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明耀:工匠精神励后人
图为方明耀在介绍他的藏品。
“五一”假期,涵江区三江口镇芳山村,一处农家院落开辟的“红砖文化展厅”吸引了一批批游客参观“打卡”。
砖瓦收藏者方明耀是涵江区政协常务委员、市工商联(总商会)执行委员,他配合市档案馆、涵江区档案馆主办乡村记忆档案展示馆,把自家住宅开辟为公益“红砖文化展厅”,展览收藏多年的展品,展现莆田人民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不屈追求。
方明耀期望,这些先辈遗留的珍贵红砖文化遗产能激励当代青年,传承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新时代担当作为。
昨日,方明耀带记者进入红砖展厅,花盆、秤砣、筷筒、煤炉、猪槽……各式各样的砖瓦制品设计巧妙,雕刻精美,展厅从一楼到三楼,令人目不暇接,从中窥见莆田先人的饮食起居、民俗风情。
方明耀对自己多年来苦心发掘、收集的800余种、1500多件红砖藏品如数家珍。
年代最悠久的藏品是一块唐末的“方金紫长官墓砖”,与其他红砖不同的是,这块厚重的砖呈灰色。当地有谚语“黑土烧红瓦,红土烧黑瓦”,这块墓砖应是红土烧制而成。
展品中有两块“兴化府城砖”,厚重坚固,本与兴化府城墙浑然一体的城砖,却因倭寇犯境,城崩墙塌而星散民间,是莆田历史的见证,让莆阳子孙后代睹物思情,不忘国耻,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在琳琅满目的红砖制品中,有几件见证海上丝绸之路辉煌的藏品。其中有一个波斯瓦壶,壶面刻着中亚男士、波斯少女的头像,格外引人注目。昔日“小上海”涵江的土特产通过三江口码头远渡重洋,运到中西亚去,换回象牙、玛瑙、香料等。心灵手巧的制砖先辈抓住商机,根据外域传来的图像,烧制出美观实用的红瓦波斯瓦壶,销往海外。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制砖先人们与泥土窑灰打交道,却心怀知识改变命运的朴素愿望。红砖展品中形状各异的砖砚就是他们想方设法为后代创造的读书识字用品。
莆田工艺甲天下,石雕、木雕、玉雕等闻名遐迩,而砖雕较少人了解。方明耀收藏的两块砖雕书法藏品,分别书写宋代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和唐代刘方平的“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行书作品,苍劲有力,让人叹为观止。
“这个是桌垫,有凹槽,可盛水,是古人饭桌防蚁用的。”方明耀说,这些藏品每一件都反映了工匠的智慧。
在众多红砖展品中,有几双砖鞋格外瘆人。这是封建时代为缠脚女人量身定做的缠脚砖鞋,重约一公斤,是缠脚过程的工具之一。
在莆仙地区,至今留存大量独具特色的红砖厝。砖瓦是古建筑不可或缺的建材。昔日先人对红砖彤瓦的广泛使用,推动了民间建窑烧砖技艺的发展。
“芳山村曾是辉煌一时的砖瓦烧制专业村,至今村里还遗留9座砖窑。”方明耀的堂兄方明坚介绍,芳山村生产的红砖和彤瓦有别于外地的青砖黛瓦,这得益于当地古时地壳变迁,滩涂变良田,先民用深藏良田之下的黑蓝滩涂淤泥烧制出的砖瓦通体透红。1965年间,北京颐和园修缮,需一批坚实的七斤砖,国家文物管理局向全国征集。当时,芳山大队用黑窑烧制出的砖瓦坚实红亮,久负盛名,于是研制任务下达给芳山大队,指定制砖技艺精湛的第九生产队的方文波制作砖坯,并由九队瓦窑烧制,烧出的样品经北京专家鉴定,完全符合质量标准。后来,莆田生产的红砖点缀在颐和园中,为悠久生产工艺添上浓墨重彩一笔。
如今,现代建筑砖瓦用量日渐减少,传统的砖瓦产业退出历史舞台。但生于斯、长于斯的方明耀对先辈的红砖制作工艺情有独钟。多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收藏红砖制品,再现建窑烧砖瓦历史档案,留住乡愁记忆,从而抚今追昔,讲好一代代劳动者建设美丽家园的奋斗故事,激励后人前行。湄洲日报记者 黄凌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