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生水起三十载——纪念涵江建区30周年
当下的涵江实在太忙了,她匆忙的脚步已经踏在了时代的强劲脉搏上: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时不待我,只争朝夕!而因为繁忙,她几乎忘记了自己的三十诞辰。
从1984年到2014年,时序已稳稳地跨越在两个世纪的门槛上。古语说,三十而立,而我们说,三十正盛年,三十就是抱负、宏图和创业,就是老城镇、老城区的突击、突围与突破,就是最值得重彩抒写的滨海港城崛起之梦。
没有鲜花,没有庆典,在三十诞辰的节点上,涵江仍然憋足干劲、勇往直前。这一刻,作为报人,我们忍不住记下她三十年华的路与梦,它们是“涵江的自述与评述”,是“第三只眼看涵江”,是在水乡、侨乡,古镇、名镇,商城、港城,人文旺地、工业重地之间的多重起承转合、互为转换。我们试图借助“走进涵江”采风的浑厚笔力,追源溯本,窥探一个成长于过去的涵江,同时展望一个全新的更加辉煌的涵江。
涵江的自述与评述:人文古邑·滨海新城
港城崛起 潮涌三江
——访涵江区委书记沈伯麟、区长陈万东
□曾章团
“三江口港”将外移升级为“涵江港”
早在2013年,我就随“诗韵涵江”采风团到涵江采风,虽然滞留时间不长,但涵江的风土人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我还沉浸在那片水乡情韵之中。机缘巧合,今年,我又随“走进涵江”采风团来到这里,面对涵江港,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海岸吊车林立,大型工程车往来穿梭,忙碌的施工队伍中时不时地晃过一两张晒得黝黑的面孔,而眼里的大海正被推向远方。这是一片富饶而神奇的土地,站在这片土地上,在暖暖的阳光下,我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类似于大海的激情和活力,而在我身后那座拔地而起的城市,它就是涵江,一座水乡古镇,一座滨海新城,一座看得见霞光、听得见潮涌、梦得见希翼的闽中之城。
这是一座充满生机的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涵江区深入实施“以港兴区、工业强区、商贸活区”的发展新战略,不论是城区的管理者还是民众,他们上下齐心,砥足并肩,走出了一条“百姓富”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发展之路,注重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城市与港口的融合、人与城市的融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在这次“走进涵江”采风活动中,我走访了涵江区委书记沈伯麟、区长陈万东,从谈话中,我触摸到了一座城市所具有的蓬勃的心跳。
一座文脉绵长的宜居之城
涵江始建于唐,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这里有唐时的囊山寺,有宋代的古桥,有元代的东岳道观以及朱熹讲学的书院遗址,还有顶铺、乌池巷、宫口等众多让人忆得起乡愁的老街坊。涵江自古崇文好学,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唐有入莆黄姓始祖的“黄巷黄氏”家族的兄弟高僧妙应、本寂禅师以及“一门五学士”的黄璞;宋有中国史料记载的第一位武状元薛奕和文状元黄公度、郑侨以及著名史学家郑樵、抗金英雄李富;明有著名宫廷画家李在、“三一教”嫡传大宗师卢文辉;清有著名御史、书法家江春霖等。此外,在涵江古城,还留下了夹漈草堂、江春霖故居、国欢寺、囊山寺、李富祠、李氏科第坊等众多文物古迹。
涵江山海平原兼备,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境内水系发达,内河流域总长286公里,有木兰溪、延寿溪下游和萩芦溪流域等水系,以及全省面积最大的天然淡水湖——白塘湖,拥有大洋瑞云山、尖山寨、新县夹漈山、和庄边望江山等四个省级森林公园。
涵江区委书记沈伯麟接受采访时说,涵江在人们的眼中是什么样子的呢?碧波荡漾的内河水域,四通八达的城市路网,靓丽整洁的城乡容貌合着绵长的文脉,这样的城市风貌让人流连忘返。对于涵江,身为区长的陈万东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说,如何让一座水乡古城散发出全新的魅力,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这些年来,我们做了很多,涵江虽小,但它始终是一座文脉绵长的城市,小空间里看到大世界,并让它生成光亮,这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笔者了解到,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近年来,涵江区委、区政府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工作,以新的理念认识城市,以战略眼光规划城市,以精品意识建设城市,以市场化手段经营城市,积极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人居环境生态化、城市形象特色化,一座适宜生活居住的现代文明生态城市日益呈现在人们面前。
涵江区委、区政府以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契机,重点围绕“新城新村、宜居宜游、民生民盼”三个目标,不断推进新型城乡发展建设。一是建设新城新村,加快白塘路、联十一线、宁海桥、荔涵大道“白改黑”等道路建设,大力实施“畅通工程”,拉近城涵、城乡距离,拓展城市空间;坚持以“幸福家园”建设和省市小城镇改革试点为抓手,推进江口蒜溪片、白沙镇坪盘村、大洋车口村等试点建设,实施洋尾历史文化名村景观提升工程,抓好火车站站前商贸广场等项目,打造独具特色的卫星城镇。二是实现宜居宜游,开展宜居环境建设行动,启动省道202、向莆铁路等重要交通节点和萩芦溪沿岸三条绿化和景观带建设,开工囊山公园等项目,有效改善居住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全面启动对平原镇街92公里河道和4.24平方公里河面的清障清淤和长效保洁工作,解决城区内河“脏、堵、臭”的问题;还开展控源截污整治工作,力争三年内形成中心城区范围内“排水用户全接管、污水管网基本覆盖”的污水治理体系。三是回应民生民盼,通过新型社会治理模式,为群众做实事、好事。此外,他们还把城市管理、治安管理、维稳处突、综治平安等全部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提升管理内容和内涵;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满足群众需要;加快为民项目建设,更好地回应群众的企盼。
