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圣墩顺济庙历史经验值得总结

    圣墩顺济庙历史经验值得总结

      □林劲松

      宣和五年(1123)宋徽宗下诏敇赐宁海圣墩神女祠“顺济”庙额,圣墩神女祠也改称“顺济庙”。27年后,该庙重建,诸神位置重新安排,由妈祖出任神主,新型的妈祖庙终于诞生了。

      妈祖离开人世后,在她的出生地贤良港、羽化地湄洲屿和她的世居地西天尾镇龙山村为她立祠奉祀,尊称她为“妈祖”,是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让人发家致富的女神。这是妈祖信仰形成的第一步。

      因为人们谋生的需要,妈祖金身后来进驻城乡各地的宫庙,这是妈祖信仰在莆田有了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标志。这是妈祖信仰形成重要一步。用哲学的术语说,这叫做点上开花,面上结果。这样做,不是妈祖庙越建越多,而是信仰妈祖的人越来越多。研究莆田妈祖信仰,一定要区分好哪是点,哪是面,切不可点面不分,把面上推广的误认为是点,甚至是妈祖信仰的发源地。而且妈祖进驻各地宫庙,是件好事,说明妈祖政治地位高,学习她优秀品质的人越来越多。

      妈祖金身进驻湄洲墩庙同样是因为当地人海上谋生的需要。从妈祖金身进驻湄洲墩庙起,到得到第一个封号的1123年,时间长达100多年,说明妈祖信仰历史悠久,经得起时代的反复考验,总结圣墩顺济庙历史经验那是一件应该做的事。

      一

      在政治上,妈祖信徒传承妈祖优秀品质,爱国爱民,富有敬业奉献精神,100多年如一日,业绩辉煌,湄洲墩闻名天下,还受到宋徽宗充分肯定。

      妈祖信仰由近到远,市易法是催化剂。1072年,市易法的施行加速了妈祖信仰的发展,由近及远,由莆田传到了海上丝绸之路许多地方。

      据《长编》卷 231 记载,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 年)三月,诏曰:“天下商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失业。至于行铺稗贩,亦为较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商旅物货滞于民而不售者,官为收买,随抵当物力多少,均分赊请,立限纳钱出息。其条约,委三司本司官详定以闻。”这就是王安石变法时的《市易法》,宋神宗下诏宣布施行。根据《市易法》精神,宋朝于汴京设都市易司,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并扶植商业,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

      这是一件大事情,旗帜鲜明地兴商,符合宋朝经济发展的规律。这是因为那时宋朝商业还十分落后。之所以天下商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是因为他们融资难,底子薄,敌不过人家,没有办法在京城立足。市易法的出台就是要彻底改变商业落后的局面,让各地商人都能在京安家落户,把生意做大做强,使东京经济繁荣,发展成为全国直至世界的商业中心,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兴化商人在外创业,安家落户,把生意做大做强也是时代的产物。这是因为熙宁新政的办法是发放低息贷款,或者赊货,为小商小贩排忧解难,解决融资难问题,把生意做大做强。这是历史的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兴化商人和全国各地商人一样,正是抓住这个良机,由小商小贩变成了富有战斗力的商队。

      妈祖信仰对外传播者主要是兴化商人。他们深刻认识到,以妈祖为榜样,共同努力奋斗,社会才能安定,经济才能发展,市易法才能由纸上的东西变成客观的现实,中国才能在经济文化上跃居世界前列。所以,兴商,不是王安石一人的事,而是农工商改变落后被动局面的大事情,只有众志成城,才能赢得胜利。因此,兴化商人把传播妈祖信仰作为头等大事。马克思称商人是革命者,兴化商人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宋朝兴商局面是依靠全国广大商人艰苦奋斗,带头打出来的,他们是王安石变法的中坚力量。

      从1069年王安石变法开始施行,到1123年宋徽宗赐额,相隔54年。由于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三朝君臣民的共同坚持,王安石变法绘制的蓝图终于成为了现实,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扶植商业、农工商并重的先进国家,经济文化发展跃居世界前列。作为那时的政治家,宋徽宗为湄洲墩庙赐额“顺济”,政治意义那是十分重大的。

