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郊尾驿道
□吴松江
贯通郊尾境内的唐代“福兴泉驿道”和“仙游至惠安驿道”,及其近代的福厦公路和仙郊公路,为郊尾区域提供了向外界开放的便利条件,也有了人口入迁到境内栖居,使得物资在境内流通,促使境内的经济发展。为此说,纵横贯通在境内的道路,是郊尾区域开发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
福兴泉驿道在郊尾境内所经过的路段是:由福州至泉州方向,乃从莆田县境进入本县郊尾境的长岭村,一进入就得爬4里左右的长岭,故称此处为“长岭”。该处驿道旁于宋咸平二年(999年)创建的“长岭亭”,供迎送官员之用。后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重修,改名“广种亭”,至今尚存。之后路段经过长安村地界,路旁有一处打铁店,专为驿马的钉马掌,故此这里的地名也称为“打铁店”,至今仍用此地名。长安村的一个自然村因是位于驿道上,故称为“路顶”,至今仍称。驿道所经过的新和村一个地方,曾设有存放草料的马棚,专供喂驿马之用,故这个地方称为“马棚里”,群众口中仍有此称。最后路段经过沙溪村的建于宋庆历三年(1043年)的“沙溪桥”,之后到达“梅岭头”。岭上有宋初创建的“梅岭亭”,供迎送官员之用,至今已废。
仙游至惠安驿道在郊尾境内所经过的路段是:从仙游出发,由赖店境进入郊尾境内,得翻越位于宝坑村西面的一个岭,叫“新岭头”(因谐音现今称“仙岭头”)。在宝坑路段中,有一自然村处于驿道之下,故称为“路下”(因谐音也称“度下”)至今仍用此地名。驿道在古店村地界处的一个地方曾设马营,即是专喂驿马的地方,所以便称此地方为“马营”,因谐音的原因,就改称为“马墘(音营)”。驿道经过古店村的一座锁匙形状的桥,这是因为当地人为了镇锁从洪山下来入侵的“五毒”,故称此桥为“锁匙桥”。驿道经过了阮庄村的修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金刚桥”,其桥名可能是取金刚镇守驿道以保平安之意,至今二桥尚存。路段再经过该村的一个山岭,称“下路岭”。这岭原名“乌石岭”,因仙游城关人称盖尾瑞沟岭以南地方为“下路”,因其又与“乌石”谐音,故改称为此名。染厝村的一个自然村位于驿道之旁,便称其为“大路坅”(坅是边沿的意思),至今仍名,后有称简称为“大路”。驿道经过染厝村的 “仙坂桥”之后,再经过旸谷村,便进入沙溪村,与福兴泉驿道相汇合。
民国17年(1928年),福州至泉州改建为公路,在郊尾境内由长岭至沙溪路段进行全面改造,即从长岭经过长安村、埕边村、郊尾村、旸谷村和沙溪村。所经之处的地名信息,有埕边村的“崙头桥”(因位于埕边崙头自然村)而名之。在福厦公路和仙郊公路交叉点的郊尾村设立车站以调度过往车辆,由“郊尾车站”大角度拐上了“吴厝岭”(因位于郊尾吴厝自然村,故名之)的坡,过旸谷村,到达沙溪村。
民国17年~19年(1928年~1930年),仙游至郊尾公路修通,经过郊尾境内的是:由盖尾境的“田头店”进入郊尾西山村的 “埔尾桥”(因位于埔尾自然村而名之),其桥旁的自然村就称为“桥头”。之后经过“梅塘”街道,再经过三埔村的“圣岭头”和郊尾村的“郊尾岭”两个坡岭,就进入“郊尾车头”街道。因民国24年曾在此地设立私营的货运车站,当地人称车站为“车头”,故“郊尾车头”便成了这一路段的地名。经过“郊尾桥”,到达“郊尾车站”,与福厦公路相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