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承前启后的理学名家林光朝

    承前启后的理学名家林光朝

      理学,作为一种思潮,滥觞于北宋初年,由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开其端,逐渐形成一股批判魏晋隋唐以来佛道思想、复兴儒家学说的思想洪流。至北宋中期,这种思潮达到高潮,其代表人物为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南宋初,理学在福建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涌现出一大批承前启后的理学名家,林光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林光朝(1114—1178年),字谦之,号艾轩,人称“南夫子” ,兴化军莆田县黄石(今属莆田市荔城区)人。他少时聪明好学,拜邑人大学问家林霆为师。然而科举仕途之路却并不顺利,先后两次入京参加礼部会试,均落榜不第。但他并不气馁,离京返乡途中,便在浙江钱塘、吴兴一带从师求学,“过吴中,从陆子正游而得洛学(理学)” 。他研读程学,“学通六经,旁贯百氏” ,返回黄石老家时已26岁。这时的他明经博古,通练纪务,行为一郡所推,文为多士所服。

      宋绍兴十年(1140),在族叔林国钧的资助和聘请下,林光朝在红泉宫兴教办学,“开门教授” ,“一意聚徒讲学不复出” ,史称“红泉义学” 。因其地处黄石东井,又称“东井书堂” 。由于“红泉义学”为前来从学之士免费提供食宿,所以,一时间各地求学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每年都有数百人,而且学生中“取巍科、登显仕甚众” 。“南夫子”之名从此远扬,正如刘克庄在《兴化军城山三先生祠堂记》中说:“初艾轩来水南,学者空郡从之,而红泉东井之学闻天下。”明代探花、邑人林文在《红泉讲道序》中也赞道“吾莆自陈、隋间郑露讲学于南湖,在唐则吾祖蕴、藻、欧阳詹读书于泉山。至宋,艾轩讲道于红泉,由是文风大振,遂有海滨洙泗之称,其盛矣哉!” 。

      林光朝博学笃志,手不释卷,讲课内容主要有“六经” 。他教导生徒,阐明义理,不在训诂上用功夫,学有创新,涵咏体践,“不专于词章为进取计” ,“惟于《易》 《诗》 《礼》,精通默识,间为章句,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 。据载,朱熹24岁那年路过莆田赴泉州同安(今厦门同安)任主簿时,特地赶到东井学堂去聆听艾轩的精彩授课。

      光朝在讲解诗意或评论时事时都会形象地说道:“譬如一块精金,欲道不是金,非金之不好,是不识金也。”为此朱子称赞他:“说得道理极精细,为之踊跃鼓动;退而思之,忘寝食者数时。”他还通过启蒙先生林霆的介绍,结识了同乡郑樵,后来一个在博览群书,搜奇访古,专心着作;一个则博学笃志,授徒讲学,培养人才。他们来往密切,借阅图书,探讨学问,给后人留下了“红泉夹    ”的佳话。

      除东井学堂授徒之外,林光朝还在谷城山的松隐岩、国清塘旁的濯缨亭和五侯山的涌泉岩等地,构筑草堂,传道讲学。明代莆人状元柯潜在《蒲弄草堂》诗中赞叹曰:“艾轩先生鸣大宋,绝世文才岂天纵?横经讲道倡莆中,别构茅堂向蒲弄。”清邑人陈池养在《濯缨亭》诗中,也记载这一史实:“艾轩讲学为莆倡,国清之塘威名区。人居金山来城山,平湖击揖频往返。横经蒲弄一席地,论德松隐之岩间。”与此同时,他的足迹还遍及福清的三山、横塘、海口、龙山北麓一带,广授生徒,传播学术思想。

      林光朝在长达20多年的传道授业中,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其学术思想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思想面貌,含有封建糟粕。但是,他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也积累不少至今仍可借鉴的有益经验,在授学宗旨上有别于闽理学的其他思想派系。一是创立“体用为本”的思想。他在教学上反对只搞训诂,从事经院烦琐哲学的研究,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随其深浅自行体会,教师则从旁启发诱导,让学生通过体会理解哲理的含义;反对空谈,注重日用,强调实践是根本,主张按自然的法则去解释现实的社会,具有社会实践的观点,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二是学无止境的求学精神。他认为学习上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他在讲学活动中,仍然是“早衰无他想,惟贪把书卷,不减少年时,终日在案头” 。反映他勤奋好学,刻苦求学,至老不衰的治学精神。

      沿及南宋,讲学之风日盛。林光朝继承程子之学,在闽中一带传播,盛名天下,桃李遍地。他所创立的学术思想即为其弟子说承传,并形成颇具阵容的红泉学派,自成理学于一家。据《闽书》载,红泉学派的门徒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其(林光朝)后,纲山林公亦之,乐轩陈公藻,先后起而继之。乐轩,家长乐;纲山,居福清,岁来讲学东井,风声所被,气习所薰,人皆有邹鲁之风” 。