      表面上看起来,“顺济”是妈祖得到的第一个封号,实际上却是宋徽宗对广大信徒提出了厚望,要他们再接再厉,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忠君爱民,保一方平安。这是因为“顺”,时刻听从朝廷召唤,服从命令听指挥也;“济”,同舟共济,去争取胜利也。所以,这显然是对广大信徒提出的厚望。与此同时也说明,宋徽宗担心信徒受人欺骗,背道而驰,起来造反,所以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上引导。

      因此,“顺济”二字,既充分肯定妈祖金身进驻湄洲墩庙100多年所取得辉煌政绩——湄洲墩成为莆田首富,又希望湄洲墩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二

      在经济上,妈祖信仰推动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兴化军是妈祖的故乡,是妈祖信仰发源地。这里农工商的变化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首先,兴修水利出大力。在《福建史稿》中,朱维幹先生指出,唐代挖池塘,莆田县名列第一;宋代建陂,莆田和仙游两县名列福建头两名,其中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北洋平原的延寿陂和南洋平原的木兰陂。

      其次,王安石变法后,耕地面积大增加。首先是北洋平原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由唐建中时(781-783)的400顷,增加到王安石变法后的2000顷,翻了两番多,增加了四倍。接着是莆田木兰陂的建成,南洋平原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绍圣榜眼方天若在《木兰水利记》说:“盖经始于熙宁之 八年(1075 ),完功于元丰之五年(1082 ),计钱约费百万馀缗, 计田约毁四千馀亩,计佣四十馀万工,由是莆南洋田亩万有馀顷, 藉以灌溉。岁输军储三万七千斛。是举也,李君之力居多,十四家 次之,其余助力钱者亦不可泯,今具揭匾。”

      其三,北洋平原出现两个水市,商业繁荣。熙宁、元丰是宋神宗的两个年号,又是北洋平原境内两座浮桥名字。二者是王安石变法成功的见证者,熙宁桥和元丰桥一带成为了北洋平原商业最为繁荣的地方。

      熙宁桥即阔口桥。在这里,商业曾经繁荣昌盛,人们用“帆樯如林,商贾辐辏”八个字来形容。那真是财源广进,各地金银财宝滚滚来。此桥初始是浮桥,绍兴元年(1131)升级了,变成了石桥。绍兴榜眼陈俊卿是阔口人。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成才的。

      弘治《兴化府志》说:“元丰桥,在迎仙门外五里许,一名上杭桥。宋志云,旧为温泉渡,后为浮梁以济。盖浮梁造于元丰,故以‘元丰’名也。其曰‘上杭’者,杭与航同。昔此地海航所聚,故以名地,而桥因以名也。”这就是说,温泉渡一带,曾经风光一时,各地海船停泊多,是个大市场,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一站。各地海船从木兰溪出海口进入,可以直达温泉渡,购买兴化特产。为了方便本地商人与各地客商的贸易往来,元丰桥应运而生。

      之所以在那时莆田、仙游两县会出现兴修水利出大力,耕地面积大增加,是因为兴化军是妈祖的家乡。妈祖离开人世后,她的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等优秀品质在家乡代代相传,导致莆田人名声好,拥有海内外广大市场,生产出来的产品供不应求,各地商人纷纷前往莆田直接购买,这是北洋平原后来出现两个水市和一个大港口的根本原因。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莆田人发扬兴修水利出大力的优良传统,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最终还把福建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木兰陂也建成了。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奇迹。

      三

      在军事上,湄洲墩人勇敢不怕死,保家卫国当先锋。这是圣墩顺济庙又一条成功的历史经验。

      弘治《兴化府志》卷之四十四说,李富,字子成,唐游击将军尚炅之裔。避武氏乱,由泉州南安徙游洋,后复迁于莆之洋尾。李富是个抗金首领。“建炎初(1127-1130),粘罕犯顺,富率义兵,隶韩世忠麾下,授承信郎。宣使张渊闻富材略,辟充殿前统制司干官,弗就,辞归养,年七十八卒。至今莆田称乐善之士,必曰李制干云。” 这个记载说明,在国家危难时,李富曾经挺身而出,帅领湄洲墩义军,奔赴前线,保家卫国,为抗金将领韩世忠所器重,为宋金战争(1126-1141)早日结束做出贡献。所以,在圣墩顺济庙历史上,还留下了湄洲墩人保家卫国立功劳的一页。

