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文化综合>仙游边界行:回望柳园正依依

    仙游边界行:回望柳园正依依

      这个少数民族村,全村一姓,皆为郭,属回族,新近入选省级传统村落名录;已完全汉化的小村子,洋溢着书香、热情、豪迈——

    点击查看原图

      航拍柳园

    点击查看原图

      炊烟袅袅

      “燕啼喂柳弄春新,柳弄春情后日明。明日后情春弄柳,新春弄柳喂啼燕。”11月28日,从县城驱车2个多小时,行程69公里,仙游边界行采访组一行来到第66站、即最后一站——西苑乡柳园村,村里的八旬老人郭正业就用这首诗介绍了柳园村村名的由来。传说郭氏一族的祖先是在一棵柳树下扎根,并在这风光旖旎的村庄里开枝散叶的。

      郭正业对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他将满腹关于柳园村动情的诗歌和动听的传说娓娓道出。然而在他的定义里,所有传说再美都不如两件事,一是自己1956年5月13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另一件是1955年,柳园村出了一个劳模,名叫郭中雄。郭中雄已经成为回忆,但从老人的叙述中,记者看到了的是一个民风淳朴的村落,流淌的是奋发、果敢的血液。

      柳园村新近入选省级传统村落名录,也是全县7个少数民族行政村之一。全村一姓,皆为郭。村里有清代古民居建筑3座,村落中郭氏祠堂,还有完整保留的清咸丰年间“四代同堂”牌匾一张,现已失落的清道光年间赐进士河南监察御史鸣高为宗亲八十大寿所作的金线丝绣图幛等等,古屋、石阶与历史交融出村落的独特魅力。

      由于是最后一站,今报特地组织了60多人在此举行了收官仪式,并举办了一些活动。得知此讯,村支部书记郭玉宇特地取出珍藏已久的9套回族服装,让一些村民穿上。大伙儿瞅着、嚷着:这是过节啊!又有人和着:当然是了,这么多人过来关心我们,也像是过节了!

      借助航拍机,从高空俯瞰柳园村,如一个聚宝盆。村庄的中部有潺潺溪流流淌,入冬的山村,没有绚丽的色彩,规则排列的民房融入柳园好山好水间,好似一幅水墨画。细细品看这幅画,那一幢幢民房如一把墨笔,将这静止的画卷晕染出动感,有了烟火的味道。

      “村里原本就四五幢房屋,全村500多人聚居在祠堂和古民居里,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村里老支书郭新统的家也在画中。在他的任上,做了他认为很重要的两件事。一是组织向民政部门申请,恢复柳园村郭氏一族回族身份;二是村里将山上的松木便宜卖给有建房需要的村民,村民们互帮互助,环祠堂建起土木结构的新房,逐渐成了如今的山水之色。

      1998年编撰的柳园村村志中,记者看到除了能证明柳园村回族身份的图幛记载的内容,以及据村民介绍具有回族特点的灿公墓外,在经济篇中,还有浓墨重彩的一笔。烧瓦、纺纱、绣花、织龙须席……村民们有着让人眼花缭乱的手艺活,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他们天天向上。现在柳园村里还有村民仍以织龙须席为生。男割草,女织席,一天至少能织一张席。

      “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全村80%以上的人都是以此为生。当时我一家人一年能织100多张席,每张3元钱,可那时候娶房媳妇只需要五六百元。靠着好手艺,也引得隔壁永泰、德化姑娘嫁过来。”郭新统也曾是织席的一把好手,一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大家逐渐走出大山,手工业也渐渐没落。

      活在深山里,然而深山却无法束缚柳园村人不断向上的激情。早在1978年,大多数山里人还完全忽视孩子就学问题时,郭新统已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关读书,他的一个孩子也在1996年考上大学。但和村里人相比,他还不是最“疯”的。郭新统随意地指了指前方的一位村民,“当年陷入牢狱之灾的他,咬牙让孩子留级、补习,他家也出了个大学生。”

      这样的人在柳园村不在少数,只为“改变命运必须靠读书”,他们都让郭新统佩服。“全村人口1086人,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后就有研究生、大学生、大专生等100多人走出山村。柳园村也是代代出士,近些年,更是每年都有多人考上大学。”郭新统很骄傲。

      越来越多人靠读书走出大山,改变了命运,现在的柳园村更安静了,村里的留守老人不足百人。老人们最期待过年,过年时,村里十分热闹。热情好客的村民都将结婚等喜事全部安排在农历十二月二十至正月十三之间,只为能让全村老少一同分享喜悦。

