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美丽的乡村“墘顶村”
□陈斐
涵江区新县镇墘顶村坐落于新县镇驻地西侧四公里,在广宫村与张洋村之间,有池后、顶洛阳、后头坑、广林、大会、墘顶、乌石、树下店八个自然村,下设十四个村民小组,聚落较集中,以陈姓居多,还有连、胡、吕、吴、林氏。总人口约1480人。
名字独特寓意深远
墘顶,这座美丽的乡村,她的名字很独特,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墘顶村的方位,以罗盘测之,她坐乾向巽,即坐西北向东南。乾,八卦之首,象征着天与阳性。古人认为风吹物随,令出众顺,具有一致性的特点。依据乾顶山形水势而论,五行缺土,故加上“土”字旁,成为独特的“ 墘 ”字,在全中国的地名中也属少见。墘顶,是指位于溪流的上游。合起来叫“墘顶”。不知是“乾、巽”的寓意功化的作用呢,还是勤劳淳朴的 墘顶民众自古以来的处世之风,造就了 墘 顶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官道悠远 众峰灵动
自唐宋起,莆田山区逐渐得到开发,苍莽大地,囱烟日盛。 墘顶官道,传说宋仁宗即位期间(公元1023-1056年)已经形成。这条古驿道下连白沙镇霞溪村,上接大洋乡昆山、瑞云,另一条经大会、广林通向大洋乡的孝池村,还有一条越过矮陂、贡门隔通向张洋村、新县。主线是由霞溪村直线连接大洋乡的瑞云村,青石板铺就,宽四五尺许,依山傍水,蜿蜒起伏。漫步在官道上,似乎可以与频繁往来的商旅骡队的古人们对话;也可以聆听到阵阵驼铃声,叮当叮当,不绝于耳;还可以听到溪水淙淙声,百鸟鸣叫声。现在这条官道保存完好,两旁或良畴万顷,或树木葱郁、景色秀丽,负氧离子十分丰富。如稍加修理,可以营造出徒步旅游的绝佳地:一会儿可让游客体会到曲径通幽,山重水复;一会儿让游客远眺群山,重峦叠嶂,云雾绕山腰,夕阳红万山!
这条官道由广宫村路顶进入 墘顶白石岭,便是 顶村水口山峰。这座山峰在 顶几个自然村,如树下店,三座厝等位置上远望墘,它像一头大象,象的身躯是梨花洋后山,象鼻是白石岭转弯的山口。象鼻向下吸溪水,其形象逼真,活灵活现。大象守水口,巨富藏村中。难怪 顶村富,村民也富,还有些属巨富的。这只巨象自东向西,好像是伴随唐僧西天取经后仍要西行的样子;又好像要征服对面的三座大山:峨嵋山(顶洛阳后山)、玳瑁山(大会、广林的后山)和乾山( 墘墘顶后山)。然而,笔者深知,这 墘峰第一景——吉象守家,应是唐三藏法师派它来守卫陈氏开族墓的神兽。因为玄奘俗姓陈,汉太丘令陈实的后裔。因思俗亲而派吉象守陈家为主的乡村水口及开族墓。玳瑁山位于石所山之南,下位龟台,西为瞻山,奇秀特立,又有九仙,昔陈道人法庆者,凡遇旱必跻其巅,为乡人祈,得雨乃下,后跌坐而逝。
就在白石岭山口官道上,向西望去,越过乌溪,西面有四条山龙蜿蜒而下,其中左起第二条山龙底部中央,在梯田上,一处不太显眼的地方,明隆庆辛未年(公元1571年)陈氏先祖建造了陈氏开族墓。站在墓碑前,可见右侧方有象山、笔山,大所尖峰,笔架山,溪水千回百转,自仙游县,经大洋乡,汇聚众水,流入右侧;左侧的 墘顶后山乾峰,像一面旗,正迎风招展。墓的后山有钟形山,鼓形山,又名钟鼓山。这便是 顶村第二景——摇旗擂鼓。这旗鼓相当,阴阳互配,男雄女秀,造化神奇。
过了山口,官道沿着广陂水渠平缓前伸,走了约二百米开外,其右侧便是梨花洋。梨花洋,本来居住着李、柯两姓人,因李秀才作恶多端,于明末败落,迁徙他乡。梨花洋是一大片良田,每当油菜花开时,这里就成了金色的海洋,官道便被淹没其中了。花香四溢,远飘他方,引得无数蜜蜂来采花酿蜜,其中有只蜂王便留了下来,这就是 顶第三景——蜂王恋花。如在对面的外新厝自然村看,真是像极了。蜂,象征着勤劳和兴旺,既然蜂王都愿留此处,就说明这里的乡村一定是景美人旺之处!
