈祖祖庙连年捐款为当地中小学开展奖学奖教活动。仙游龙华寺、大济文殊村广化堂、凤凰山天泉岩、卓元寺、东庄清音寺等,均认真收养一些弃婴,年小的培养上小学,稍大的培养上中学,还有培养上高校和佛学院的。据统计全市寺院近十多年来,收养弃婴达2000多人,在宗教部门的倡议下,当地政府都为他们解决户口和就学问题。龙华寺僧尼和东庄望山禅寺当家释祥玄等,还热心购买有关佛教等知识的书,赠送给信众,弘扬佛道,坚持修心养性,当老实人、办老实事,并自办佛教培训班,宣传积善立德,帮助一些寺院培养佛教人才。
诸多佛寺僧尼还可贵在于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如清乾隆《莆田县志》记载:元代华亭龟山寺高僧越浦架海为桥、为民造福的事。当年他历尽千辛万苦,在木兰溪下游近出海处,建造了宁海石桥,使莆田南北平原之间,天堑变通途。又如西天尾龙山万福寺的尼姑释显明,从小削发为尼,后才来莆田万福寺,直至80多岁,几十年间一年又一年,持续不断,苦心经营,终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建造起初具规模的万福寺,故引得当地村民有口皆碑。
例子不胜枚举,这类实例与佛教提倡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义”的戒恶行善教义是相吻合的。而许多更突出更典型的例子,因笔者不了解,就无法给予歌功颂德。我们常说的为全人类服务,佛教讲的普度众生,这两者都包含着用善心和好意为他人办实事、谋福利的含义,所以无疑是顺民意、得人心的。故佛道在闽中一直健康发展,名闻遐迩,可谓佛道如歌,如十音(十番)八乐,悦耳动听。9
民间常议,这里佛道有以下特点: 1、爱国爱教传统代代传。2、正气兴旺,僧尼争做好人益事;3、多数寺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4、国家宗教政策得到落实体现;5、寺庙溢彩流金,普遍成民间最美房子;6.寺庙和当地文化教育紧密相关,有“开莆来学”之誉;7、不少寺庙已为民间旅游和“海丝”做出贡献;8、一些高僧为当地兴修水利和建桥筑路做出杰出成绩;9.佛道同居,三教会一,相得益彰等。这些程度不一的共同点,无可非议,值得取长补短,继往开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