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福建妈祖信仰为何风靡四川?

    福建妈祖信仰为何风靡四川?

      妈祖信仰不仅盛行于东南沿海,也走进了西南内陆地区。

      四川省虽身处内陆,在清代时期却有非常热闹的妈祖信仰。从现存资料看来,当时整个四川省的天后宫数量多达200所左右,分布于92个州县厅内。

      为何来自福建沿海的妈祖信仰,会在内陆的四川盆地生根发芽?学术界认为,这与清代规模宏大的闽粤移民有关。有意思的是,妈祖“迁居”内地后,她的职能也有所转变,不仅成功“接管”内河航运,甚至担当了一部分“财神”的职能。

      百万闽粤居民涌入四川

      四川的妈祖信仰,无疑来自于东南沿海的闽粤地区。而这种信仰在四川落地生根,显然与当时浩浩荡荡的移民潮有关。

      因为明末清初的多次战乱,四川省人数锐减。民国版的《江安县志》记载:张献忠、吴三桂相继侵扰,清初城关内外的人口总共才300多户。“三藩之乱”被平定后,《清朝文献通考》曾统计过四川的户数,称“四川布政司人丁一万八千五百有九”。也就是说,整个四川省内,居民人数仅9万人。

      而另一方面,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地区,却一直是地少人稠的所在。加上大部分山丘都比较贫瘠,适合耕种的土地有限,这种人地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一部分福建人入海谋生,另一部分则往更广阔的腹地进发,开始移民。

      值得关注的是,福建人迁居四川,这在清初还有官方的政策背景。考虑到“天府之国”人烟稀少,康熙时起,朝廷便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招民入四川的法令。譬如康熙十年,朝廷“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

      历史上持续了近百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虽以湖北人为主角,但当时闽粤移民的数量也不可小觑。有了政府的政策引导,人地矛盾突出的福建和广东,便一直有大量移民涌入四川。根据民国版《金堂县续志》记载,当时这一个县内的移民构成主要是:楚省籍约占37%,粤省籍约占28%,闽省籍约占15%……

      后世学者更从四川各县县志统计出了闽粤移民的数量。基本上,闽粤移民在前期的四川移民总数中至少占了25-30%。也就是说,清朝前期,闽粤居民移居四川的人数,应该在100万以上。

      “海神”变为“内河神”

      庞大的移民涌入四川,自然也把他们在故土的信仰也带到了这里。有意思的是,当时移居四川的闽粤居民主要有两类:一种是闽粤籍的商人,一种是在官方主导下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迁居别处,同籍贯的移民出于联络感情、互相帮助、自我保护等实际需要,大多会修建会馆。于是,这种会馆便承担了很多的功能:既奉祀共同的信仰神,也能举行宴会等活动。民国《南充县志》就记载,清初各省移居四川的人,大多会“以乡谊连合建庙”,以祭祀故地的名神。四川不少县市的“天上宫”别称就是“福建会馆”,可见它充当了乡人联谊的媒介。

      就这样,会馆和天后宫在清初,大量涌现于四川省内。据不完全统计,清代四川的天后宫约达200所,遍布于四川的92个州县厅内。

      有意思的是,迁居内陆的妈祖,只好入乡随俗,从“海神”转变为“内河神”,“管理起”长江和内河港口的航运。因此,长江流域的主要港口如万县、合江等,都能找到天后宫的踪迹。而至于长江流域上游的一些内河市镇,如四川灌县、荣县,也都有妈祖庙分布。

      更有趣的是,妈祖到了四川,还从原先单纯的“海神”,又额外加了一项任务,管理起人间的财运来。或许这是因为迁居四川的闽粤商人群体大多比较富有,这便很容易给当地人造成一种印象:闽粤人的财富来源于对妈祖的信仰。

      因此,当地人也愿意跟着这些迁居的外省人一起,供奉和信仰妈祖了。他们希冀在妈祖的庇佑下,自己也能跟着财运亨通起来。于是,妈祖的“职能”也在他们的热切期盼下,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供稿:紫苏子)

      参考文献:

      谭世宝、胡孝忠《略论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川的天后信仰》,《莆田学院学报》

      彭邦本《清代巴蜀的妈祖崇拜与闽籍移民》,《国家航海》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