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索面制作过程
晾晒的面条,犹如一张张的五线谱,显示着流畅的线条美。
仙游方言把线面称为索面,因为方言中“面”和“命”同音,所以“长面”寓意“长命”。临近岁末,线面成为市民过年的必备品而迎来销售旺季。“金梭玉帛”、“牵丝如缕”,这是一些用来形容线面的词语,“巧夺天工”更是人们对于线面工艺的赞叹。
1月15日晚上,记者走进“中国面点师之乡”园庄镇,记录线面的制作过程。次日凌晨2点,园庄镇枫林村已经有村民家中亮着灯,开始线面的制作。
记者随机走进赵师傅家中,他们夫妻俩已经开始了“串面”程序。2根竹竿被固定在架子上,已经经过3次揉搓,直径5~7毫米的面条,在他们的手上开始起舞。赵师傅夫妇扎稳马步,双手利索地抓起面条,将面条呈倒“8”字形均匀的绕在竹竿上。待面条缠绕好,他们双手握住其中一根面筷,向下抻了一抻,随后将面条放置于发酵柜里,使之自然垂长。
75公斤的面条缠绕到一半已是清晨4点,赵师傅的妻子继续在竹竿上“串面”,他则开始准备第二天制作线面用的面团。搅拌过的面团揉成圆团形,放在大陶盆内发酵,约半个小时过后,他将面团放在木板上,用擀面棍将面团擀平,然后用刀子将面团一圈圈地由外而内划成直径2~3厘米的面条,再在面团上轻轻洒上一些油,随后将较粗的面团一圈圈盘绕于大盆之中。
清晨6点,赵师傅家75公斤的面条已经完成“串面”工序。赵师傅告诉记者,平挂在发酵柜中的面条得在2个小时后进行“拉面”程序。
赵师傅夫妻俩一天要完成75公斤的线面制作,任务较重,他和妻子就将第二天的线面工序穿插着完成。经过一次拉伸的粗面团在发酵一段时间后,赵师傅夫妻俩借助一台机器,一来一回地拉伸面团,边搓面条边撒薯粉,经过三次的拉伸将面条揉成有弹性的粉条,盖上布,等待第二天凌晨线面的制作。
早上8、9点,在太阳暖和一点的时候,村里制作线面的人家就开始将线面架到宽敞的院子里,将面筷的一端插进架子小小的洞眼里,另一端握在手上倒退着向后向下拉面,此时的线面犹如一张跳跃着的“五线谱”。不断地拉长中,村民还要时不时用面筷分清线面的层次,以免上下的线面粘在一起。
赵师傅告诉记者,经过晾晒的面条,将被打包成匝,再系上红色绳头,寓意吉祥、长寿。一天的忙碌得持续到下午4点,晚上7点村民们就开始准备休息,积蓄体力,为了周而复始的线面制作。 林罗晓 程志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