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李耕古典人物画的当代意义——纪念李耕先生诞辰130周年

    李耕古典人物画的当代意义——纪念李耕先生诞辰130周年

      最近,微信上热传浙派人物画领军人物方增先《看到全国美展状况,感觉全身发凉》的文章。适逢今年仙游正在举行纪念李耕先生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虽然李耕画的是古典人物画,笔者还是不放过这一契机,力图从中寻觅可供当今中国画界借鉴的元素,来呼应方先生对现状的忧虑。

      线条是李耕古典人物画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延续了中国画传统精神的正脉,对线条的强调和运用,为以书入画提供了行使空间。人物画创作虽为历代文人所刻意回避,但诸如吴彬、陈老莲、金农、黄慎、任伯年、王一亭等文人或准文人画家,无不在线条上最大限度地展示各自个性特征和审美取向,都是凭线条的书法性而使作品尽显写意文人画的独特魅力。值得注意的是时下有些画家,不以苦练书法来提高线条品质,以为写意的形式就是水墨大片涂抺、泼洒,好象非如此便不足以表现激情,不能展现写意精神,这是很大误解。殊不知中国画写意精神,从来都不是表面的、纯形式的,即使是像李耕惯用逸笔细线的勾画过程,同样也能传递作者坚毅、沉稳、朴实、温厚等不同性情以及激越、愤懑、放纵、勃郁、得意、冷静、从容等不同情绪和状态,从而去表现客体形象的塑造,情节的描述,内涵的承载和精神的建构。所以有理由相信,通过对李耕艺术的认知,有助于一些人正确理解中国画写意精神,保持线条书法性,引导中国画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另外,李耕善于从民间发掘艺术资源,从生活中提取创作元素,立足本土,努力开拓,实现了地域文化与中华主体文化的对接和交融。最终以其独树一帜、富有地域特色的画风,再一次向好高骛远者、自卑自贱者表明:民间是美的富矿,生活是美的源泉!同时还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作了“越是地域的就越是民族的”有力回推!

      接下来谈谈李耕古典人物画的社会功能。

      艺术除了审美,还有认识、教化功能。李耕古典人物画以其朴素的情感,雅俗共赏的语言,丰富的内涵赢得了各个阶层的一致赞赏,使大家在美的享受中增益知识,思考人生,澡雪精神,完善自我,造福社会……实不相瞒,笔者对宗教、历史知识,民间文化等的了解,有不少是从解赏李耕画作中获取的。譬如通过《天女散花》的典故体解佛教的某些精义;透过《竹林七贤》认识魏晋名士的狂狷风度进而去追寻其时代背景;凭藉《十八学士登瀛洲》感知贞观之治的文化昌明;从描写古代农民的农事活动画面中了解当时的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工具、社会形态……总之,每一幅画,都能牵引出一段知识链条。

      华夏五千年文化留给子孙后代的画题不可胜数,尽管李耕创作题材十分广泛,但所表现的也仅仅是冰山一角,不过拣选出的画题尽是广为流传的人和事——不管是对史实的再现,传说的演绎,经典的诠释……笔者不意在这里列举李耕作品然后对号入座地套上现实社会种种现象以供鉴戒并刻意推高其当代价值,只是从中偶尔引发一个联想,那就是倘若把李耕诸如《朱子家训》这一类的组画广为印制流传,相较于近几年盛行未衰的电视节目《百家讲坛》对《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经典的解读方式,当有其既具艺术之美,又不受时空限制,信手拈来,方便阅读的另一种效果。

      宗教自古以来就在现实社会中扮演抚慰心灵、扬善抑恶的角色。佛教的慈悲为怀,法自我立精神,道家的包容忍让,顺应自然思想和辩证思维等都是构建和谐社会亟需攫取的正能量。李耕喜画、擅画佛道人物和故事,且不言作者自身艺术思想,创作实践从中受到启发,即从许多作品所体现的宗教精神和真、善、美的艺术品质,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黄叶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

    广告热线:0594-2288370    1301596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