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处处留梅影——探寻莆田“梅妃故里”
在木兰溪下游宁海桥东畔,有两块天然大石头,上面分别刻有“梅妃故里”、“壶兰梅魂”四个红体大字,两块大石头随着江水的涨退而时隐时现。在石头旁,矗立着一尊白色的梅妃石雕像,高大威仪。梅妃身戴披风、手捧鲜花,神态安祥,深情凝望着宁海桥方向……梅妃原名江采苹,本是黄石镇江东村里的一位牧鹅姑娘。她聪明贤淑,九岁即通诗书,擅长文学。唐玄宗开元年间,16 岁的她被选入宫,深得玄宗宠爱,被封为妃子。江采苹心地善良,扶贫济困,深得民心。她酷爱梅花,深慕梅之高洁,在居处周围遍植梅树,每当梅花盛开时,江采苹常在梅林中赏梅作赋,因而被称为“梅妃”。
梅妃性情清雅脱俗、孤傲高洁,她将梅融入灵魂,一世芳华却凄美一生。一首《一斛珠》流传千古“: 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这是她写给玄宗谢赐珍珠的名篇。“安史之乱”中,梅妃不愿弃国逃难,不屈乱贼,毅然投井自尽,终年 34 岁。“一斛珍珠怨恨长,红颜和泪理残妆。归心只托长门月,好把团困照故乡。”“遗事开天已渺茫,梅花浦口永飘香;珍珠一阕传千古,亮节堪争烈日光。”等诗篇寄托着后人对梅妃的怀念。
走进江东村村口,但见一块天然大青石矗立路边,上书“江东梅影”四个黄体大字。大青石后是一片水塘,名曰“南塘”,南塘方圆百亩,平坦宽阔,清澈如玉。一座后人为纪念梅妃而建的“梅亭”坐落在南塘之上。“梅亭”大门口两旁蹲守两尊石狮,张牙舞爪、气势威武。大门上方悬挂一块青石匾,上题“梅亭”二字。大门两侧刻有“南塘明月宁海朝阳十里水乡皆为本,浦口钟灵江东毓秀千秋人物尽风流”的对联。跨进大门,是一庭院,亭台楼阁、小池假山、廊桥壁画等尽入眼帘,美不胜收。小院正后方即是一座三层高的“梅亭”,亭子飞檐翘角,雄伟气派。亭前两条青石飞龙怒目相视、夭矫生动。登上“梅亭”,极目远眺,十里水乡尽收眼底。
离开“梅亭”,往村里走数百米,就到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浦口宫。浦口宫是江氏族人为纪念梅妃而建,始建于唐至德元年,宋、明、清先后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嘉庆十三年(公元 1808)重修的。浦口宫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 1200 平方米,仿照古代宫殿对称式构造,由平埕、殿门、过厅、正殿、后殿、东西廊房等组成,保持清代宫字建筑风格,结构严谨,典丽精致。宫殿大门上高悬着精雕细琢的九龙八凤御赐“浦口宫”直匾,大门两侧挂有一副对联:“浦柳临风甘向人天付出绿,江梅浴日难得枝叶不贪红。”门前抱鼓石双龙戏珠和凤穿牡丹石刻浮雕活灵活现。浦口宫集“古”“大”“美”于一体,被誉为“莆阳第一宫”,也是研究明清闽东南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的实物依据。
步入宫殿大门,殿堂威严雄伟,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门楼两边抬梁上精刻“皇图巩固,帝道遐昌”八个大字楷书。所有柱础、垂莲、雀替、驼峰、护棚及木石件皆雕刻精细,尤其是神龛护棚的金漆木雕,油漆技术高超,雕刻工艺精湛,各种花鸟人物故事形象生动,呼之欲出,为莆田金漆雕刻的代表作。东西廓门上还有清代名家精绘的莆田二十四景水墨画,宫殿左侧墙壁上尚存有清嘉庆《重修浦口宫记》等数块石碑,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浦口宫正殿祀梅妃像,仪容端庄、栩栩如生;左边是梅妃弟弟江采芹即江国舅的塑像; 后殿祀玄天上帝。在浦口宫大门正对面的文化墙上,还镶有清代书法大师伊秉绶题写的“贞烈垂芳”、现代大文豪郭沫若题写的“梅妃生里”等碑刻。
在浦口宫右边,配套建有一座飞云庙,是祀莆仙戏祖师雷海青的庙宇。据传梅妃入宫时,唐玄宗赐一班梨园带回莆田,以示恩图,这班梨园后发展为南戏活化石莆仙戏。后人为了缅怀梅妃和雷海青对莆仙戏来源的贡献,特修此庙加以纪念。 朱崇飞 张郁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