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莆田地名姓氏缘

    莆田地名姓氏缘

    点击查看原图

    李巷里,当年李百万宅邸留下的李墙遗迹

    点击查看原图

    幽静的巷道,矮旧的瓦房,如今的李巷,虽已有些许残破,但仍是附近居民的重要通道

     

      莆田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1400多年,那一个个地名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郭庄、徐巷、李巷……一个个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巷子,如今安好?打铁巷、竹巷、棺材巷……一条条记录老莆田人吃穿用度的专业街,如今安在?还有纪念妈祖的天妃路、陈瓒抗元的红窗巷……这些地名,一起目睹历史沉浮,见证城市变迁。

      姓李的巷子,姓郭的村庄,如同人名一样,莆田许多地名也有“姓氏”。前不久,莆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刚刚出版《莆田市地名志》,对这些地名有了很好的梳理和介绍。地名普查发现,姓氏地名是莆田地名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探访中,记者了解到姓氏地名住的并非都是同姓人,地名的故事更是引人入胜。

      两个“百万”两条“姓氏巷”

      两条巷子的主人都曾拥有万贯家产,人称“百万”,他们建的巷子也以他们的姓氏冠名

      李巷

      “涵江顶铺有条徐巷,下铺后街有条李巷。巧合的是这两条巷子的主人都被人称为‘百万’。”得知记者要找姓氏地名,日前一位热心的老涵江人向记者爆料。记者前往涵江,探访这两条充满传奇的巷子。

      沿着涵江顶铺大街南边一条小弄前进,一排气势恢弘的古厝映入眼中,古厝共有四座,厝前并排四个砖埕。这一片是涵江市区唯一的清代民居建筑群。

      当地一位81岁的老婆婆告诉记者,因为并排而建的四个砖埕,这一带地名就叫做“长埕头”,老涵江人都管这一带叫“徐弄里”。当年建造这片古厝的是徐百万,清乾隆年间,涵江海运繁盛,徐百万从事海运贸易,富甲一方。当年徐百万沿着大厝旁边的墙基开辟的巷子,以供族人通行,现在“徐巷”成了这巷子的地名。

      徐家后人徐晓楠告诉记者,顶铺街建设完毕后,许多人不再从这里通行,这条巷子渐渐冷清。现在巷子里共有10户人家,其中6户是徐家人,一些人买了套房,搬离老房,如今这里多为空置。

      老街店铺林立,人来车往,李巷夹在后街店铺间,若不仔细寻找,还真难发现。李巷1号是个木器铺子,两鬓斑白的陈辉兴是铺子主人。他告诉记者,这条巷子长度不到80米,宽度仅能容纳2人通行,最窄的路段仅有1米。

      “小巷不起眼,很多人找不到,十几年前巷子里有个老人做了写着‘李巷’二字的木牌悬挂在巷口,以方便路人找路。”陈辉兴说,李巷因位于清初富翁李百万的家居之地而得名,原来是李家族居地。后来李宅遭遇火灾,家道中落,李家后人陆续搬离,越来越多的外姓人在此买房置业,目前住在李巷的李家后人仅有两三户。百年来李巷人也像巷子一样平平淡淡,没出过什么名人。但这条巷子却是周围群众重要的通行要道。巷子尽头对面有个幼儿园,家长带着孩子从巷子里穿行而过上学。

      透过陈辉兴屋子里的另一道小门,记者发现了一面红砖墙,墙上镶嵌着一块雕刻着“李墙”二字的石头。陈辉兴说,这堵墙是当年李百万宅邸留下的遗迹。虽然已是残墙,但留下的物件还是可以看出当初的辉煌。

      两个名人两个“姓氏村”

      一个住着孔子的后裔,一个是中唐名将郭子仪的后裔的族居地

      孔里

      涵江还有两个特别的姓氏村,住的是一文一武两位影响全国的大人物的后裔。位于涵江宫下的“孔里”聚居着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的后裔。而涵江显应村的“郭庄”,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中唐名将郭子仪的后裔的族居地。

      走访中,在涵江宫下一位居民告诉记者,2001年宫下片区旧城改造后,“孔里”这个地名已经消失了,现在孔家人都住在石坊街。

      随后,记者找到孔子第76代孙孔德本,他告诉记者,孔子41代孙孔仲良,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来莆田任县令,其子孙后来定居于涵江紫璜山,南宋理学家朱熹后认定并命名这里为“阙里”,俗名“孔里”。目前,涵江孔子后人已经发展到81代,原来50多户人家都住在宫下街孔里村。

      孔德本说,旧城改造,孔家人被安置在三排套房里,住套房后,族人见面的机会少了。后来有些族人把套房卖掉了,现在这套房里并非全是孔家人。如今与涵江孔家有关的遗迹只剩下正学门、泮池、壁水桥、49级台阶和其中的一块下马碑。

      郭庄

      涵江白塘镇显应村郭庄自然村也是因姓得名的典型,目前郭庄全村700多人都姓郭,皆为回族。据村里人说,村庄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莆田郭姓基本上都是这里迁出的。

      走在郭庄里,不少人家门前都有一副对联,“汾阳世裔尚书门,魏阙名家孝子第”。汾阳指唐代中兴大将郭子仪,他因平定安史之乱,受封汾阳郡王,郭庄人认为自己是郭子仪后人,遂门楣上常写上“汾阳世第”四个大字,以此为豪。

      宋元时村里出了三孝子,郭义重、郭道卿、郭廷炜三人,村里还建了三孝子祠。

      今年71岁的郭文良说,郭氏三孝子祠前殿和大门坊之间立有宋高宗御赐“双阙”“百官下马”碑,还有一块竖匾写着“绍兴旌表郭氏”。他小时候常到祠堂前玩耍,还能看到陈旧的双阙(“阙”是一种象征性建筑物,铭记官爵、功绩和德行之用)和石碑,可惜如今这些都不见了。

      郭文良说,郭庄人都是回族,祖先如何迁徙来此已经不清楚了。他们平时生活习惯也和周围居民没啥差别,不过在葬礼上,郭庄人还是保持逝者裹白布的习俗,与其他地区回族居民一样。另外,每年正月初五,村里人欢聚一堂,并念诵先祖留下的经文,多是教育后代要孝顺、诚信做人等道理,更像是家训,这也是郭庄的特色之一。

      【现状】莆姓氏地名分布广如今多杂姓

      “姓氏地名分布广泛,有些是村委会,有些是自然村,有些是街道,有些甚至仅是小弄小巷。”莆田市民政局区域地名办主任朱志明说,目前有多少姓氏地名无法统计。以秀屿区笏石镇为例,下辖26个村委会,有8个带有姓氏的村名。仅华东一个村所辖的5个自然村里,就有3个带姓氏的自然村名。

      记者从莆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了解到,根据莆田地名普查材料,以姓氏和郡望命名是莆田地名常见的形式,姓氏地名见证了南迁入莆的中原人的族居分布情况。

      许多人看到姓氏地名都会狭义地认为一定是某姓族人的聚居地。事实上,很多姓氏地名早已“名不副实”。

      时光更迭,农村姓氏村姓氏已不再单一,城市姓氏人口集中的社区和街道更已无处可寻,族居的盛况也早已成为历史。(黄凌燕 缪星象 文/图)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

    广告热线:0594-2288370    1301596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