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岩煎粿
□慕朓
莆田城西为凤凰山麓,其西北有一处风景,叫石室岩。从石室路步行不到几分钟,就上了渠道边。渠道为本地最大“水缸”——东圳水库的排水渠,常年流水不断。渠道边改造成城市小步道,平日里爬山、散步的人络绎不绝。石室岩是登高揽胜的好去处,站在半山腰的亭子里,就可看见莆田城区高低林立、墙体发亮的楼群,想见深藏其中的悲喜故事。
本地有那么多人要去石室岩烧香,特别是上头炷香,也有那么多人爬了石室岩,就定要上半山腰的素食馆吃顿素菜——不管是抱着尝尝地方小吃,还是吃斋礼佛的心态。总之那儿的素食馆常常被游客信众挤破了。遇到节假日,更是人山人海。
石室岩煎粿是本地一道出名的小吃,薄、韧、香,颇具特色。有人说其薄如蝉翼,也算确评。但是,我面对一盘白色麦皮镶嵌着红色萝卜丝、金黄色南瓜丝,其上又撒点着黑色小芝麻的小吃,总觉得眼前有一个白衣女子舞动飘飘长袖,在跳惊鸿舞。
二十几年前,我们还可以走进烟雾缭绕的厨房,现场观看煎粿的制作过程。一铝桶米浆备着,里面拌有细小萝卜丝、小芝麻,外加些许淀粉、盐巴等。大灶下正燃着松柴大火,大锅里沿着鼎边浇洒花生油,至中热,将乳白米浆洒在大锅里,尽量把整个大锅都覆盖到。撒一下,锅里立即浮现一片白色薄饼。厨公懂得火候,见好就收。看到锅底最厚部分已呈些许金黄,必定是熟了,赶紧用小煎铲请起,放进圆盘里。火候过了,煎粿就干了、焦了,难以入口。然后又开始做新的一锅。因为食客多,多数煎粿刚出锅,就被人端走了。
那天中午,我踏进素食馆。虽是过了午饭时间,依然是黑压压的一群人,有拖家带口来的,有穿着情侣装来的,有带三两朋友来的。眼前的素食馆较之以往更为宽阔,一溜过去摆了十几个八仙桌,满足食客快吃快走的心态。听口音,素食馆主人应该是仙游人,馆内的工作分工已向商业化靠拢,点菜的是主人,分菜的是主人妻子,上菜的是儿子女儿,里面的厨公及端菜的,是老者、小姑娘,估计是爷孙了,算是全家齐上阵。只见,分菜婶娘把单子放在出菜口,出一道勾一个,完一张扔一张,颇有顺序。但是,因为前来爬山、上香、吃素食的人太多,还是让不少人苦等许久仍吃不到菜,偶尔出菜还会弄错。有的食客火了,说了些难听的话,馆主人夫妻也因此拌了几句。还好,一切终归平静下来。
如果说前面的是商业社会中常见的一幕,后面的一幕却是不常见了:分菜婶娘看见一个小孩食客的鞋带松了,和蔼地说:“阿弟,汝的鞋带松了,赶紧系好,小心摔倒!”一句话,把整个繁忙、吵闹的商业气味,变成乡下农家“办酒席”的感觉。一时间,乡下朴实、热情的味道,和煎粿的麦香一起弥漫在空中。
我在等煎粿时,心里一阵担心,看来今天等上一小时,也不一定能吃到煎粿了。心里正在犹豫,要不要撤退。不想,后来食客居然少了,不到十分钟,就吃到煎粿和其它素菜了。煎粿,犹如一袭长袖在记忆舞台上翻飞。
石室岩煎粿是怎么来的?据说是古代一位高僧为了答谢捐木捐石捐钱的信众,亲自下厨做的点心,后来这道点心在民间传开了。这个禅师在禅宗史里可是有名姓的,他叫妙应禅师,道行高妙,降过两只虎。而他的兄弟叫本寂禅师,更是了得,和其师傅良价创建曹洞宗,且为日本曹洞宗的源头。来源:莆田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