在梨花洋官道的起点处,右侧是林氏居住的自然村,其后山是佛印山;左侧是一片良田,乌溪在田旁流过。越过溪流,左侧两条山龙,靠下游一点的山龙是只神龟,上面一点的山龙自上游下,像一条蛇,下端紧挨着龟头,像是龟蛇争斗,纠缠在一起,难分胜负。蛇形山体的下方有一块巨石,形如张开的蛇口。大自然造物,鬼斧神工,见之叹为观止!这就是 顶第四景——龟蛇相会。
徜徉在梨花洋官道上,抬头一看,正前方的一座巨峰拔地而起,陡峭的山体,雄起约百米,是一只自天庭而下的雄狮,其身、头、脚、尾几个山体连成一体,它就是画家笔下的雄狮,栩栩如生,尤其是头,让观者大惊失色之后赞不绝口。更令人称奇的是,雄狮的前爪环抱一个球状小山,雄狮下方是个深潭,名社公潭。潭中有两块巨石,一块形状如鼓,另一块近岸靠山,状如钹似锣。雄狮嬉彩球,锣鼓来加油。这便是 顶第五景——东方醒狮。
梨花洋驿道尽头,跨过顶广陂,官道平缓向北,折东北向上约两百米,便来到树下店,古代的商队可在此作短暂的歇息,或补充能量,或装卸货物。过了树下店、古厝自然村的前方官道,便来到三座厝自然村。在官道左侧,是一条从乌陂引水而来的水渠,就是官道、水渠连成一体。站在三座厝正前方的水渠上的一块人造的用来作桥用的八卦石上,背向三座厝,前方的良畴山形,像一艘大船即将起航,其左侧有一条小水渠,人称“浮圳”,形如绳索,拴着巨大轮船。船形山体,船头向西南尖缩,对此,老人们常说, 墘顶后山是座高耸入云的米山, 墘顶不富,是因为船开出,一座米山,也经不起外运啊!还好有“浮圳”,像巨缆拴住。老人们也常说, 顶人要致富,必须往外发展,搭上这艘船,乘风破浪,远渡重洋,必定会到达理想的彼岸。老人们还常说, 顶村哪年能造一大桥,就能拦住大船外出,那么, 墘顶村人就会富起来。事实上,自1993年,在龟蛇相会的龟山下,建造了一座桥。交通便利后, 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家家户户盖了新式楼房;外出打拼或居家耕作的人们纷纷发家致富,现在很多人有房、有车,城里有房,乡村有别墅。其中还涌现出陈作忠、陈文兰等一批优秀企业家。你们说,这是巧合吧?这一切应归功于党和国家,归功于一系列的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归功于 顶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就是 顶村的第六景——货船外运。
顶村众多的古村落,原貌保存得较好的有后头坑、池后、外新厝、三座厝和水头。而最可一说的是三座厝。这座古村建于清顺治年间,距今约四百年。广宫、 墘 顶洛阳陈氏五代祖之一的彩云公聘名师建造,土木结构,一层高。那时候,通常只建上下两个厅,然后向两边扩开,而这座古村却建上中下三个厅,然后分别外扩,再加上左右两厢房,每排八间正房,中间是厅,加上过水房,厢房超过六十间。这在当时规模宏大。通风、采光、天井、通道等设计合理,适宜人居住。它依山势而建,高低合理,错落有致。这座古厝三层三个厅已是罕见,更令人称奇的是一至三层大厅均不设大门,何故?