在城市新格局的打造上,近年来,涵江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通过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组团式开发的方式,打造“一核四翼”城市新格局。通过连片式旧城改造、保护性开发,在老城区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形成整洁统一、色调协调、形象美观的建筑体系,构筑中心主城一道新的风景线,彻底改变中心城区有新房无新貌的形象。该区还大力实施“镶边”工程,构筑环主城区东西南北“四翼”城市新地标,即文化创意产业城、兴涵水都、人民公园片区和白塘湖片区4个城市新地标,通过东西拓展、南北延伸,做大城市板块,提高宜居指数。
在城市绿化水平的提升上,涵江区按照“东扩西进、南北拓展”的城市发展战略,道路建到哪里,绿化延伸到哪里;房屋坐落到哪里,绿化就环绕到哪里;河道延伸到哪里,绿化就追踪到哪里。赤港高新技术开发区及一大批外商投资企业,还实行高标准绿化、美化,打造出一批绿化精品,辐射带动城乡绿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城市环境的治理上,涵江区推出了“傍水规划建设、依水整治环境、借水经营城市”的举措,根据“江南水乡”特色对城市进行精心建设和治理。涵江区历来就是有名的“水乡”,木兰、延寿和萩芦三大水系自西向东流经境内,构成了发达的莆田北洋水系。根据这个优势,该区以辖区内发达的水系为网,以旧城东西两个片区改造为新起点,逐步向江口、梧塘腹地延伸,不断扩大“水城”体量。在旧城东西两片区改造中,涵江也突出了城区内河和港湾水域的布局与利用,旧城苍然、后度、孝义、延宁、宫口等片区改造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特别是塘北片区、人民街两侧等新区建设,以及华侨新城等一批高层优质楼盘建设,成为涵江城市发展的新亮点,城区整体形象逐步提升。今年,该区将进一步推进城区及其周边河道的疏浚、拓宽、改造、补水及沿线污水管网、景观改造,全力打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涵江,形成以白塘湖景区为核心,以宫口河、楼下内河观光游为依托的水乡特色旅游线路,重塑涵江“东方威尼斯”形象。
在城市生态的扩充上,涵江区发挥山区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引进了尖山寨森林公园、白沙坪盘生态休闲乡村等一批旅游项目,促进各旅游景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打造出大洋瑞云山、白沙香积园等一批旅游品牌。当然,在发展旅游生态的同时,区委、区政府也加强对永兴岩、灯炉寨、夹漈草堂、尖山寨、望江山等生态休闲景区的保护,强化景区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与管理。
笔者了解到,为了打造一座富有特色的宜居新城,近三年来,涵江区累计完成投资18.34亿元,新建及改扩建主要道路14条,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六横五纵”的城区路网格局基本形成;江口蒜溪片区、白沙镇坪盘村、大洋乡车口村列入第二批市级“幸福家园”试点村,试点建设全面铺开,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建成9个省级村镇住宅示范小区和全市仅有的5个省级优秀示范小区,城乡面貌同步提升;完成城区污水管道铺设约103公里,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城区亮化率达95%,人均公共绿地达11.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3.6%,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华融、中信、保利地产等实力企业入驻涵江,三年内新建各类住宅小区20多个,超200万平方米的高层优质楼盘注入,初步形成了以人民街、大塘北片区为主的主城新区,城市发展活力激增。此外,涵江区的社会事业发展进步明显,荣获第十届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先进城区称号,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县区”;涵江区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低保提标扩面成果显著,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实到位,全区新农合参合率达100%;涵江区的社会大局安全稳定,他们注重信访积案化解和矛盾纠纷排查,信访态势平稳,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安全生产态势稳定,综治“三率”综合水平居全市前列。
现今,不论是生于涵江的久居者还是突然到访的外乡客,面对这样一座城市,他们都感到由衷的喜悦!就像我这样一个随采风团而来的旁观者,眼目所及,手脚所触,在水边、在市区、在古老的红砖厝下、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都能感受到那无处不在的“光亮”,前行的脚步还能踩在历史文化的脉络上,正是它们,让这座城市拥有了与众不同的气息!