      正月十三后,开始准备元宵出游,然后人群就又渐渐散了。其实,曾经的柳园村会在农历三月十六,再组织一次出游,将菩萨请到村里每个山隔,请师公做法,为驱赶野兽,保佑一年农业丰收,五谷丰登。但这个习俗已经断了有10年了,柳园人再次为了生计做出了改变。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年轻时,一到端午节,村里的年轻人都会到情侣杉下碧绿的水潭中玩水。”虽然已经被汉化,甚至很长时间里,村民们在民族一栏里填的是“汉”,但郭正业的讲述还是将一个热情豪爽的回族汉子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

      ◎有事找你

      修缮古民居部门来相助

      西苑乡柳园村在不久前,入选第一批福建省级传统村落名录。这里不但山清水秀、风光迤逦,而且有众多人文景观,尤以古民居为特色资源,令人流连忘返。

      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没有财力、物力予以保护,这里有3座古民居破损严重。其中一座围墙倒塌,瓦砾遍地,原本有一间正厅、二间厢房,现只剩下一间厢房。如今,该村入选省级传统村落名录,村里迫切希望以此为契机,得到上级有关部门重视,对古民居进行修缮,更好地保护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

      记者就此事联系了县住建局村建站。相关负责人表示,柳园村古村落保护问题,已得到我县高度重视。如何进行修缮,让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传承,必须以旧修旧,力求展现其原有建筑风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因地制宜,设计出整体、科学的规划方案,如那些部位需要修缮、翻建,那些部位存在乱搭盖需要拆除等。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局将组织技术人员,前往该村实地勘察,并聘请专家设计规划方案,同时积极向上级争取修缮资金。此外,也希望该村积极争取入围国家级传统村落,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帮扶资金。

      ◎风物

      情侣杉逾250岁

    点击查看原图

      在西苑乡柳园村里,有两株挺拔的柳杉被称为情侣杉,也有村民称其为兄弟杉。据介绍,这两株柳杉原是从一株杉树上分支形成的两棵树,根部相连在一起,却拥有各自独立的挺拔主干。

      近处细看,两株柳杉的树皮呈现红棕色的纤维状,一股一股地从根部曲曲折折向上蜿蜒攀升,树干上还密密麻麻的遍布着已经干燥了的青苔,在阳光的照耀下,颗粒分明。树身上还挂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情侣杉的傲人“资历”:250多年(如图)。

      这两株高达25米的柳杉枝繁叶茂,屹立在小小拱桥边,伴着桥上的欢声笑语和桥下的潺潺溪流,见证着柳园村250多年来,独立于城市之外的静谧幽远。

      据介绍,在距离情侣杉不远处,还有6株各自独立的柳杉,一共8株柳杉形成了小小的柳杉群,遮蔽出一方小天地,成为柳园村的标志。

      ◎特产

      千米山上育药材

      从村头山脚到半山腰的深山老林下,西苑乡柳园村的生态中药材种植基地,近500亩的金线莲、田七、重楼、黄精等各种绿油油的中草药材遍布山间(如图)。

      3年前,在外经营红木多年的郭玉薄夫妇返乡,协同省农科院、省中医药大学等院校,投资百余万元,在柳园村东头的隔头山上租下一整片百亩的百年阔叶林,进行林下仿野生金线莲适种,并注册“仙叶”公司,成立了金线莲专业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当地农民投入金线莲种植。

      11月28日,在村后半山腰处的金线莲种植基地,记者看到几个忙碌的身影在药田间穿梭忙碌。来自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告诉记者,柳园村海拔1000多米,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是中药材种植的黄金宝地,基地所在的阔叶林百余年来落下的阔叶层更是为药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目前,这片中药材种植基地已吸引150多名农户参加进来,实行统一技术指导,产品统一回收,让农户们放心赚钱。

      相对于当地其他种植基地,郭玉薄有着自己独有的药材风干技术,从采摘下来,到风干完成,只需四五个小时。郭玉薄告诉记者,时常有客户自己上山采摘药材,基地为其提供药材风干,满足了客户自己动手,乐在其中的闲趣。从中,郭玉薄也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商机,他目前正计划依托自己独有的风干技术以及柳园村的山水环境开发药材采摘游、保健治疗等特色中药旅游项目,引导山民们开办农家乐,拓宽产业发展渠道,同时也带动村民增收。

      ◎我是村长

      岗位不同  服务不变

      从前他是乡村医生,骑着摩托车奔波于崎岖的村道上,到生病的村民家中问诊送药;如今,阔别家乡8年之后,他重新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村干部,继续为柳园村的村民服务。他叫郭新坭,是西苑乡柳园村今年刚刚换届选举的新一任村主任。

