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传统曲艺板鼓咚——记莆田市工艺美术大师游君立
莆田板鼓咚,又称“梆鼓咚”、“盲鼓”、“乞丐歌”,新中国建立后改称“俚歌”,因演唱以两片竹板和一个竹筒鼓伴奏得名。
据史载,板鼓咚源于宋代。南宋莆籍著名诗人刘克庄有诗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即形象描述当时莆田有盲翁负鼓演唱南戏剧目《赵贞女》的故事。又据《闲中古今录》记载:“元末永嘉高明,字则成,……因刘后村(即刘克庄)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之句,因编琵琶记,用雪伯喈之耻。”可见,宋代莆仙地区已形成板鼓咚演唱形式,并能演唱大段故事。
板鼓咚主要流行传唱于莆田、仙游以及永春、永泰、惠安、福清等县市与莆田交界的莆仙方言区。板鼓咚简单活泼,伴奏乐器轻便,城镇街头巷尾,乡村地头田间、桥头树下均可作演出场地,宋代至今一直在民间流传不衰。抗日战争时期,莆仙人民曾以板鼓咚宣传抗日,支援前线,激励军民爱国热情和战斗士气。同时,也曾远渡南洋,激励爱国侨胞,同仇敌忾一致抗日。许多艺人还在侨居地收徒传艺,把莆田板鼓咚民间曲艺传播东南亚诸国,在海内外影响很大。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板鼓咚获得新生。党和政府数度组织民间文艺家挖掘整理,把这一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搬上文艺舞台,并作了许多改革。演唱形式由单人唱发展为对唱、群唱、坐唱、表演唱,还加上小乐队伴奏;演唱内容也增加歌颂共产党、新生活,表现人民当家作主、新人新事新风尚等内容,如今还在有线广播、电视台播放。政府和民间均支持组织板鼓咚创作,参加省市和全国文艺汇演,多次获奖,受到领导和专家好评。1979年,板鼓咚还成功在莆仙戏《状元与乞丐》中表演,并晋京演出,荣获全国优秀奖,轰动剧坛。
板鼓咚艺术特色鲜明。其唱腔原系民歌小调,或称俚歌俗曲,每四句一段,一般是不断反复,有时也根据唱词音调及演唱情绪变化,对曲调进行加花变奏或近关系的转调移位。但不管如何变化,总是严格按五声音阶,起、承、转、合结构完成段体。因此,曲调每一段都可以独立演唱,每段四句,每句七言,一般是一、二、四句押韵,每段一韵或多段一韵均可。唱词多选用民间口头方言俚语,地方色彩浓厚,通俗易懂记忆,便于记忆吟唱。
板鼓咚唱词是多段体叙事诗,叙事完整,情节生动,分段描述,上下连贯。唱词均以莆仙方言演唱,具有七个声调,为民间艺人口头创作提供方便,无需搜肠刮肚查寻词书诗韵,便可朗朗上口、入韵。
板鼓咚演唱伴奏一般由艺人自己边唱边敲板鼓与竹板,开唱前总要表演一段板鼓敲击技巧,而后渐渐导入故事所需的气氛与感情,轻重缓急,喜怒哀乐全靠手上工夫。在演唱中,乐段之间以及乐句末也敲板鼓,长短视情绪表达需要而定,比较自由。为烘托渲染乐曲气氛,丰富感情变化,艺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多种板鼓打法,如单打、双打、轮打、弹击、闷击、全按,产生优美动听音响效果。曾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