“工业强区”快速发展
城乡面貌逐步改善
一座产城融合的创业之城
涵江自古商贸底蕴丰厚,自古商贸繁荣,历史上是闽地四大商贸重镇之一,曾享有“小上海”美称。涵江经济发展一直以工业为主导,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和地区生产总值占莆田市超过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是莆田市的工业大区和经济大区。在采访过程中,笔者了解到,涵江区内的商贸批发中心,1999年曾被列为全国首批35家重点联系批发市场之一,曾经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常熟招商城、中国轻工纺城等并列为全国9家日用工业品定点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70多亿元。
涵江是福建省重点侨乡和十大外经贸县区之一。全区共有在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李文正、黄廷方等一批商界精英,侨台资源极其丰富,号称“海内一个涵江,海外一个涵江”,涵江当之无愧成为全省著名侨乡。“侨”在涵江既是民间资源,更是产业特点,多年来,海外乡亲心系桑梓,回报家乡,成为涵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涵江是台商来莆最早投资地,至2013年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外商投资企业111家, 年产值394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6%。区内拥有全市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综合经济指标连续8年位列省开发区十强,被科技部、省科技厅认定为“莆田国家液晶显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及“中俄科技合作(莆田)示范基地”,是全球最大的电子计算器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平板液晶显示器生产基地、最大的出口摩托车制动器生产基地、最大的易拉罐盖生产基地,工业品牌数量和产品研发水平居全市各县区之首。
区委书记沈伯麟、区长陈万东在介绍涵江的经济社会建设时曾多次提到“侨”的力量,正是在侨资的引领下,涵江的工业有了一股内在的力量,再加上区委、区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扶持,近年来,涵江的工业水平更是突飞猛进。
采访过程中,沈伯麟书记告诉笔者,“‘保持原有态势,致力产业转型,推进产城融合’,这是涵江在发展工业上的一贯思路,因为只有立足产业基础、港口优势和城市特点,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这样才能促进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笔者了解到,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涵江区委、区政府做了很多的工作:一是建好三大平台,主攻临港产业园“一二四”项目,提速江阴跨海大桥,融入全省临港产业发展大局,全速推进涵江港后方陆域28.4平方公里填海工程和滨海产业新区建设;发展电商平台,以软通中小企业云平台建设为契机加快构建网络贸易平台,引导和推动企业、服务机构等入驻;打造创新平台,加快科技孵化建设,探索通过发行债券、私募股权投资(PE)、创投等方式引导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为全市乃至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支撑。二是推进“四个融合”,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融合,紧扣产业发展方向,推进机器换人、电商换市,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主营业务,促进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全力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年产值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推进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相融合,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对接上海斐讯等知名通讯科技公司,通过技术渗透、产业延伸、信息替代等途径,更好发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主的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作用;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城市新经济相融合,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加强城市资源整合,加快大塘北片区、兴涵水都等城市综合体和东部“未来城”核心区以及普洛斯物流项目建设,在做大城市的同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传统专业市场、特色商业街转型和新型商贸业态的发展;推进旅游业与现代农业相融合,结合白塘湖、洋尾历史文化名村、萝苜田古民居保护等特色地域文化的推广和发展,引进设施农业旅游重大项目,建设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绿色生态于一体的北部生态区。三是实施九大产业提升计划,对接国家关于高新区、传统产业、电子商务、专业化市场、现代物流业、现代旅游业、现代农业、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业等九大产业提升行动计划,力争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打造涵江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引擎,推进区域产业的涵式发展。
“有了正确的思路和框架,还要有具体的实施细则,根据原有的产业格局、产业特性及产业潜能,我们在主导产业的提升、工业技术创新、科技孵化、项目对接以及电子商务运用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区长陈万东说,“现在的涵江工业已进一步做大做强,有一些经济界的专家、学者还就这种特有的涵式发展做了特别的研究,在他们眼里,涵江的工业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几年,涵江定然会成为一个不可小视的工业城市”。