      郭新坭出生于1977年,19岁从医校毕业后,就在家乡当起了乡村医生。郭新坭告诉记者,曾经整个西苑乡只有两个村医,村民去一趟县城不容易,所以当地村民甚至隔壁村村民有一些小病时,都会到他那间土坯房小诊所问诊,他也时常会骑着摩托车出诊,有时候半夜遇到急诊还得摸黑出去。诊所所需药物需要到县城大医院领取,因为班车少,郭新坭每个月都要骑摩托数小时到县城拿药,乡村工作条件艰苦,他这一坚持就是十个年头。随着村里人逐渐外出,留守在村的村民越来越少,2007年郭新坭也走出了村庄,到苏州做起了建材生意。

      在外打拼多年,始终抹不去的是乡愁,因此2014年郭新坭回到了仙游,今年在村民的呼吁下,他回到老家并顺利当选为村主任。同样是为村民服务,对于郭新坭来说,这一份工作,任务更重,压力更大。离家多年,他需要重新对家乡进行深入了解。柳园村拥有山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合金线莲、田七、重楼、黄精等中草药生长,郭新坭和村里的其他干部计划在全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希望以此带动全村百姓走向致富的道路。

      ◎乡村故事

      婆婆出门  媳妇来背

      11月28日上午,听说郭氏宗祠有记者要来,而她婆婆想要参加,黄爱银就放下手头的活,背着婆婆下楼来到宗祠里。

      3年前的一天,黄爱银的婆婆在家不慎摔倒,一件利物插入一只眼睛致使失明,另外一只眼睛也逐渐模糊无法视物。从此以后,但凡婆婆要出门,二儿媳妇黄爱银都会背着她。

      邻里乡亲都说现年47岁的黄爱银是个可怜人,8岁父亲去世,18岁与人置换为媳妇,丈夫身体不好勉强做点小工养家糊口,她自己今年又动了手术。“婆婆3年前摔伤失明,公公今年97岁做不了家务,家里实在离不了人,所以我们就和大哥大嫂一家子轮流在家里照顾着。”黄爱银说起自己的人生经历不禁哽咽难言,红了眼眶。

      村里人还说,黄爱银也是个孝顺人。婆婆摔伤的时候,因为村里没有诊所、医院,再加上婆婆晕车极为严重,黄爱银便拿出小孩用的襁褓把婆婆牢牢绑在丈夫的身上,骑着摩托车用了大约4个多小时的时间赶到市区一家医院救治。

      “谁让我们成了一家人,总不能把老人家扔着不照顾吧。”因为要照顾老人,黄爱银连外出打零工的机会也有限,家里也没有农田可打理,“现在就希望能有医生可以一两个月来一次,给老人家看看病,我们也好踏实一些”。

      ◎采访手记

      边界村,风景独好!

      高山之巅探前溪,古邑岿然蕴金石。

      潺潺古濑涌新蝶,萧萧林田锁乡愁。

      烂漫花海倚朗桥,东岐茶香续传奇。

      天马横空踏歌来,回望柳园正依依。

      ……

      2014年6月4日伊始,而后夏去秋来、秋去冬来,冬去春回,一季的轮回,辗转又到了寒冬日子。每一次的边界行,就像是替那些久离故乡的人儿归来,看看他心目中的家园。这66个游子,有叫“前溪”的,有叫“苦竹”的,有叫“锦湖”的,也有叫“朗桥”的……山河湖海,这便是他们的名字,充满诗情画意!

      翻开这个边界村的故事,带他们回到故乡,让他们回忆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看那一排排依山而建的,便是游子曾经的家;那一条条青石台阶,便是游子每次回家的路;那一棵棵老树下,会有游子曾经年少时一个个玩耍、嬉戏的故事。

      今天,仙游边界行走向最后一站柳园村时,脑海里不时会浮现一幅画面:一个多年在外的游子“柳园”,正走回他的故乡。这里的郭氏祠堂、 “三魁”“五桂”古民居愈加显得苍老了;依山而建的村落,许久不见,却又分外熟悉;路旁数百年的罗汉松,还是一样大小,苍翠如故。故乡的人啊,已不断长大,而这里房子,却一如当初的格局,越古老越有记忆。

      回首仙游边界行,如今用足迹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所有走过的路,望见的风景,都在以图文的形式,分享给一个个类似“柳园” 游子的读者。再看看一年多的日子,每一个走过的边界村,都会回想起那座山、那段路里的故事。即便,边界村的人烟再稀少,但再提及柳园,这里便是他们忘不了的故乡。

      柳树折枝,“园”满收官。边界村,风景独好!

      今报记者 彭丽程  林群  唐伟  薛燕辉  陈祖强   摄影记者  郑金铸  蔡昊  蔡晨晖  杨怡玲

    <>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

    广告热线:0594-2288370    1301596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