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溪乡溪边村的风景——廊桥夜谈,勾起乡土归属感
图为村干部与村民在廊桥议事,听取意见建议。 陈斌 摄
9月14日19时,夜幕下还有一丝闷热。位于仙游县菜溪乡溪边村村部附近的桥内廊桥,两侧挂着的数十盏红灯笼亮起,显得更加古朴。廊桥横跨在粗溪之上,桥下流水潺潺,桥头一侧连接着一大片稻田。金秋时节,稻谷成熟,空气中弥漫着稻香,耳畔蛙鸣阵阵。
“再不修缮就荒废了,现在屋顶漏雨严重。”“还是由村里来统一管理比较好,有百年历史的旧址,不保护利用起来可惜。”“我同意将使用权和管理权交给村里,建议在楼外修建广场,发展红色旅游。”……当晚,廊桥上,一场关于保护中共闽中特委旧址“枪楼”的讨论热烈进行着,十几名村民坐在长凳上发言,省派驻村第一书记林兆钦和溪边村支书兼村主任黄文苍认真边听边记。
“‘枪楼’归属权问题涉及十几户村民,趁着大家晚上有空,便组织这些村民一起商讨。在廊桥纳凉的其他村民也参与提建议。”黄文苍说,经过讨论,基本上有了共识,将尽快启动修缮,为村里拓展红色旅游做准备。
廊桥议事、人人参与,这是溪边村“夜生活”的常态。记者看到,廊桥桥头挂着仙游县政府颁发的县第一批历史建筑牌匾;一旁还有一块“议事廊桥”的牌子,党徽格外醒目。
桥内廊桥是我市境内唯一保护完好的古廊桥,被专家称为“闽中独丁”,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全用木料筑成,集亭台楼阁为一体,桥身长31.1米,宽4.68米,净跨度22.7米。历经170多个春秋,经过数次修缮,廊桥依然挺立在交通要道上,与蓝天、白云、山川、森林、农舍构成如画的乡村美景。今年75岁的村民黄庆芳说,打从记事起,他便常常在廊桥玩耍。
如今,“闽中独丁”有了新使命。溪边村人口1800多人,由于大部分年轻人外出谋生,常住人口仅有380多人,且大部分为老人。作为溪边村的特色古迹,桥内廊桥也是村民农闲之余的休闲中心,村民经常三五成群聚在廊桥上休闲。在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中,溪边村探索“廊桥夜谈”模式,廊桥成了纠纷评理、村务商议、政策宣讲、民情交流的别样“民意窗口”。
上月,溪边村污水管网工程启动,因村道较为狭窄,有些村民不愿意在自家门口开挖布管,担心影响出行。通过多次“廊桥夜谈”,村民们同意采用从田边布埋的方式。目前,全村污水管网建设接近尾声。
“有时我们在廊桥上摆上八仙桌和长凳,放上茶具,大家聚在一起,一边喝茶一边说事,就像在自家客厅一样,氛围轻松和谐,村民们便能开诚布公、畅所欲言。”林兆钦说,选择在人文底蕴厚重的古廊桥上议事,能引起村民天然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多起邻里纠纷和矛盾也在这里得到解决。
溪边村专职调解员黄清锁说,今年5月份,在廊桥上通过村民评理,青山自然村的一起水田界限纠纷很快得到解决。7月份,大坪自然村一70多岁的村民与外甥女因房屋土地纠纷闹得不可开交,经他现场多次调解,一个多月未能解决,之后将双方请到廊桥面谈,夜晚纳凉散步的村民也参与调解,最终促成双方友好解决并握手言和。
“半年来,在廊桥共商议村务、调解纠纷十几次。廊桥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串连起了溪边村人的和谐生活。”黄文苍说,今后将不断完善廊桥的基础设施,规范议事和解纠的流程,让矛盾化解在田边桥头,为古廊桥注入新内涵。湄洲日报记者 林晓玲
短评
接地气的 廊桥新话
溪边村有着170多年历史的古廊桥,承载着乡情乡愁。该村发挥古廊桥这一独特资源优势,创新推出“廊桥夜谈”,既方便了村民参与,又有益于广纳民意,推动了村务协商、纠纷化解等,拓展了公众参与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书写了“廊桥新话”。
做好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把群众广泛发动起来,让群众主动参与进来。溪边村的举措,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因地制宜,搭好平台,畅通渠道,可以激发起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增进干群之间的感情,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