走访中,笔者了解到,在涵江区委、区政府的积极努力下,仅制造业方面,201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1家,其中超亿元企业151家,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07.7亿元,电子信息、鞋革服装、食品加工和机械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570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80.5%,莆田高新区2012年还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涵江区委、区政府还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国际商贸城、电子商务城、普洛斯物流中心及软通跨境电子商务和中小企业云等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与中信集团已达成投资意向,计划建设“中信未来城”,打造海西文化创意产业新高地。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涵江,传统服务业已注入信息“元素”,焕发新的生机,全区现有限上商贸企业81家,2013年实现销售额66.9亿元。据统计,三年多来,涵江全区共实施各类重点项目658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保持在30%以上,累计完成投资637亿元,位居全市前列。
交通格局不断形成
社会事业稳步推进
人文积淀加快挖掘
一座以港兴区的滨海新城
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港口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纵观国内外港口城市的发展,临港产业的发展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它也是港口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涵江的崛起也离不开港口工业,正是因为具有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涵江才能成为一座以港兴区的滨海新城。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涵江港航道全长51公里,适当疏浚可满足5万吨级集装船舶全天候通航,乘潮可通航10万吨级的集装船舶,可开发深水泊位28个,年吞吐能力达1亿吨。201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复,涵江港开发涉及34平方公里的海域海洋功能调整为“工业与城镇建设区”和“港口航运区”。同年11月,海域使用论证及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海洋环境影响专章也通过了国家海洋局评审,2013年2月,莆田市涵江临港产业园区域建设用海规划获得国家海洋局批复。2013年5月,总投资150亿元的港区后方陆域形成项目正式启动。截止目前,13.6公里的联十一线及其连接线、3个3-7万吨泊位工程等重大项目已经启动,对接江阴港的跨海大桥项目正在筹划前期工作,港区设施建设全面启动。
涵江区委书记沈伯麟认为,从涵江产业现状来看,初具集群规模的只有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其他的只能称得上是产业或行业;在地域空间上也较为分散,没有形成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整合体。若不能依托港口在重型化和新型化,在高科技、新兴产业上实现大的突破,靠传统产业的增长来维系经济增长,则增长的潜力是有限的,是不可持续的。
笔者了解到,涵江现有工业项目规模偏小,能带动全局发展的龙头骨干项目少,尤其缺乏具有较大生产要素整合和产业带动能力的重型化项目,还没有形成对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龙头企业。所以,涵江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一边抓基础设施建设,一边抓临港产业布局,将涵江港堤内1.8万亩土地作为高新区拓展区,突出临港产业,重点布局精密制造、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等新兴战略产业;加快实施兴化湾南岸港口规划为涵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涵江将乘势而上,在更高起点上着力推进港口群、城市群、产业群三群联动发展,奋力实现港城崛起新跨越。截至目前,总投资10亿元的普洛斯物流园区建设项目正积极推进中;总占地1200亩的百威英博雪津落户涵江,年内即可开工,可打造成亚洲最先进啤酒生产基地。
谈到今后的发展重点时,沈伯麟书记说,“今后几年,我们将按照‘一核四翼’发展新格局,全力加快城市建设,重振‘小上海’雄风”。笔者了解到,所谓的“一核”,即以福厦路为主轴完成沿线11个旧城片区改造,促进主城核心集聚;“四翼”, 即环绕主城区的东西南北“四翼”,建设“一城三体”的城市新地标。他们将超前谋划港口开发,全力打造湄洲湾东北翼新经济增长点,重点构建海西大港口,举全力推进港口设施工程、围海造地工程,着力打造东通台湾台中港、南连珠三角、北接长三角、西通内陆的陆港集疏运枢纽,建设海西对台交往的重要口岸;打造临港大产业,突出发展汽车整车、港口机械、港口物流等产业,大力发展重型化和新型化临港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此外,在城市建设中,他们还将着力建设大物流、大市场,切实提升商贸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使城市建设与商贸发展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切实激发城市活力。
采访临近结束时,沈伯麟书记和陈万东区长都谈到了如何切实提升人民幸福生活指数的问题。其实,他们已付出了很多,在这座名为“涵江”的滨海新城,与其说,他们是两朵互融的浪花,不如说他们是俩光束,正引领着这座城市迈向更为灿烂、耀眼的未来!
(曾章团,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文学》杂志社社长。)
“第三只眼看涵江”之一:福建周庄·商贸重镇
再振商贸重镇雄风
□何少川
涵江商贸批发中心副食品批发城
一
一列独具特色、规模庞大的老楼房,引起我对莆田市涵江区曾是“小上海”称谓的追寻。
南方“立秋”过后依然酷热,下午日近西斜时光,我们采风团的作家浏览涵江老城区,体验水乡风韵,在纵横交错的河沟旁和丛丛绿荫的荔林中穿行,有了些许的清凉。涵江老城区水系河网发达,尽管眼前河道受到一些乱建房屋的阻碍,以及多处被填埋侵占的破坏,但是还能感受到旧时绿水畅流、爽朗舒适的宜人风貌。
当我走进涵西街道楼下社区,举目望去不由地眼睛一亮,只见在小桥流水岸边,突兀着一座年代久远的中西结合格式的红色超长排楼。它在周边新建的杂乱新屋中,依然显现出不同凡响的熠熠生辉容颜。当地陪同人员向我介绍,这列排楼建成于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距今已有80年,当时作为商用栈房。整座大楼两层砖木结构,拥有25间店面,规规整整地从西向东延伸约200米,并加盖连续拱孔骑楼,被人们称为“东方廿五坎”。它与一般商用房不一样在于,每坎设一店铺式门,并对应一大一小两个拱门,店内均有木楼梯通二楼,楼上设窗并加予装饰,有着奇妙的亮丽外观和家居化的生活气息。“东方廿五坎”,2008年被莆田市列入首批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
