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戏棚种种
莆田民间每逢喜庆之事或神诞,往往雇演莆仙戏。其演戏的舞台,俗叫戏棚。戏棚可分为固定的戏台和临时戏棚两大类。
固定戏台 多在大宫庙。如莆田瑞云祖庙、莆田县城隍庙、涵江鲤江庙的戏台等是。
莆田瑞云祖庙是奉祀戏神田公元帅的。庙的前面建有一座固定性戏台,总平面为凸字形,前面突出部分为演区,戏台高出地面0.8米,台深4米,宽4米,高4.5米。单檐歇山式屋顶,四柱支撑,柱头采用如意拱。舞台上空设有方形藻井。台后都是乐师座位和戏房。乐座宽4.5米,深3米。乐座左右两厢和戏房,(即住宿的地方)各宽3米。
莆田县城隍庙戏台,已于1952年拆掸。
涵江城隍庙戏台,在“文革”中被拆。近年集侨资新建“戏亭”,名“鲤江亭”,玲珑雅致,古色古香。
临时戏棚 有一般戏棚、大棚戏棚和木偶戏戏棚三种。
一般戏棚:一般演出的戏棚,左右宽约12尺,前后深约18尺。中间以条屏隔开,把它分为前后台两个部分:前台深约12尺,后台深约6尺,并辟上下场两个“门”。因为前台靠条屏处还排上三张背椅(道具),所以演员表演时的回旋余地并不宽,故有“三步到棚前”的俗语。后台是掌鼓、吹、锣的坐位,掌鼓的坐在下场“门”边,司吹鞭的坐在下场“门”边,掌砂锣的坐在其中。最后行有一支木质横梁,颇牢固,支着布幔,算是“板凳”,为未出场的演员休息的地方。
一般戏棚,是在演出的前几天,临时雇搭戏棚的“四主”搭的。
大棚戏棚:如演目连戏时,必须在广场上搭好大戏棚才能演出。这种大戏棚,比一般戏棚的左右宽约12尺、前后深约18尺的戏棚大六倍。它前面当中高,前、左、右低,后面作演员化装室和住宿的地方。戏棚的上一层供奉玉皇上帝。棚前竖立旗杆两支,一支挂纸幡,一支挂纸灯,寓“普渡”之意。
上演有“戏兄”之称的木偶戏时,其戏棚比一般戏棚小而低,用木板及布幔撑为简易的“戏台”,分前后台两部分,就可演出。
如今,大棚的戏棚,已不见久矣。侨乡或有条件的乡镇,建戏院、造戏台的甚多。但演戏临时在广场搭戏棚的仍不少。对观众来说,在戏院看戏,要买门票;在广场看戏,则免费。至于“戏兄”木偶戏的小棚棚,还须进一步改革,跟上时代大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