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走近灵川镇东进村詹家“木偶世家”

    走近灵川镇东进村詹家“木偶世家”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

      农历九月二十六,城厢区灵川镇五帝庙祖庙广场上,在一片古朴建筑的簇拥之中,一个朴素的舞台,七八个演员,熟悉的莆仙戏曲响起,一个个提线木偶“走”上舞台,一出寓意吉祥的木偶彩戏拉开大幕……几位闻声赶来的老人、三俩在台下嬉闹的孩童、舞台上活灵活现的木偶人物……秋日的阳光依然热烈,像一束从时光隧道里发来的光,晃得人睁不开眼。半合半开的狭长视线里,演员手中的每一根线和着后台的鼓声悠长,错落交织却意味深长地,牵扯出木偶戏这门古老技艺的前世今生……

      莆仙木偶戏古称兴化傀儡戏,在莆仙民间,人们更习惯于称之为“柴头仔戏”。莆仙木偶戏是中国古老的木偶戏剧种之一,由于其在莆仙的流传历史比莆仙戏还要早,因此也被视为莆仙戏的“戏兄”。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全莆田大约有200多家木偶剧团。

      当天演出的木偶剧团是灵川东汾木偶剧团,其前身是历史悠久且颇具名气的东汾重兴班。剧团的负责人叫詹建洪,今年49岁。他说,从祖上开始,詹家就靠木偶戏谋生、发展,也算得上“木偶世家”了。在《福建傀儡戏种类与流布》丛书中,就有詹家木偶剧团的介绍。其中记录着“东汾重兴班,为莆田灵川镇东进村历史悠久的傀儡班,该班创建于何时不详……”而据詹建洪所知,其祖上学傀儡戏已有四代。其祖父詹元林、父亲詹夏兰都是地方很著名的傀儡戏艺人。在詹建洪家中,至今还保存着祖传的旧戏簿、旧傀儡头及演出旧抄本。历经岁月侵蚀,这些旧戏簿和演出旧抄本被虫蛀得七零八落,只隐约可以判断年代为咸丰至民国年间不等。

      11岁时,詹建洪跟随祖父四处演出,同时学艺。80年代,祖父渐渐退出舞台,年轻的詹建洪开始与父亲一起重建重兴班。90年代中后期,詹建洪开始独自带班,并陆续收徒传授技艺。直到今年6月,重兴班再次重建,重新出发的重兴班更名为灵川东汾木偶剧团。詹建洪摘掉祖传“金字招牌”的行为令很多人不解,但詹建洪却有自信:“与重兴班同在38年,我在,重兴班的精神和口碑就在。”

      一个木偶剧团,通常由七八人组成,最少的民间剧团只有4个人。詹建洪的剧团,目前有10个人,算得上规模较大的木偶剧团。一套“柴头仔”,通常有18个木偶。一个木偶有 16根线,驼背的木偶人物,则要再多一根线。经年累月的练习和演出,使詹建洪即使闭着眼睛都能自如操作每一个木偶人物,顺利完成每一场演出。

      在詹建洪看来,在莆仙民间,木偶戏的演出需求还是比较可观的。宫庙里的菩萨生日,寻常人家的祝寿、新屋封顶、结婚、孩子出月、考大学等等,都会请木偶剧团前去表演。或是有些人家遇事不顺,主人在神明前口谕许愿,求神明保佑,逢凶化吉,他日定演出柴头仔戏多少场。事后,主人必定对神明讲诚信,邀请木偶戏前来还愿,如数演出以娱神娱人,皆大欢喜。詹建洪的木偶剧团,因为传承历史悠久,演出水平高,所以慕名来邀请他们演出的人也特别多。农历八、九月是演出旺季,他的剧团每月要演出近20天。全年演出则有近200场。

      莆仙戏剧团近两年开始投资大屏幕的LED显示屏作为舞台背景,其他地区的一些木偶剧团也开始使用大屏幕的LED显示屏。于是,詹建洪狠狠心,近期也投资购置了一套大屏幕的LED显示屏设备,取代了原来的喷绘式布质舞台背景。而他这一步,走得比莆仙其他木偶剧团都要更快更早一些。“木偶戏虽然是传统艺术,但和莆仙戏一样,也要有创新,也要与时俱进。更何况市场处处有竞争,所以得快人一步,多一点优势,才有竞争力。”虽然新购置的设备比较先进,但詹建洪认为,购置大屏幕的LED显示屏作为舞台背景将会成为木偶剧团接下来的一个趋势,“这个时代,所有的事物发展都太快了。为了生存和发展,你只有不断地求精、求新,才能避免被淘汰的危险。”

      从学戏到重兴剧团,詹建洪感慨38年的光阴仿佛只是一转眼间。38年间,他认真打理着木偶戏营生,也用木偶戏影响着一些人。从90年代中期独立带班起,詹建洪就一直不间断地招收学徒,传授技艺。他的得意门生、第一批学徒吕彩英学成后一直在他的剧团里演出。在拜师詹建洪之前,吕彩英和五六个小姐妹一起学习十音八乐。不久,这群小姐妹又觉得十音八乐难以营生,于是一起拜师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詹建洪,成为他的第一批学徒。詹建洪带着她们四处演出,在演出中一边教学一边找准机会让她们上舞台实践。吕彩英从初始的懵懂中渐渐找到了兴趣和坚持的动力,于是,当同期的小姐妹们一个一个地陆续离开剧团,进工厂打工或回家相夫教子时,只有吕彩英一个人倔强地跟着詹建洪继续学艺,并逐渐成为詹建洪剧团里的“台柱子”。舞台上的吕彩英、詹建洪师徒二人配合默契,男声、女声自由切换,游刃有余;一个个木偶人物在他们的一拉一扯间,举手投足都被赋予了戏剧的张力。舞台下的吕彩英很健谈,和大家的谈笑风生里,却也有着她鲜少吐露的情怀。她说,之所以能把木偶戏表演坚持下来,和演出报酬多寡无关。只是因为她在学艺中看到了师傅对技艺传承的用心、对表演技艺的痴迷,这份真诚和热爱太让她印象深刻了。而与此同时,从詹建洪身上,她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使命:“这是老祖宗们流传下来的东西,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和师傅一起把它做好!”

      2006年5月,莆仙戏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偶戏是莆仙戏的“戏兄”,历史比莆仙戏更为悠久,却在2010年11月25日才入选莆田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詹建洪希望,木偶戏的传承和保护能够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投入。而他也一直不忘初心,从未停止过招收学徒,传授技艺。他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希望培养一批优秀的接班人。然而,虽然一直不乏有人登门拜师,却鲜有十几、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这让詹建洪有了一丝担忧,但也多了一份期待……晚报记者 欧碧仙 文/图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

    广告热线:0594-2288370    1301596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