      又据《莆阳比事》记载,林光朝学生刘夙、刘朔于绍兴年间相继登进士第后,在浙江衢州和温州一带任职和教授。还有不少弟子在各地创书院。传播理学,如弟子洪天赐、刘克刚等,他们在授学宗旨上亦继承了艾轩的思想,在学术论坛上大显身手,有的寻其源,有的扬起波,各有千秋。

      林光朝是一个对宋代理学的形成、传播有过重要贡献的人物。尤其是宋朝南渡后,对东南半壁理学发展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红泉学派兴起于二程、朱陆之间,在传播洛学上,承前启后。

      宋初尊崇儒学,重视孔孟之道。至宋仁宗继位,遂推行义理之学,胡瑗、孙复、石介开其先河,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师。至宋神宗年间(1068—1085年),又有周的门徒程颢、程颐等,一传再传,蔚成理学一大学派。

      正如清人蒋垣所说:“濂溪周子敦颐,继孔孟绝学于仁宗间,以《太极图》 《通书》授程伯子颢、叔子颐。二程之门受业最多,而刘绚、季吁、谢良佐、游酢、张绎、苏    、吕大临、吕大钧、尹    、杨时成德尤着。杨时闽之将乐人。……杨时归闽,受业者多,东南推其程氏正宗,遂为八闽理学之始,门人胡宏、罗从彦尤着。弘传之张     ,从彦传之李侗。侗传之朱熹。”

      表现在政治上,学派中又各有门户,造成朝廷中党派纷争。程氏兄弟的“洛学”派在受到三次沉重打击之后,只好兵分三路,进入闽、浙、赣,潜移民间。于是,洛学在南渡前后形成中辍局面。另一方面,时人称为“国之大儒”的朱熹尚未兴起,当林光朝倡道讲学于红泉之际,朱熹还处在孩提时代。当朱熹正式师事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门下专心于儒学时,林光朝已登隆兴进士第。

      同时,从二程洛学入闽线索看,一是洛学道南系的先河杨时、游酢。杨时一传罗从彦,二传李侗,三传朱熹;游则无门人。二是程学传至胡安国,国传其子胡寅、胡宁、胡宏,并传侄子胡宪。三是通过程门高弟伊    、王苹传给陆子正,再传给林光朝。“和靖高弟如吕、如王、如祁,皆无门人可见,监官陆氏(子正)独能传入艾轩,于是红泉东井学派兴焉” 。上述前二条线的程门高弟皆是闽北人,属当地的建宁府、延平府。他们传播洛学的地域都在闽北,使闽北成为福建学术的一大中心,闽文化的大本营。

      但是,从这些闽学之先的年表看,他们均卒于北宋或南宋初,惟有闽中这一线路,传承程学正宗的林光朝,正处中年时期。因此,红泉学派为南宋理学的勃兴无疑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恰如《黄四如集序》中所言:“濂洛中微,考亭未兴,艾轩林公光朝,倡道莆阳,从如归市,红泉、东井之学闻天下。” 《宋史》记载:“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者,自光朝始。” 陈俊卿在《艾轩祠堂记》中赞扬道:“莆虽小垒,儒风特盛,自绍兴以来四五十年,士知洛学,而以行义修饬闻于乡里者,艾轩先生实作成之也。”可以肯定,林光朝的理学思想对青年时期的朱熹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红泉学派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还在于,它促进了宋代莆田地方文化的发展。由于林光朝在讲学时,提倡师生共处一堂,“未尝强以语人” ;注重师表作用,诲人不倦,加上他本身治学严谨,学问渊博。因此,他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前来拜师,出现了生徒济济一堂的盛况。在莆田、福清等地从学者日众,尤其是隆兴年间(1163—1164年),南方从学者皆师艾轩先生,席下座常数百人。“典型还似鲁人初,四海衣冠归坐隅” ,一派授业兴盛的景象。“东井书堂留古迹,南塘学府育英才” 。黄石一带至今流传的这一佳句,是对红泉学派历史地位的真实写照。“城山青,黄石出公卿” ,黄石不仅成了当时莆田文化的一个中心,而且整个莆田举试者缅然而起。仅宋绍兴二年(1132)至宋绍兴三十年(1160)的29年间,应试士子就多达数万人,登进士第的就有150余人。数量之多,是其他郡县所不能比拟的。

      林光朝晚年从政15年,时人评论他“出使入朝,绚义忘私,凡三仕而三己,前所未有也” ;“其高风特操,表表在人,尤为时贤所敢望以及者” 。在他逝世60年后,其外孙方氏经过数年努力,把收集的遗文诗稿等汇编成二十卷。今存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的选刊本《艾轩集》九卷,附录一卷,是他留于后世唯一可以见到的着作。□林祖泉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