      原来,1125年12月宋徽宗被迫禅让,乱臣贼子把持国家大权。靖康元年(1126),宋钦宗面对金军犯境,无能为力。幸好北方人民自发组织义军,到前线抗敌,保家卫国,打得金兵丢盔弃甲,后擄走徽钦二帝,逃离东京。眼看就要灭亡的宋朝从此起死回生。

      宋徽宗和钦宗为金兵俘虏北去,宋高宗于 1127 年五月初一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发表施政方针,要继承和发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尧舜禹之道。对王安石变法仅仅“停罢青苗钱”,其他不提,这就等于他基本上肯定了王安石新法,经济上继续实行农工商并重方针政策。这是在发表宋朝中兴宣言,让全国上下有了个共同奋斗目标。所以,表面看起来,他一时很被动,不久又迁移扬州,甚至还被迫一度逃至海上。但是,他却得人心。金军退后,1138 年定都临安(今杭州);1141 年 11 月,宋金两国根据自己的国情,签订了绍兴和议,漫长的战争终于结束了。李富正是在这个最为关键时刻组织莆田义兵,拥护宋高宗政权,与金兵进行拼命的斗争,去争取胜利的。所以,笔者称之为兴化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

      那么,李家兵有哪些特点?李富又是怎么练兵的?一查历史,才知道莆田义兵,历史悠久。

      据《长编》卷 218 记载,熙宁三年(1070)十二月九日,保甲法诞生。农户按居住地编制,“凡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材干心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主户有心力及物力高者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仍选主户有行止,心力材勇为众所伏,及物力高者二人都副保正。”“应主客户两丁以上,选一人为保丁……内材勇为众所伏,及物力高者,充逐保保丁。除禁兵器不得置外,其余弓箭等并许从便自置,习学武艺。”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与此同时,各保各户遵纪守法,保丁还负有维护本地社会治安之责等。很显然,王安石这样做,重视的是国家政权的基层建设,确保新法不断取得胜利。保丁是不穿军装的士兵,是正规军的后备力量。这些人白天下地劳动,晚上轮流值班,站岗放哨巡视。一旦国家需要,他们挺身而出,保家卫国。

      北方是这样,南方也是这样,称得上是全民皆兵,不穿军装的士兵遍布全国各地。李富便是王安石变法成功的南方见证者之一。他当时带领的这支义兵,来源保丁。他们的历史,和北方义军一样悠久,都是王安石变法以后的新生事物。别看他们说的是外地人听不懂的兴化话,但是,打起仗来,却智勇双全,无往不胜。所以,李富得到韩世忠厚爱,宋高宗授予承信郎之职。张渊听说李富足智多谋,辟充殿前统制司干官,不错吧!这说明王安石的保甲法威力无比,属于富国强兵之策。靖康之变,虽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大灾大难,但是,经过这一次大挫折之后,宋高宗却在广大人民的拥护中,继续施行王安石新法,农工商和谐发展,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

      与此同时也说明,宋朝中期改革大得人心,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所以,国家一旦有难,各地保丁会挺身而出,拿起武器上前线,保家卫国。在那时,李富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模范带头、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所以,弘治志的这条记载很重要,李富是王安石变法成功的见证者。在国家危难时,李富帅领莆田义军,奔赴前线,保家卫国,为抗金将领韩世忠所器重,为宋金战争(1126-1141)早日结束做出贡献,称得上是兴化历史上第一个民族英雄。遗憾的是,有关记载太简单了。要是把那些宝贵的历史资料,都展视一下,那么,李富及其兴化义兵抗金的故事,一定会十分感人。

      值得指出,李富重建湄洲墩庙,对诸神位置进行必要的调整,在军事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国海岸线长,海防任务重,要是各地都能像湄洲墩那样,全民皆兵,勇敢不怕死,保家卫国立功劳,那就万无一失了。

      以上,我们从三个方面对圣墩顺济庙历史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总结之后,我们终于找到了继圣墩顺济庙之后,妈祖庙在我国沿海各个港口先后建立的原因。这是历史上各地学习莆田先进经验的历史见证。对于湄洲墩人来说,长期坚持学习妈祖优秀品质,自觉性和积极性之高,那实在是历史奇迹。所以,在今天,圣墩顺济庙虽然看不到了,但是,湄洲墩人当年创造的辉煌业绩,我们今天却仍然记忆犹新!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