据有关资料记载,这“东方廿五坎”的主人陈济泉三兄弟,于1933年从黄石迁居涵江创业,以经营豆饼、“火油”(煤油俗称)等生意发家致富。后大兴土木,在涵江港头前林沟西岸,动建豪宅,同时在前林沟东岸购地6亩,利用进口水泥和红砖建成这座耀眼的商栈大排楼。老人们回忆说,过去水道可以通航,楼前岸边筑有简便的小码头,小货船直接停靠装卸货物,昼夜忙碌不已。它的存在,见证了20世纪30年代涵江被称为“小上海”的历史。
上海是繁华之地,在中国稍有名气的商贸集镇,人们都喜欢赞其为“小上海”。上个世纪初,位于涵江出海口的三江口港,是闽南一带货物吞吐的重要海港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占领或封锁福建沿海的港口,三江口港至上海的航线,也曾是一度中断。但是,船务行为了谋求生计,开始试探性地租用英、美的轮船行驶,意想不到没有遭到任何阻挡,于是逐渐增加往来的轮船。此时,不仅是福建全省,甚至我国东南大部地区,与上海继续通航的港口只有三江口港,货物成倍翻番,涵江一时成为福建沿海与外埠交通的中转枢纽站。涵江贸易大盛,并带动商业、服务业、加工业等迅速兴起,市场空前繁荣。涵江的前街、后街、衙前街、顶铺街,宫口河一带,店铺林立。上岁数人的记忆中,衙前街、咸草顶等地灯火彻夜辉煌,因而当时就有“江南七八省,不如涵江咸草顶”的说法。文史资料表明,其时涵江较大行业中,“百货店有40多家,豆饼行10多家,纱布店40多家,桂元行8家,京果店33家。各行各业还出现了一批经营精、信誉好的‘老字号’。”小商小贩更是不计其数,配套中还有旅馆、酒家、银行、民信局、戏院等等。涵江“小上海”之誉由此得名。
此情景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轮船亦不能航行,改租用德国的轮船同样遭到日军的劫持,三江口港至上海的航运,乃告全面中断。
二
其实,涵江作为闽中的商贸重镇,历史堪称悠久。
外有天然良港三江口,内有河沟四通八达,唐代古驿道即穿行而过,又是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涵江在渊源流远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商贸集镇实属必然。
唐朝现属涵江区的江口镇称迎仙市,福州与闽中相通有石砌的驿道,这条驿道在这里南北承接并设有驿馆。古时有驿馆的地方,一般都是交通要道,人口比较稠密,商贸相对发达。果然,新编《莆田市志》有这样的记述:“唐代,莆田南北洋平原开发,促进商贸发展,……据宋代书载,在今萩芦镇有唐开元年间(713——741)开设九坎店,宋人称唐店,后逐步形成商贸集镇。唐代古驿道自福州南下,经福清岭山边折莆田邑境迎仙市(江口)后,翻过烧灰山,下趋东田,过囊山、九峰,横贯梧塘,而通至莆田县城关。当时江口称迎仙市,唐代已形成商业集市。”
宋元时期,涵江持续着商贸兴盛的欣欣向荣景象。有学者分析,涵江真正成为福建省的一个商贸重镇,应该是在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元代,黄石靠宁海港,成为莆田、仙游和惠安三县的商贸中心,明嘉靖时倭寇屡犯莆田县城一带,宁海港遭遇毁灭性摧残,市场交易一蹶不振。从此,海运的兴起给了三江口港一个好机会,莆田商贸中心从宁海镇转移至涵江,造就其商贸重镇的地位。明中叶后,原停泊宁海港的船只改泊三江口港,一艘艘满载货物南来北往的船只,在三江口港停靠或启航。缘因船只进出海港频繁密集,为加强管理,朝廷专于此设河泊所。涵江因大量货物中转,以及商旅人员汇聚,营造出一片热闹繁华之地。涵江曾筑涵排涝,古地名也叫“涵头”,明弘治《兴化府志》称:“涵头市,长三里许,人家稠密,商贾鱼盐辐辏,为莆闹市。”
时至清代,涵江集市趋旺势头不减,康熙六年(1667)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和福州、厦门、泉州、三都澳列为福建五大港口,雍正七年(1729)新设海关。涵江海关的设立,延续近200年,由此可见三江口港在清代对外贸易的兴旺和重要。清中后期,涵江市面已形成二三百家商店规模,钱庄、当铺、金银店纷纷开设,涌现了多家“富甲一方”的巨贾。清郭龙光在《咏涵江》一诗中赞叹道:“风光小吴越,财货甲漳泉”。涵江与福州的金峰、漳州的石码、泉州的石狮,并称福建“四大名镇”。
三
上个世纪60年代,我任职《福建日报》社经常出差闽南一带,当时公路等级差,大多乘坐的是被称为“乌龟壳”的汽车,行驶速度慢,来往途中一般要逗留涵江吃饭。那是一个市场不景气、物资贫乏的年代,相对来说涵江还有些小量的农副产品可以自主地买卖。旅客能在这里高兴地吃上一碗带有海鲜的汤面或兴化粉,讨价还价地买上一条马鲛鱼、几只活螃蟹或几斤荔枝龙眼等,对此我如今依然印象深刻。
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唤醒了市场,唤醒了人们的商品交易意识。曾经是福建商贸重镇的涵江沐浴着东风,集市贸易似报春花应时开放,呈现了购销两旺的态势。1983年,涵江镇辖区内国营、集体、私营、个体企业商店达2000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一发不可收拾,涵江商户在福厦路自发形成小商品批发一条街,商品渠道辐射东南亚、福建全省及周边省份。活力四射,变化喜人!
此次采风,我们参观了位于保尾福厦公路黄金地段的“涵江商业城”。比起一爿爿小店铺,由一幢幢大厦组成的商业城气派得多,可见车辆人流都在忙碌着。这座占地300多亩的商业城,是20世纪90年代初涵江区委、区政府规划集资兴建的,第一期工程主要是建设日杂用品批发市场,1996年竣工投入使用;1998兴建第二期工程,即副食品批发城;2000年兴建第三期工程,即建筑、装潢材料批发城。从第一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后,开始发挥其明显的作用,经营潜力得到了进一步释放,极大地拉动了涵江商贸的扩张。1999年6月,涵江商贸城被国家经贸委评定为全国首批35家重点联系批发市场之一,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柯桥中国轻纺城齐名。2005—2007年度,福建省经贸委评其为福建省流通龙头批发市场。
经过20年的发展,涵江商业城形成小商品、副食品、服装、建材和茶叶批发为主的五大专业市场,荟萃了几十万种商品品类,还配套有金融、邮政、物流、仓储、住宿、餐饮、物业等相关完整的产业集群,从业人员2万多人,年交易额达100多亿元,成为涵江商贸业七彩闪烁的一个透视窗口。
战国末期哲学家韩非子说过:“世异则事异”,又说“事异则备变”。世界在变化中,政事也应有所异动,并采取合适的措施予以应对。在采访中,我与涵江区经贸局的同志交谈,以为涵江区领导对商贸现状的看法是清醒的。涵江商贸在新时期有新发展,但与建设现代商贸物流业有较大的差距。存在整体规模不大,销售总量偏少,缺乏新型综合体设施等问题,必须迎头追赶。因此,2008年涵江区委、区政府提出“以港兴区、工业强区、商贸活区”的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要优先改造提升中心城区核心商圈,重点建设国际商贸城、文化创意产业城商贸中心、兴化湾临湾产业带商业片区,及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商贸中心,及新涵食品加工区商贸中心,初步构建“一核两城一带两区”的商贸中心等级体系。这些规划项目,有的已经动工兴建,有的正一件件地落实中。通过商贸流通业结构优化升级,力争把涵江区建设成为闽中地区重要的现代商贸流通中心,再振商贸重镇雄风!
