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著名古典人物画家张英
风云彩笔凝心血 李耕遗风墨韵长
在浩如烟海的艺术长河中,继李霞、李耕、黄羲“仙游画坛三杰”之后,画家张英的名字格外璀灿与耀眼,数十年来,他的作品与其名字在莆仙大地广为流传,享誉八闽,乃至全国。
南国画乡育俊才
张英(1920—1984年),原名张国英,字千子,号长缨,生于山明水秀的仙游县大济坑北村一个贫苦农家。他自幼喜爱书画,聪颖过人,具有惊人的艺术才华。父亲张渔翁,是民间绘画圣手。张英七岁时,一边读书,一边学画;十三岁随父走遍闽南一带,为寺庙作重彩墨画,大济金井武林岩壁画《林龙江传说》便是张氏父子的手笔。十六岁因家庭贫困辍学,李耕发现他绘画的才能,收他为徒。八年间在名师的训导和家教的熏陶下打下坚实的基础,几经风雨耕耘,画艺大进。1942年,他与师兄陈薰在仙游举办画展。1944年,在泉州、厦门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被誉为青年画家。1947年,闯入十里洋场,在名家济济的上海滩举办个人画展,即席挥毫作画,博得当时上海中国画会会长孙雪泥的赏识,推荐加入中国画会。1949年,在福州举办李耕、张英师生联合画展。可见张英青年时对中国传统人物画功底已出类拔萃,蜚声画坛。
李耕真传蕴新意
张英先生,作品植根中国传统文化,多取材于历史传说故事,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诸如:《苏武牧羊》、《东坡履笠》、《钟馗》(如图)等都是来自民间生活和群众喜闻乐见的人物。他深得李耕秘法,把传统题材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师学舍短”为原则,学古而不泥古,师古不落前人之巢臼,兼收各派大师之长,尤其新罗山人华喦的艺法技巧,结合自己创作实践,形成奇拙中带清新,泼辣里含严谨,墨韵盎然奔放的风格。新加坡作协主席周颖南收藏不少张英先生的佳品,评其“画风酷似李耕,技法直追瘿飘”。罗丹题赠画家张英“吾乡昔日瘿飘子,一代真传李菜根”。
工笔和意笔是张英先生人物画的常用技法。《观世音》用工笔“铁线描”刻划她的脸部,雅娴端庄,眼光充满慈爱。从衣领开始一笔带下直到衣襟下摆,几笔写意,使衣纹飘带如风拂波痕,给人以动态的质感,显现遨游太空圣洁菩萨的慈悲善良,体现了中国古典东方女性之美。
在构图安排上,张先生巧妙经营,匠心独具。总是以人物为主体,环境则是铺设衬托,从而突出了主题。比如脍炙人口的《风尘三侠》,故事出自“唐代传奇”,他巧妙地取其《霸桥赠别》片断,细致地刻画了李药师、红拂、虬髯客的服饰、神志、动态,反映了三侠叱咤风云的英雄气魄和深厚的情谊。漫天风雪,起伏高山,霸桥垂柳,肥膘毛驴,景物与人物浑成一体,层次清晰,情景交融。
佛像画是张英先生最擅长的,注重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把神佛当作人生来描绘,赋人性于神格,寄以人民的喜、怒、哀、乐,这就是他对道释人物的创作思路。《弥勒佛图》一个心宽体胖的弥勒佛,笑呵呵,令人一见皆大欢喜,其用大写意的笔触,寥寥几笔,把人物勾勒的栩栩如生,妙趣横生,呼之欲出,给人以喜悦欢快的感染。张英赠给福建师大着名教授俞元桂一幅弥勒佛,俞大加赞誉:“张英所画,颇肖其师,笔墨简炼、线条飘逸,和尚笑容可掬,微带揶揄神志”。《十八罗汉》,有分幅单一造像,又有综合十八位于一图巨幅长卷群像。绘写十八罗汉以其降龙伏虎的英姿表现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力量。人物神态各异,表现真切动人,他用古拙流畅的技法,运笔如行云流水,婉转柔和,把古老的题材表现得不落俗套,以丰富的想象力,恢宏的表现力,赋予道释人物的人情味。
《竹林七贤》、《赤壁夜游》和白描的重彩的《十八学士》以及许多唐宋诗意图,概括反映了画家人物、山水、花卉技艺的精湛。都是叙事诗般的艺术品,引人喜爱。综观其每一幅画、每一笔墨都是难能可贵的佳作,都是长期艺术磨炼凝就的心血结晶。
