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创业的仙游籍台湾同胞
仙游去县是福建着名的侨乡之一,有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0多万人,分布于世界37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华侨华人和港澳台胞情系桑梓,热衷公益,造福乡亲,极大地推动了仙游经济社会的发展。
枫亭太平港与台湾新竹仅有一衣带水之隔。仙游乘船前往台湾,顺风时,从太平港坐帆船24小时即可到达台湾。据统计,仙游在台人员截至1949年约有2000多人,到2005年增加至5万多人。他们分布在台湾各县市,以台北市居多。
仙游去台湾的人,根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77年)黄前到台湾谋生”,这是有文字记录的最早去台湾的仙游人。之后便有人陆续往返,或数年或数月。
1937年以前去台湾的仙游人,多数从事黄包车司机、工人、矿工和雇佣农民等职业,除从事体力劳动外,也有一部分知识界人士,多是枫江职业学校的初农、初商、高农,集美高农、高商,福州高商,仙游师范、仙游红十字学校和莆田医士学校毕业的。还有大学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这些人多数在警察部门、税务部门、农业部门、教育部门、工业石油部门工作。有的还在台湾大学、师范学院(现台湾师范大学)、台中农学院(现台湾中兴大学)求学深造。
仙游人也到台湾做生意。从1919年至1932年这一段时间,仙游的商人从台湾购买无头红鲢鱼、干鱼脯、苎麻、鹿筋、鹿膏、鹿茸、槐陈、乌龙牌水泥、台湾砂糖、石蜡、火柴等货物;运销台湾的货物有瓷器、黄麻布、龙眼干和蜜枣等。从1933年至1937年,仙游与台湾之间贸易是靠海上运输进行的。从1937年至1945年10月前,仙游与台湾的贸易中断了整整8年。从1945年10月至1949年7月,在这5年中,从台湾运进仙游货物只有苎麻、钢筋、铁条和水泥。而运到台湾的还有仙游传统的出口物资,运进运出的货物,数量都不多。
1949年8月25日,仙游解放了,两岸隔绝。仙游在台湾的人就成为台胞,他们在台湾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从1984年起,个别台胞试探地回仙游探亲,接着回来的台胞一年一年地增加,特别是台湾开放赴大陆探亲后,仙游籍台胞成群结队地回大陆,如1990年春节和元宵期间,枫亭台胞回家过节欢看元宵游灯的人达200多人。
原来仙游籍的台湾同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拉人力车的,后来发展了,开行设铺当上老板、厂长;曾经当警察的,后来也开工厂办企业了;原来求学的学生,有的成为教育家,有的成为经济巨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仙游籍台胞的后代子女们更胜一筹,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大有人在,他们有的开工厂、办企业、经商搞贸易,有的当教授、搞艺术、当法官,有的家资数亿,成为商界的佼佼者。事业有成的台湾同胞们时刻眷恋家乡的亲人,期盼回归,并与家人团聚。他们慷慨解囊,踊跃捐资兴办公益事业,如张承磺先生、杨春霖先生等,深受家乡人民的敬仰。 辑自《仙游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