(何少川,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共福建省委原副书记。)
水韵涵江
□章 武
一
水,是城市的摇篮。
以水命名的涵江——我的故乡涵江,当然不能例外。
涵江之“涵”,内涵十分丰富,它在各类辞书中至少有三种解释。其一为形声字,从水,本意为水泽众多、水波荡漾。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其名篇《石钟山记》中,曾用“涵淡澎湃”四字来形容长江之水。我涵江虽不能与长江相比,但莆田三大溪流——木兰溪、延寿溪与萩芦溪皆在此汇聚入海,三溪六岸更有无数沟渠湖塘在平原上编织成千丝万缕、千孔万眼的银色水网,堪称福建沿海难得一见之水乡泽国,涵涵焉,淡淡焉,澎澎湃湃焉,壮哉涵江!
其二,“涵”字亦可作名词解:涵洞、涵管、涵闸,分别指横向的水道、排水管及调控水量的闸门。史料记载,早在唐贞观元年(667年),先民们就在此围海造田,筑涵(即水闸)排涝,故称“涵头”,这是涵江有史以来最早的地名了。至今,我90岁的老母亲,一提起涵江舅舅,还总说成是“涵头阿舅”。到了南宋,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刘政“初开水心河”,这才把口头语的“涵头”改称为书面语的“涵江”,显得更优雅也更大气了。其实,“涵头”“涵江”都离不开一个“涵”字,说明我们的老祖宗智商很高,他们不但懂得择水而居,而且懂得围海造田,懂得筑涵排涝,变水害为水利。妙哉涵江!
其三,“涵”字,还可作动词解:包涵、涵盖、涵濡、涵浸、涵润、涵畅、涵养……全都是好词、褒意词,蕴含“上善若水”之寓意。其中,我最引为自豪的就是“包涵”一词,包涵者,包容也,我涵江自古以来,胸襟坦荡,有容乃大,能包容多元文化,兼收并蓄,并使之在碰撞交流中融合壮大,因此,它既有江的奔放,又有海的壮阔,能在福建沿海的诸多古镇中脱颖而出,赢得“小上海”“闽中威尼斯”“侨乡名镇”等众多美誉而引人注目。贤哉涵江!
二
水,是财富的象征。
涵江之水,以溪江湖海的各种自然形态,以内埠外港的各种水运系统,以端明陡门及太平陂、南安陂等各种在古代堪称最先进的水利设施,涵盖着、涵濡着、涵润着这一方海滨沃土,使其成为兴化平原最富庶的米粮仓、花果乡。
其中,光是水果,就有“三大名果”:枇杷、龙眼、荔枝;光是海鲜,就有“五品海珍”:牡蛎、海蛏、鲟蟹、章鱼、跳跳鱼。在莆田古今四十八景中,涵江共居八景,其中,与水有关的美景就多达五处:白塘秋月、锦江春色、宁海初日、望江竹浪、雁阵归舟。
当然,涵江之水,绝不仅仅只为人们提供美食与美景,提供传统农业、林业与渔业的丰饶与富足,它更以通江达海的交通优势,让涵江人很早就能开眼看世界,走向世界,并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兴办实业,使这一千年古镇蔚成闽中的商贸重镇和工业重镇。据文史专家程德鲁先生介绍,涵江商贸的繁华至少已有上百年历史,早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日本“纪摄丸”便从三江口入港,从此,对外门户开启,涵江成为海商聚居之地。到了抗日战争期间,作为福建沿海侵华日军未能封锁的唯一海港,涵江上交国民政府的税收曾一度居全省之冠,名噪一时的“小上海”之称便由此传开。
本次采风首日,主人就邀请我们走访老城区中心诸水环抱中的一大片现存红砖大厝。其中,既有中规中矩、古色古香的传统民居,也有中西合壁、华洋杂糅的华美别墅。厅堂、天井、雕窗、美人靠以及众多的牌匾与楹联,传承着唐诗宋词的悠悠古韵;罗马柱、大拱门、绿斗栏杆与历经百年仍鲜艳如新的进口花瓷砖,则散发着浓浓的欧陆风情。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取名为“东方二十五坎”的25坎连体大商栈,一式的拱孔骑楼与拱形卷廊,沿河成L形排开,不能不令人遥想当年商家长流水、坎坎小码头,商船穿梭来往、货物堆积如山的不尽繁华。据说,这些华楼美厦的主人,都是富商巨贾、侨界精英,于是,每当我望见一些红砖大厝屋顶的燕尾脊时,总会想起那句著名的古诗“似曾相识燕归来”……毫无疑义,现存的这些红砖建筑,是涵江港对外开放的历史见证,是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联姻的艺术结晶,也是无数海外侨胞、台胞、港胞思念故园、寄托乡愁最原本的载体。它是有形的物质财富,也是无形、无价的精神瑰宝,是涵江这一水乡名镇最具城市个性、城市魅力的精华之所在。如今,人们就像拭擦蒙尘多年的出土明珠一样,重新发现它的奇光异彩,于是,在着力保护的同时,正与南安的蔡氏古民居等著名建筑捆绑一起,以“闽南红砖厝”的名义,积极申报世界级的文化遗产。