传说彩云公聘一名风水地师,硬是把三座厝这个衰绝之地变成人丁兴旺的发地。
三座厝前有大船外出,伏地虎对视大厅之状,左方有巨狮张牙舞爪,另有一小狮在巨狮前;右方有外新厝后山的凶杀之石峰,化为火。这些都是不利的。有利的因素只有后山是龙形山,西南方有蜂王山、象山。
地师把房屋盖三层,一层高于一层,大厅不设大门,成虎牢状,以祭虎穴。古时,山区老虎出没无常,却从不敢进入大厅,不知何故。解放前,有两三次老虎在下半夜闯到右侧猪圈里背走猪,就是没到大厅内。
地师把晒谷场的大门移至右侧,靠晒谷场门口“吸纳风水”,以避开虎头。建筑石材大多不规则,尖形朝外,象征以牙还牙,针锋相对,以对付猛虎和巨狮。地师设一环形古道,以避免大路直冲大厅。在水渠上横放一块八卦石,石中央凹下聚水,以祭外新厝后山的石峰之火,五行中水克火也。另一面则雕刻八卦,以祭狮峰及其它的凶杀之峰。巨船山体顶部的那块良田,外形方中带圆,一分为二,形似太极八卦图,正对大厅,也被聪明的地师巧妙地利用。所有这些手法,都有其高明之处,使败绝之地变成发地。四百年左右过去了,由三座厝再分出去的村落有古厝、隔壁、水头等,这是族谱上可证明的事实。这大概是先祖们不畏艰难困苦、自强不息的奋斗使然,也是人定胜天的英雄壮举的结晶。传说民国时期有人迫于乱世之虑,主张建大门。大门建后不久就传来瘟疫,死了不少人。后来就很快地拆除大门,人畜平安。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建大门,也没人敢在大厅正前方建造房子。这就是山区乃至全莆田甚至更大范围内唯一不设大门的古村落三座厝,也是 顶村的第七景——虎牢民居。
就在三座厝一层大厅可见的对面山,山峰不高,然而整个山形像一只猛虎,伏在地面上,随时都可能跃起。正对着大厅的临溪处,裸露的石峰,可见虎鼻、虎眼、虎口和整个虎脸,面目狰狞,凶相逼真。周围还有虎身、虎尾的山形。这可算得上 顶村的第八景——伏地猛虎。猛虎再凶,也斗不过我们智慧的人民!
从乌石村起到水头村的整个后山,从对面的夹氵祭草堂的后山顶部看,极像一只从大洋乡方向绵延而来的巨龙,龙头高昂,雄视前方的狮、虎、蜂、象、龟、蛇等山峰,故名龙山。尤其是在乌石、外新厝村的后山部位,陡峭近乎直立状,拔地而起,约百米。正面看孤峰突起,雄伟壮观;侧面看,近处三个山峰紧贴一处,象征着三个兄弟相互簇拥,团结如一。最外面的山峰最高,但相差无几。最外的山顶上有十几亩大的一处平面略凹的山寨,寨的四周都用巨石砌成,易守难攻。寨里有充沛水源。共有三个寨门,都建在险要之处,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寨里居住条件良好,野果丛生,古时每逢兵匪之乱,周围民众来此据险避难。寨门外有个天然石洞,可容好几桌酒席之摆放。更奇妙的是,寨后有块天然的风动石。山高风急,常可见巨石微转。但千百年来,虽动而不倒,奇妙之极!从远处各山来看,山寨边的巨石圈形状像一顶圆形王冠,而这块风动石恰如王冠上的明珠。日光照射,石动光闪,明暗变幻,熠熠生辉。此等奇景,恰好在龙头山之上,龙王戴冠,好不妙哉!这便是 顶第九景——风动王冠。
官道绕过水头村,向东北方延伸,约两百米处有一棵千年古树,本地人叫它为杜松,屹立在悬崖石缝处。奇怪的是,树旁有一长条巨石,向溪流空中延伸,悬空约一米多,树石相伴,奇险奇缘。身处险境,我自岿然不动,大有处变不惊之势,泰山崩于前而不惧之态。真令人惊叹,生命力之顽强,也不过如斯夫。此乃墘顶村第十景——松石奇缘。
过了杜松,官道继续向北,下坡,过赤脚溪陂,向东北方上坡,转过丞相隔,再过八凤坑,上一段陡坡,进八凤村。
在八凤村屋前的官道上驻足可见,整个山形像个群山环抱的近四方形的山坳,明显可见七条山龙头向下,而这一带四周里外的山形山貌像八只头都向上,两翼张开飞翔的凤凰,故地师言“七蛇落井,八凤朝天”。所以取地名为“八凤”,后世渐误为“白凤”,因为莆田方言里音相同而误传。在山坳中央,有一处突起的小山,形正方体,极似一枚印章,地师称之“金印”,其西北方一山龙蜿蜒而下,似龙托举金印,这就是 顶村第十一景——龙王挂印。