京港画事获佳评
新中国成立后,张英长寓福州,在省人民科学馆、博物馆等单位任美术技术员、并被聘为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教师。五十年代,张英相继加入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福州画院,成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张英工于雕塑,1953年,他与沈忠英合作的脱胎《荷叶瓶》,获福建省工艺美术展览特等奖。脱胎彩塑《洛神》获省工艺美展一等奖。1956年,他回过家乡,看到满山遍野沉甸甸的荔枝红透醉人的情景,连夜创作富有乡土气息的《大熟》,被选送北京参加全国青年画展获奖。1981年《李白醉酒》、《怀素书蕉》、《弥勒佛》参加香港首届福建画展。1978年24幅仕女、佛像画选送广州交易会,被英、美客户争购。他的画作流传日本、港、澳、东南亚和欧美。
张英多次赴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参观、拜访画苑名家,观摩故宫、荣宝斋、朵云轩的艺术宝库,开拓了视野,画风也起了变化。他的超人技艺得到国内外的好评。《羲之宠鹅》、《草圣张旭》、《柳宗元》、《九鲤飞瀑》等画作载于国内外画刊。新加坡连续3年出版《张英人物画》挂历。1959年,他应邀晋京,参加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的国画创作,绘制的山水画《武夷之春》、《闽江风光》、《四季花卉》、《松鹤图》大型脱胎漆器屏风引人注目,巧妙运用国画结合传统工艺,构图虚实相济,疏密互映成趣,层次清晰,情景交融,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美的享受,受到画界专家和国际政要人物的盛赞。1974年,他为福州风景区鼓山涌泉寺塑一尊1丈6尺的大金钢和会客厅中的巨幅山水。1982年,张英创作27幅作品,以省政府名义赠送给日本横滨与福州缔结友好城市代表团作为礼品。1983年,张英携带一百帧作品在香港集古斋展出。着名书法家潘受为画展题字。百帧作品塑造了近三百个人物,几乎概括了历史社会各类人物。这次画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境外举办画展的首位福建画家,是画家半个世纪艺术实践的全面综合反映,获得圆满成功。他将售出画款全部捐献给福建省儿童福利基金会。香港文汇报、大公报、新晚报、福建日报等作了专题报道。
身处逆境志不移
1957年整风放鸣时,张英被错划为右派,被下放福州瓷塑厂工作。“文革”中被打成黑画家。外商曾邀请张英赴新加坡办画展亦被拒签。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雕塑、国画作品。他忍辱受屈,没有被窘境压倒,反而越挫越勇,精神奋发,重燃创作之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为艺术界蒙冤者平反昭雪,同意张英出国办画展,新加坡画展震撼国际画坛,佳评如潮,《南洋商报》等20多家报刊连篇累牍发布评论,盛赞张英是中国当代的“神佛画家”。中央广播电台、福建电视台都录相播放介绍,张英为中国画家赢得了国际荣誉。张英的传略选入《中国艺术家辞典》、《仙游县志》等多部典籍。
八十年代初,张英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仍忘餐废寝赶制画展作品,病症恶化,已到胃癌晚期,仍然与病魔抗争。1984年9月11日,一颗炽热的心停止了跳动!
张英,这位从木兰溪画乡走出去的人民艺术家,已离开我们三十多个春秋了!他毕生执着追求国画艺术,励志丹青,淡泊名利,胸怀坦荡,乐于奉献的精神,为我们标立风范。他的艺术辉光永不熄灭,他的经典遗墨与世长存,家乡人民永远怀念这位画坛英杰! □张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