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 友情 乡土情 两岸情——读张克辉的《海峡心·两岸情》
“我来自台湾海峡的东岸,台湾有我童年的梦幻、青年的憧憬、有亲人的盼望。
我来到台湾海峡的西岸,大陆有我所追求的理想、热爱的事业、有同甘共苦的人民。”
—— 摘自张克辉《海峡心·两岸情》卷三“深情的海峡”里的《我的两岸情》篇首语。
张克辉的《海峡心·两岸情》分为三卷:故乡最美、我的第二故乡、深情的海峡。书中写到他从当年的热血青年辞别乡井,奔赴大陆,从文学青年、游击队员到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丰富人生体验,尤其是再现了他在故乡台湾的点滴童年趣事、乡情纪事、亲情忆事。另特载一篇他中学时代的短篇小说处女作《农民》,被认为填补了台湾新文学史的空白。该书由台湾作家李昂作编辑后记《文学传长情》。
张克辉在《海峡心·两岸情》的自序《心灵旅程最真实的记录》里说自己的随笔,“是我的人生,也是心灵旅程最真实、坦白、朴素的记录。都源自于自由得无可阻挡,直率得不假思索的心灵之音。”他说自己的写作“是我对家乡亲人的一份告白”。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想象到,他笔下的稿纸就是他倾诉的对象,当作静候倾听的慈爱长者、幼年玩伴、青春挚友。故乡在心中永远是最美的,他把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用真切感人的文字倾吐出来。他把沉积在心中话涌于笔端,一吐为快……所以,读到这样“心灵旅程最真实的记录”的文章,是一种幸运。
同时,《海峡心·两岸情》也是张克辉先生“对人生际遇的一次审视”。从字里行间可以了解到,因为日本人欺负台湾人,他从小心中便埋下了反日种子。日本投降后,国民党的贪官污吏他也看不下去。他20岁参加台湾全省统一考试,分派到厦门大学读经济系。在厦门参加了学生读书会,不久便加入共产党地下组织,前往福建安溪县参军打游击。在军中度过出生入死的艰苦生活,每餐吃地瓜干、风吹雨打日头晒、跳蚤虱子咬,战地的锻炼将一位富家少爷变成一名英勇的战士。他留在大陆从基层工作干起,历任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员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期间的人生际遇真是太丰富多彩,可以说,书中的文笔是厚积薄发。能读到这样醇朴浓厚的散文随笔更是一种幸运。
《海峡心·两岸情》是海峡两岸历史沧桑的缩影。卷一里的《故乡的云雀岗》、《献上一束百合花》、《表哥的大甲帽》等篇章和对故乡的火车站、孔子庙、老厝的门楼、老家的池塘以及少年学生兵等,既深情忆旧,也论及人生,更能触及我们的灵魂。卷二里的《我的第二故乡》如生动地描写了“一个游击队员的回忆”,还有对牛仔帽、豆腐、皮箱的回忆等。卷三里的《在妈祖故乡怀旧》、《我的两岸情》、《八千美元的故事》、《隔岸焚香哭母亲》、《跪在故土哭父亲》等亲情散文,情意真挚,甚为动人。
张克辉以质朴隽永的文笔,真切感人的情意,让读者了解到他不懈奋斗的人生历程,感受到他对故乡、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文中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责任感。这本书有情节有细节而且环环相扣,是心灵旅程的真实流露,传递了真情实感,见证了两岸同胞手足情深、化干戈为玉帛的情境。可以说本书既有文学的审美性,也有历史和社会的知识性,语言表述上还有幽默感和哲理性。
如他在《我的第二故乡》开头说:
“我原名张有义,故乡在台湾彰化,那里有生我养我的乡井、家山。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让我魂牵梦萦。
“人不可能一生都厮守在故乡,人们把人生旅途中最难以忘怀的地方称作第二故乡。闽南山区的安溪县、安南同边区是我的第二故乡。那里有我战斗的足迹,那里浸染着战友血迹,那里生活着一道出生入死、情比父兄的乡亲安溪的山山水水都让我终身难忘。”
他在《故乡的云雀岗》最后写到:
“我们之间都有一颗中国心,对中华民族的兴亡负有共同责任。同时,我们都热爱云雀岗,都愿为母校增光。但是,不可否认我们之间有过差异,而这些差异并不能使我们长期处于对抗状态。从高山看,个人是多么渺小,与民族未来相比,就更微不足道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唐代诗人王昌龄诗句,也是现今海峡情谊的贴切写照。张克辉的故乡情,在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诚如他在“自序”中所说的:“当年辞别故里,奔赴大陆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是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者。两岸分离日久,家国团圆,故乡富饶,社会和谐,同胞们安康幸福,这是贯穿了我一生的梦想!” 潘真进
张克辉,台湾彰化人。其作品有小说《农民》、散文集《深情的海峡》和《故乡的云雀岗》、电影剧本《台湾往事》、《寻找》(后改为《云水谣》)、《湄洲岛奇缘》、《啊!谢雪红》、《何日再拥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