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垅头景美人孝道 清明祭祀开生面

    垅头景美人孝道 清明祭祀开生面

      □范育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清明节,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前埔村在祖国各地的垅头人行程匆匆,他们心中怀着浓浓的乡思,淡淡的哀愁,肩负使命,奔向老家扫墓祭祖。

      垅头居南峰之上,垅田之首,故称垅头。背靠越王台畔,遥对夹漈山峰;居首占天时地利,总领此地神韵;住地有紫气东来,尽览江山风光。青山碧野,树木葱茏,修篁滴翠;涧水涓涓,白鹭戏水,云水倚丽。故家屋宇,古朴典雅,伟岸肃穆,独具江南风韵;飞檐翘角,抚云揽月,气势不凡,博取行人深望。楼聚人心,得山之秀,群星闪耀,人杰地灵。一草一木,情系故人,一屋一瓦,游子梦萦。花开花谢,不减春秋景色;月缺月圆,保持百年光华。

      丁酉清明,草木葳蕤。自古以来,扫墓祭祖都是清明时节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传统方式,前埔垅头人重视祭祀扫墓历史悠久。自从我祖父母范盾与蔡七民国初年开基垅头以来,扫墓祭祀作为每年家庭的一件大事,即使是在“文革”破除迷信的年代,也从未间断。而大规模集中扫墓祭祖活动兴起于2004年,每次活动时间都是定在“清明节”这天,既不提前也不延后,尊重祖制与惯例。2008年国家把清明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参加人数增加,活动更加隆重。

      垅头祖墓,座落在一处叫社公的北侧,距垅头村约200米,村道从旁经过,便于祭祀与保护管理。环伺墓貌,坐西朝东,墓前开阔,风水甚好。原只有我祖父母1952年建的墓,其余历代祖墓大多在较远的山上,因祭祀不便,2001年清明节我的父辈将较远的历代先祖的墓迁移集中至范盾墓旁安置,其中有历代范氏公妈墓及我祖父上两代知名的墓,扩大墓环,整理墓埕,修葺一新,并立《修墓碑记》。而后有大伯、我父母的墓及我五伯父的喜墓,成为一个墓群。

      垅头人扫墓祭祀的活动别开生面。范盾生有6子分为6房,至今繁衍有6代,家族有100多人。扫墓祭祖活动每个儿子每年轮流主办一次,顺序从大到小。儿子病故,由各房系孙子合办。主办者需先回家整修扫墓、准备相关祭祀用品以及整个家族的午餐。时间安排为清明日上午祭祀,中午会餐,下午座谈,历时一天。每次祭祀人数多达80多人,午餐需开10桌,场面宏大。而费用由由大家自愿捐助,成立基金会进行管理。因大家踊跃乐捐,费用绰绰有余。这种做法2004年由我五伯父范金跃倡议试行,2005年正式执行,至今已历2轮,加上第1年试行共13年。下一轮从明年开始,又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日,祀怀清明时。垅头人每年的扫墓祭祀活动庄重而有序。首先,摆上祭祀用的丰盛的贡品,点燃蜡烛,并由最年长的我五伯范金跃致词,介绍历代祖公的基本情况,缅怀先祖,希望后辈为人做事要对得起历代祖公,为家族争光;亦希望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其次,家族成员焚香祭拜、“唱声”(跟亡亲诉说心事)、烧纸钱、洒酒水,以此告慰祖先,寄托着垅头人久久的哀思。特别我在墓前,想往事,怀亲人,心头觉得酸硬一块,如鲠在喉,眼睛湿润。最后祭祀活动在鞭炮声中结束。鞭炮与纸钱燃烧弥漫的烟雾飘荡笼罩着山谷,仿佛是垅头人淡淡的哀伤与愁思。我想,这或许就是清明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气质。

      “惆怅东栏二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我随之心潮澎湃,浮想联翩。遥望先祖当年异常艰难的生存发展历程,他们面对瘴气弥漫的深山,披荆斩棘,荜路蓝缕,最终融入前埔,扎根垅头,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生生不息,并拥有一席之地,确实不易。我们不能不对先祖的创业精神充满深深的敬意,并虔诚地继承蕴含其中那份启人心智、德泽后世的精神财富。