三
水,是智慧的源泉。
涵江有江有海,水源充沛,气候温润,且拥有广袤的良田沃野,自然能吸引大批智者来此择水而居。因此,早在古代,涵江就是一座开放性的移民城镇。
此次采风,听区委书记沈伯麟一席谈,真是如坐春风。他说,古代从中原来涵江定居的,多为名门士族。一为孔氏,即孔子第41代孙、唐宝历年间的莆田县令孔仲良,其子孙于涵江阙里聚族而居,现尚存孔庙遗址。二为黄氏,即唐中期入莆,并在涵江黄巷定居的黄岸及其后裔黄滔、黄璞、黄公度、妙应禅师与本寂禅师等,历代英才辈出。三为李氏,即唐朝李渊的后裔,于宋咸平年间迁居白塘湖洋尾村,其子孙考中的进士就多达数十人。四为方氏,即明代大儒方孝孺,传说他在南京被朱棣诛杀十族之后,有一位漏网的侄儿逃难至此,隐姓埋名,传宗接代,最终又蔚成涵江一大望族。当然,历朝历代来涵定居者还有许多,但就他所列举的这“四大家族”,就不能不令人为之惊羡。最后,沈书记还开了个玩笑:“他们带来了中原的文化,也带来了食不厌精的烹调技艺,与当地极具江海鲜味的食材一结合,自然就非常OK了。”
也许,正因为涵江人具有如此高贵的文化基因,所以,它能成为莆田“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文风鼎盛,文脉绵长,群英荟萃,俊彩星驰,先后出现一大批鸿儒硕士、贤臣良吏、文武状元、高僧大德、书画名家与民族英雄,因篇幅所限,本文恕不赘言。到了近现代,宫口河一带繁华的商业街,也成为有名的文化街,经常来此访古寻旧、吟诗作画的文化界名人,就有于右任、程淯、萨镇冰、陈子奋、沈觐寿、李霞、李耕等。1930年冬,涵江发生一场特大火灾,烧及200多家商铺。为重建家园、救济灾民,当地士绅致函全国,征集书画作品赈灾义卖。不久,就收到一千多位作者的两千多件作品,其中不乏全国一流名家的墨宝,如徐悲鸿、何香凝、黄宾虹、潘天寿、杨杏佛、章太炎、柳亚子、沈尹墨等等,即此一端,足见涵江在全国文化界具有非同小可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悠悠千年的文脉在涵江得以延伸,在莆田,它既是工业重镇、商贸重镇,也是科技重镇、文教重镇,涌现出一大批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内的专家、学者、名师及体坛明星、奥运旗手,与此同时,它还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桂冠……
涵江是晚唐“闽中文章始祖”黄滔的家乡,其裔孙、南宋状元黄公度的诗作《悲秋》,现已斐然入选全国中学语文课本。如今,在涵江籍的作家中,有六人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有三人当选福建省作家协会正、副主席。在涵江区文联两届负责人中,黄福安是全国首位能弹奏古代文枕琴的音乐家;黎晗的小说《金刚沙》,成为《福建文学》创刊60周年中篇小说卷的书名;而本次采风途中,为大家鞍前马后辛劳服务的黄义福,其散文作品,也曾在“云里风文学奖”中夺魁。就像三溪之水源源不绝、三江口海港即将再造辉煌一样,自古文风鼎盛的涵江,必将有更多的后起之秀在文坛艺苑脱颖而出。
四
水,是生命的血脉。
世界上有无数城市因水而兴,却也有不少城市,因水源枯竭而灭绝,因水源污染而衰亡,因水源争夺而在战火中毁于一旦。水之于城市,犹如血脉之于人体,须臾不可或缺,不可亵渎。
幼时,我常随母亲从乡下进城,到“涵头”找“阿舅”。他是镇上的中学教员,喜欢到校外的小河沟里游泳。清清亮亮的流水如同明镜,鱼儿们就在镜中的天光云影里翔游。有时,他会带我到市场,选购咸淡水交汇处生长的大灶鲟,说是唐代的江采萍吃了它,才倾国倾城,贵为梅妃。有时,他会带我到宫口河去,看满载货物的木船在水街上穿梭来往,而我们,就在岸边红砖楼的骑楼下、廊道上,品尝小摊上物美价廉的“蛎猴烫米粉”。元宵节到了,家家挂起红灯笼,水街成为一条流动的灯河。中秋节到了,镇郊的白塘湖上,更是千船云集,万众昂首,共赏天上一轮明月。有一次,他还带我坐上小汽船,钻过一座座石拱桥,穿过一片片荔枝林,一路波光闪闪、水声潺潺到城厢。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涵江,就是中国的天堂苏州、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
然而,长大以后,这美丽的画图却渐渐黯然失色。“文革”动乱期间,我从闽南返乡,退休在家的舅舅告诉我:水乡闹起了水荒。河道淤塞,水源污染,加上市政瘫痪,居民吃不上自来水,只能到郊外挑水救急。他家的年轻人全都远走高飞,留守的五位老人全凭他一根扁担。他朝我眨了眨眼:“生命在于运动,这也算是我老年的一种运动吧!” 他一向幽默,但这是一种令人心酸的“黑色幽默”!
