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山区何以出现四百多座妈祖庙?
□朱合浦
西陂天后宫(图片来源于网络)
闽西境内有妈祖庙430余座,信众广泛,影响深远。
可能有人会问:闽西属山区,并不临海,何以出现那么多座奉祀海神的妈祖庙?
原来,这与一个历史人物有关,也与一条江有关:这个人就是大宋提刑官宋慈,这条江就是汀江。
宋慈(1186-1249),字惠文,南宋嘉定十年(1217)进士,后为江西赣州信丰主簿,历任福建长汀知县、南剑州通判以及广东、江西、湖南提点刑狱使等职,63岁在广东任上病逝。
宋慈在长汀任知县仅仅三年时间,却做出了泽惠后世千年的不朽业绩,那就是疏浚福建四大河之一的汀江,打通汀江与广东韩江的水路运输,发展水上航运事业,方便客家人下南洋,使潮州至汀州、赣州运输通畅,促进了汀、潮、赣的物资交流,盐商米商往来其间,“盐上米下”的一派繁荣景象。从此,汀江上百舸争流,形成“上三千下八百”之盛景。
由于元、明、清三代妈祖均曾庇佑朝廷漕运且屡受皇帝褒封,其漕运包含内河航运和海洋航行,所以,形成了“有水的地方必有海神妈祖”的格局。如今汀江两岸仍尚存的400多座妈祖庙,正好见证了当年水路交通的繁荣历史。
这种情况与贵州镇远天后宫十分相似。
1999年我有机会去参观镇远天后宫,了解到之所以在我国西南边陲会出现天后宫,全因天后宫门前那条直通湖南的舞阳河。有趣的是天后宫门口就是一个大码头,让人立刻联想起当年货船舣聚、人头攒动的热闹场面,于是自然惊叹“妈祖神力、无远弗届”,连远离大海的镇远都建有供奉海神妈祖的天后宫。据史料记载,舞阳河上有三处天后宫,即湖南芷江、贵州镇远和黄平旧州。这说明舞阳河与沅水相通,妈祖信俗就沿江沿河从芷江传播到了贵州镇远,终于成为我国最边远地区的一座妈祖庙。正是镇远天后宫的存在,见证了历史上舞阳河水运的发达,说明了历史上镇远水运发达、舟船云集的盛况。
无独有偶,闽西地区400多座妈祖庙的存在,也见证了历史上汀江水运的发达,以及闽粤两省曾经以水为媒、以妈祖信俗为纽带的密切关系。
据《湄洲妈祖志》载,闽西地区现存比较古老的妈祖庙,如,长汀城关天妃宫(约建于明嘉靖五年)、新罗区大池南燕姑婆庵(天后宫)、武平东乡袁田村妈祖庙、武平溪东乡天妃宫、武平万安乡下圳村夫人庙、宁化南塔下街天妃庙;此外,还有上登天后宫、庐丰天后宫、赤水天后宫、璧州天后宫,等等。
在闽西400多座妈祖庙中,我想在这里重点介绍一座“国保级”的妈祖庙——永定西陂天后宫。
西陂天后宫位于永定县高陂镇西陂村,坐南朝北,创始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全部建成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占地6435平方米。
该宫造型奇特,气势恢宏。主体建筑为七层塔楼式高阁形状,通高40米。因地处十里平川,显得格外高耸。塔楼的下部一、二、三层为四方形,土木结构;第四层以上转为八角形,其四、五两层为砖木结构,六、七两层为纯木结构,第七层中间以一根大圆木为主轴,周围插以数十根方木向八方辐射成车轮状,显得精巧玲珑,大方美观。塔楼每层均置木梯供香客和游人上下;第二层至第三层还有栏杆围护的走廊,可凭栏环眺四周景色。塔楼顶置葫芦形塔刹,选用瓷都景德镇特制的红、黄、蓝、白、青五个色彩不同的圆环叠成,再用八条铁链拴在塔角。
塔的底层即天后正殿,殿门悬挂乾隆皇帝御书“德孚广济”匾额及“忠信涉波涛周历玉洲瑶岛,神明昭日月指挥水伯天吴”的对联。
整座塔殿雕梁画栋,富丽堂皇。这座宫殿总体设计巧妙,工程精致,稳定固性超强,数百年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竟无损坏!
天后殿前的天井院,连接一座宽敞高大的穿堂厅,名曰“登云馆”,为科举时代会文讲学之所。登云馆前是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大天井院,院前搭盖一座面朝塔殿的戏棚。棚下以立柱架空,上面则覆盖半圆型藻井,俗称“雷公棚”。中堂屏风镶嵌木板雕镂图案及彩绘仕女,上悬“钧天雅奏”匾额。棚前横额书“鸾凤和鸣”四字,柱联作:“一派是西河潺潺声杂管弦曲;七层朝北斗叠叠影随文武班。”戏棚下面直通山门,门外上挂“天后宫”竖匾。由山门向左右又向南面延伸,组成凹字形的回廊围屋建筑体,内设大小房舍36间,作为守宫者居住和招待香客之所。
天后宫外院场地宽敞,周围古木参天,风景十分秀丽。
西陂天后宫于1991年公布为福建省级文保单位;2006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所谓“国保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