      午餐也别有韵味。由于每年只有一次,难得相聚,大家边吃边谈,有长辈发表讲话,有通报垅头的相关事宜,有报告基金会的收支情况等。更多的是至亲相见,相互交流,相谈甚欢,直至日头西斜,大家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思先辈慈容、感抚育之恩。年年清明,菜肴不变,味道飘香,我们不断地咀嚼,品味着其中的韵味,享受先祖的恩泽,内心充满感激。从此,垅头人的血脉中充满了绵绵的感恩之情,每年的清明节垅头的上空都弥漫着淡淡的愁云。

      清明祭祀的本意在于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行孝尽哀。人们可挖掘节日的传统内涵,催生新的社会风尚。垅头人的这种别开生面的做法,既缅怀祖先、传承精神,又无形中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亲和力、向心力。对于垅头人这种大规模且历时时间较长的集中开展扫墓祭祀活动的做法,人们纷纷点赞,认为值得提倡。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这是《范仲淹家训百字铭》中的首句,垅头人认真践行着祖先的遗训。我三伯父1993年不幸脑卒中,经抢救仍中风瘫痪,其大媳妇陈金秀、二儿范育军、二媳林惠玉及孙子与孙媳,轮流认真看护,饮食起居照顾周全,我三伯精神状况始终良好。但是,更不幸的是,1996年三伯母又是脑中风,面对昏迷不醒的母亲,他们没有放弃,请来名医会诊,用救护车送至莆田大医院抢救,经抢救后仍轻瘫。从此,全家人竭尽全力,从晨起洗漱、喂饭吃药、擦身翻身、穿衣换裤,如厕洗澡,到夜晚半夜频繁起尿,精心照顾两个瘫痪的老人,直至1999年,两位同是82岁的老人相隔20天相继离去。多年瘫痪在床的两位老人安祥从容离去,身无褥疮,乡人称奇。百善孝为先。他们一家人的孝顺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成为方圆一带孝道的典范。

      广业里范氏祠堂的配套建设,垅头人率先垂范。祠堂是供设祖先神主牌位和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继承传统、团结家族的一个重要场所,更是宣传姓氏文化的重要场所。但因广业里范氏祠堂的配套设施不全,如道路不通、大埕未硬化、无食堂与卫生间等,困扰着宗亲,制约着祠堂的发展。这个问题一直无法解决,主要是缺少资金。为此,我与育人弟于2016年秋邀请理事会成员到老家垅头开会,利用广业里宗亲联谊会换届之机,在宗亲会理事的鼎力支持下,会议决定发动捐资。以孝为先的垅头人每家每户率先踊跃捐资,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众宗亲纷纷响应,顺利筹资达15万多元,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如今,宗祠四面环山,绿树成荫,交通方便,设施齐全,为广业里范氏宗亲提供了联谊交流的场所,为后代子孙瞻宗谒祖提供了便利。

      “文正家声大,义田世泽长。”这是范仲淹后裔通用的楹联。垅头范氏为范仲淹后裔,是一个具有厚重文化积淀的家族,良风的家风,滋润养育着代代子孙。我的祖父范盾,当地“土医”兼蛇医,治病救人,享誉乡里[1];父辈受人称道的有:范金标,莆田著名草药医、蛇医,救死扶伤,活人无数[1];范金钰,1936年参加红军,生前每年都受到省人民政府的亲切慰问;范金来,教师,小学校长,为山区孩子筑梦人生;范金跃,莆田玻璃厂党委书记,为当地乡老,德高望重;范金阶,晋江地区计生委副主任,泉州市卫生局局长兼党组书记,主编《泉州市卫生志》[2]。与我同辈的“范儿”:范育硕,参加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范育矛,任前埔村书记达10多年,建桥筑坝,拉电修路,围溪造田,造福乡里;范育军,市国税系统,正科级,市劳动模范;林惠玉,莆田市妇联主席,全国三八红旗手;范育人,高级主任,泉州市莆田商会常务副秘书长、省范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崭露头角的侄子辈:范定强,省建瓯蛇纹石矿副厂长(副处级);范定怀,莆田学院医学院副书记;范定渊,副科级;林范腾,市财政局,正科级。诚然,更多的本族后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人才喷涌,群星闪亮,必能伴随范氏先圣和前贤那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构筑一派文脉生机,自觉地从既往成就走向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范育斌.涵江文史资料.第26集:96~97.

      [2]范育斌,范金伟.范金阶与泉州卫生志.莆田文化网.2017-03-22.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