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传人黄步英:传承古书画修复
黄步英在工作中
大红案,一长尺、一刀片、一刷子,一盆自制的糨糊,走进县城永盛斋古书画修复中心,记者见到了黄步英在书画裱褙生涯中最常用的家当,这些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
常言道“三分画,七分裱”,裱褙是中国一项传统行当,距今两千多年历史,经过装裱的书画才能流传下来。裱褙技术不仅让字画从一张宣纸成为一幅艺术品,更可以让历经岁月风尘的古字画“凤凰涅槃”。
永盛斋字画裱褙技艺已传承上百年,今年68岁的黄步英,是这一项技艺的第四代传人。他的先祖黄文鼎在清朝咸丰年间,辗转全国各地游学,继承了苏派裱褙“清雅稳重”的风格,并为后辈所流传。如今,黄步英的字画裱褙技艺,已入列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介绍,传统书画装裱修复大致分固色、托画、裁画心、镶料、裱褙、压花、装天地杆等步骤。“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有耐心、认真,哪怕出一点纰漏,都会对画有损伤。”黄步英如是说。多年来,黄步英装裱所用的浆糊,都是他自己用上好的面粉清洗掉面筋,再加入矿物质熬制而成,没有化学物质,可以更加持久保存书画不被毁损。“装裱的最大功能是保护字画的纸张和颜色,延伸书画的生命,其次是美化书画,便于陈列”。
字画裱褙行当的众多技艺中,最难的莫过于对古字画的揭裱修复了,只有技术精湛的大师,才能胜任这一工作。破损后的字画经修复必须严丝合缝,连宣纸的厚薄、材质、颜色都必须完全一致,才能达到“揭裱如新,修旧如旧”。碰到纸质残缺的古字画,必须用特色材料进行拼补,而且还要经过多次染色,揭裱时更要防止画心干裂错位。
正是掌握着这一门技艺,黄步英抢救了诸多濒临毁坏的珍贵古字画,让这些文物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1983年,当时的莆田县文化馆收藏的名家画作濒临破损,却到处找不到古字画修复师傅。后来,经人介绍,莆田县文化馆负责人专程驱车来到中峰村,找到黄庆英父子“出山”。
黄步英说,当时要修复画作的大多有60余年历史了,有张大千、张善子、吴沛夫等民国大家的传世之作,这些画因为年代久远都出现残缺、虫蛀等问题。黄步英和父亲在文化馆里一呆就是两个多月,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把这200余幅画全部修复完成,让它们重新焕发光芒。
从此,永盛斋打响了名气,店址也从度尾农村搬到了县城。此后,黄步英频频被福州美术馆、厦门艺术院等地邀请,前往修复古书画作品。特别是2000年,出手抢救50余幅李耕代表作一事,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那一年,仙游博物馆保存的50余幅李耕画作,将晋京参加展览,但是画卷残破问题让参展方头疼不已。在黄步英的巧手下,这些画作被修复一新,最终在中央美术馆展出时反响巨大,其中二幅代表作品还分别被中央美术馆、北京博物馆收藏,从而奠定了李耕画作在国内美术界的地位。
黄步英说,传统的书画装裱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活,更要有书画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积淀。随着市场上出现了机制装裱书画,坚持这一老行当的人如今屈指可数。但是黄步英认为,传统手工裱画仍有其独特的魅力。如今,他的儿子黄建平也继承了这一衣钵,一家人想把这门老祖宗的手艺好好传承下去。
今报记者 唐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