官道过了八凤村,便顺山势向东北曲折而上,过了另一也叫狮头山的山头再折向北,向最高处八凤亭进发。官道绕过八凤亭观音殿向北面下山,便进入大洋乡地界。再过桥头寺,王山,便达到院埔、瑞云、与庄边乡来的官道相接,可通永泰、福清。可见这条古驿道在古代是多么重要,它不该也不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八凤亭这一带有一奇观,是墘顶村的第十二景,非凑数之景。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八凤亭观音殿就是奇景,它位于大洋乡与新县镇的交界处,山高景美,可朝四面八方远眺,山重水复、山清水秀,迎朝霞,送夕阳,闻花香、听鸟鸣,静看白云出岫,雾侵山谷;闲观黑夜笼罩,星满天空。可以深刻体会到陶渊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诗意。也有人说是八凤村的对面山右侧的山头——狮头山,从另一侧面看,它形似金钟。自古以来,流传一谜:“穴在八凤亭口,金钟保门口,什么人能得到,官帽九十九”。如用莆田话说,还押韵顺口。这一奇景它到底在哪,叫什么名称,非笔者所能知也。不过,笔者认为,八凤村、尾山村、八凤亭这一带田园,为吴氏、陈氏的列代先祖们所开创的良田。每当金秋时节,金黄色的稻穗迎风招摇,香飘远方,不正是最美最醉人的风景吗?这重重叠叠的梯田,不正是子孙后代得以生存繁衍的福田吗?这就是 顶村第十二景——金穗飘香。
拟此十二景,意为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景,代表时时有景;又寓十二生肖,因为墘顶村景点多为动物形。当然, 顶村奇景远不止这些,还有拱文社、会宁社、龙兴社、大会贞节坊、以陈国双为区长的红色老区, 顶银坑602矿区等,有数不尽的田园风光。
古今英雄 兴修水利
在墘顶村行政辖区内,先祖们先后建造了多处引水灌溉的水利工程,自上而下主要有乌陂、赤脚溪陂、矮陂、东陂、顶广陂、下广陂和波陂。其中最浩大、最艰巨的、对墘顶影响最大的是乌陂引水工程。在建设该工程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其中最可歌可泣的英雄是陈氏入山后的二代祖孔惠公。他三岁时,父亲致文公便离开家,前往福州市螺州镇某处。他与其母亲卢氏相依为命。长大后,娶黄氏并培养四个儿子成家立业,晚年带领家人及吕氏乡亲首次修建乌陂引水灌溉工程。不幸的是,部分坝塌,他却被水龙卷走,只留下斗笠和蓑衣。悲乎、壮哉!当然,他的子孙后代及乡亲们继续修建,最终成功。该渠筑于高位,引水入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滋养了墘顶民众。
而今,政府修建了乌溪水库工程。该工程对加快兴化湾南岸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乌溪水库在 芦溪流域上游二级支流乌溪上,是一座以供水、防洪、灌溉、旅游、发电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型水库。这一工程不仅改变了 顶村的面貌,使寂静的山村沸腾了,交通更便捷了;而且, 墘顶的青山绿水也能给涵江区民众带来新的福祉,作为墘顶人能不自豪吗?
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当代人应有更大的作为, 墘顶村理应建设成为很有特色的“美丽乡村”和“幸福家园”,集水利工程、徒步官道、四季花香、幸福家园、特色林木、四山空缆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