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讴歌妈祖文化 彰显家国情怀

    讴歌妈祖文化 彰显家国情怀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唐炳椿歌词创作心路历程

      □林星璘

      这10年来,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唐炳椿先后创作妈祖文化、海峡两岸题材歌词20多首,早期创作的《湄洲缘》《湄洲妈祖》《海上明珠湄洲岛》等多首歌曲登上央视舞台,近期创作的《两岸一家亲》《同圆中国梦》《我们都是中国人》等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福建省委宣传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贡献奖等国家级和省级奖项。从歌曲名称和具体歌词可以看到,唐炳椿的歌词创作以《两岸一家亲》为界,早期创作的关键词为“妈祖”和“湄洲”,主要致力于湄洲岛的风土人情展示及妈祖文化弘扬,而近期创作的题材则拓宽到海峡亲情、身份认同等两岸情怀领域,主题亦提升至实现中国梦、共筑精神家园等家国意识层面,立意更为深刻高远。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条颠扑不破的艺术创作规律贯穿于唐炳椿歌词写作的全过程。唐炳椿扎实的创作功底离不开基层工作经历。他在湄洲岛工作生活14年,“妈祖”“湄洲女”“两岸”“中国梦”等词汇在他脑中激烈碰撞,源源不断地给他创作灵感,写出了一首首饱含妈祖文化元素和海峡两岸情怀的歌词,令人赞叹。

      由“小家”到“大国”的潜在转化

      湄洲岛是东南沿海的弹丸小岛,但发端于此的妈祖文化蜚声海内外。千百年来,在全世界华人圈内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在朝圣妈祖的同时,滨海旅游也逐步被挖掘出来。在唐炳椿的早期创作中,充满着对这座神奇岛屿的由衷赞美和对妈祖精神的歌颂,几乎每首歌名都冠有“湄洲”二字。首度试水并登上央视《曲苑杂坛》节目的作品《海上明珠湄洲岛》开篇便是:“浩瀚大海涌波涛,祥云缭绕人如潮”,概述了环岛波澜壮阔的形态和海上仙山的幽美祥瑞。《湄洲默娘》《湄洲妈祖》两篇歌词生动而具体地再现了妈祖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还原了人格神妈祖从出生到成长到升天的生命轨迹,翔实列举了“不啼不哭”“预测天气”“扶危济困”“焚屋引航”“救助海难”等细节,其中“焚屋引航成了千古美谈”一句还被引进《妈祖信俗》申报世遗的资料,打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评审委员会的专家。

      湄洲岛与台湾一水相连,唇齿相依,两地的妈祖文化情缘源远流长。由于工作关系,唐炳椿亲身经历两岸同胞交流的场景,很早便提出“两岸一家亲”的口号,并作为2006年5月25日央视“心连心”艺术团赴湄洲岛慰问演出舞台上的对联。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台湾创作才女彭立合作了《湄洲和五洲永远在一起》,并登上央视中秋晚会舞台。之后,他们创作了《两岸一家亲》《同圆中国梦》两首耳熟能详、唱响中国的歌曲。这两首歌在表达诉求上存在着递进关系,因为中国梦是大陆、台湾共同的复兴梦,两岸发展和繁荣的根基在于“一家亲”的共识。

      唐炳椿常常将自己的感悟体现在创作里:“我们上下五千年,谋的是国家昌盛”、“我们纵横九万里,盼的是天下太平”。一句“两岸一条心,同圆中国梦,让炎黄子孙挥洒好人生”,概括出了“两岸人民的身份认同感、每一个中国人的出彩人生,汇成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地域性文化意象的符号性美学

      地域性的文化意象是特定地域的历史与文化凝聚而构成的符号性说明。“越是地方的,越是世界的。”文化的多样性需要多元化的表达手法,而不是千人一面的空洞堆砌。唐炳椿在歌词创作中对湄洲岛和妈祖文化的意象提炼很精准,直击重点、点染特色、巧妙融合,把一个地域、一种事物最有代表性的东西归纳总结、展示开来,因而恰到好处地描绘湄洲岛作为海上仙山的神致、妈祖作为海上女神的神韵,也能有理有据地书写“两岸一家亲、同圆中国梦”的豪迈篇章。

      《海上明珠湄洲岛》中“帆船头,大海衫,红黑裤子各掺半”,带有浓郁海岛特色的穿着描写将湄洲女的形象传神地勾勒出来,“大海衫”既点出了衣裳的颜色,也写出湄洲女作为渔家女常年在海边劳作的职业特征。有人常常误解湄洲女服饰是少数民族的装扮,近期唐炳椿专门创作了《湄洲女孩》,针对湄洲女的服饰阐释道“帆状的发髻、三色的衣裳”、“别样的发式饱含平安的牵挂,独特的穿戴晒出你忠贞情怀”,“你表白的是对亲人无限的爱”。同时,歌词在更深层次上,揭示了大海之于湄洲人“同命运、共呼吸、齐进退”的终极意义。

      《两岸一家亲》的开头写道:“一个大门分两扇,进进出出一家人。”一个大门,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意象,而进出大门更是最平常不过的举动,但是放置歌词中,采用比兴手法比喻两岸“世世代代一条根”的历史渊源,便使得这些平常的意象具备“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象征意义,通过再现平常人家日常进进出出的场景,构建出充满朝气和流动感的画面,贴切地表现了两岸一家、往来熙攘的和谐景象。“说说唱唱一个韵”、“同文同种中国印”两句则是通过“说唱韵”、“中国印”这两个典型的传统文化意象折射出两岸在文化范畴内的一致性。

      视觉美学和精神境界臻于成熟

      歌词作为一种提炼的、修饰的、美化的艺术语言,它不同于自然形态的生活语言,而是富于修辞、讲究技巧。一首好的歌词一定是辞藻优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的。纵观唐炳椿歌词创作,对歌词在视觉上对仗工整和声韵上和谐合拍的追求贯穿始终,力求在画面、气韵和节奏上精益求精。他始终用精炼、概括又不失美感的诗化语言,契合表述对象的精神实质,达到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视觉和精神的完美融合。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不论是早期《海上明珠湄洲岛》中“人在画中行”“画似身边走”的对湄洲胜境的描绘,《湄洲妈祖》中“你用青春描绘绚丽彩图”、“你用赤诚守护华夏疆土”对妈祖功绩的传颂,还是近期《两岸一家亲》中“华夏故园更温馨”“神州大地满眼春”对民族未来的畅想,《家贫子读书》中“荒山岭成长了国家参天树”“穷人家培养了民族的顶梁柱”对祖宗遗训的传承,都体现了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的语言特征。甚至在歌名上,也体现出对仗、呼应关系,例如《两岸一家亲》《同圆中国梦》《家贫子读书》《中华大家园》这几首歌名,作者对文字节奏感和韵律感的追求由此可见一斑。

      10多年来,唐炳椿20多首歌词的创作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不断创作,可以说是不图报酬、不计得失。在福建省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上,唐炳椿作为发言代表说道:“我一直坚持着为公众、为湄洲岛、为妈祖等传统文化、为两岸交流服务。”这种艺术态度和坚守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艺术使命,正是一个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个人修持与精神追求的最好体现。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