后来,我到镇上一看,水街老了,象一个全身黄疸的病人。飘浮着秽物的浊水,缓缓地、有气无力地流淌着。一些大嫂在临水的石阶上浣衣,我怀疑那衣衫是否越洗越脏?一群光屁股的小孩在摸尖螺、蚬子和小河蟹,我又怀疑那些收获是否都带有“甲肝”病毒?
好在这一页页不堪回首的历史终于翻了过去。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涵江设区以来,历届区委、区政府都致力于治水清水。然而,随着人口飚升、市区扩容、工业飞速发展,尽管市民的饮用水早都用上了洁净的自来水,但各种污水、废水的排放量与日俱增,河道整治的规模、速度和成効,老赶不上时代的发展与群众的需求。为根本解决这一民生与城市发展的重大课题,2011年,区里委托上海勘测设计院完成了涵江水系规划,其主要内容分为河道蓝线、河道整治、河道水环境和生态修复三大方面。其指导思想为:在满足城市防洪治涝的基础上,突出控制保护、铺管截污、引水配套、恢复生态等特点,通过拓浚河道,建设生态型、景观型、休闲型护坡,重塑涵江水乡古城的独特风貎。其奋斗目标是:力争在五至十年内,分期分批对北洋片区200公里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有了科学的总体规划,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三年多来,大规模的“清水行动”,便在涵江全区城乡的大小河道,从上游到下游,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广泛、深入而又有条不紊地展开了。本次采风,面对区水务局厚如《辞海》般的规划文本,状如天罗地网般的城区河道地图,毫无专业知识的我,只能望“洋”而兴叹,只能提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何谓生态型、景观型、休闲型护坡?一位年轻的工程师用最通俗的语言解答,即不把护坡用水泥和石头封死,而是用一种特制的生态挡墙预制块进行铺砌,让水生植物能从中承接阳光雨露自由生长……我一听,恍然大悟,这就是让水边河岸的草儿啊,花儿啊,全都抽枝拔叶,全都盛开怒放,于是,蜜蜂来了,蜻蜓来了,蝴蝶和鸟儿也全都飞来了,清清的流水,原生态的护坡,坚固而又生机勃发的河岸,就像我舅舅年轻游泳时的那种模样。我想,已故的他若能驾鹤归来,肯定会噗通一声,再跳下去畅游一番……
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清。我的故乡涵江,千古以来以水为名、以水为荣的涵江,前程似锦,请多珍重!
(章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文联原副主席、福建省作协原主席。)
“第三只眼看涵江”之二:福建侨乡·工业重地
下南洋
□王晓岳
自汉以降的2000多年间,闽中莆田经历了沧海变桑田和桑田化沧海的山乡巨变。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曾经创造了人间乐园,然而,在历史狂涛的冲击下,他们不得不加入中国东南沿海的移民大军,一批又一批、一代继一代地去往今天的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等地,国人称之为“下南洋”,福建广东一带也称作“过番”。它和中国历史上曾经口口相传的闯关东、走西口一样,是中华民族长久传袭的历史记忆。
莆田市背山面海,山是戴云山脉,海曰兴化湾、湄洲湾、平海湾。木兰溪、延寿溪、萩芦溪三条大江自莆田西北方向群山中奔流而下。莆田市涵江区就坐落于三江出海口处,人口44万,而散居于南洋各国及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竟多达80余万,乃名副其实的“福建侨乡”。
一
莆田之名原为蒲田。蒲乃芦苇别称,蒲田实为苇草漫生之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这种苍凉幽缈的时空中,只有少数土著与苍青的芦苇、浸人的寒气为伍。西晋末年,北方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挥戈南下,入主中原,当地衣冠世族为避祸乱,举族南迁,有的选择蒲田作为安身立命之地。逃命中的“筚路蓝缕”把锦衣玉食的豪门贵族改造成了“以启山林”的劳动者。他们先是围海造田,后又修筑了“延寿陂”,涵水浇灌盐碱地,把蒲荡改造为田畴,开辟了兴化莆阳的“北洋”阡陌;继而又修建了“木兰陂”,使壶公山东北麓的“南洋”化为膏腴之地。“围海作田三季熟,堵溪成库四时宜”,正是这沧海桑田的写照。蛮荒之地变成了鱼米之乡,蒲田的“蒲”字自然去掉了“三点水”。三江入海处的古镇也因“筑陂涵水”而得名涵江。
唐末黄巢之乱,再次逼得士大夫们随着难民大军仓皇南逃,莆田及涵江再次成为世外桃源。至唐宋,涵江陆上已有石砌驿道与省城相连,海上则北联福州,南通泉厦,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商港,商肆的繁华非同一般,故此,涵江的江口古港雅称“迎仙市”。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当年路过迎仙市的迎仙桥时,被涵江青峰如屏、岚气带香的山川形胜所打动,遂沿溪溯流而上,登临涵江的夹漈山,拜访了结庐著书的宋史大家郑樵。这段故事成为点缀唐宋时期邹鲁之邦——莆田、涵江风清人和、诗礼传家的一段佳话。
终于有一天,倭冠带来的灾难打破了涵江诗意画意般的安宁。倭祸自明朝肇始,历时200多年。福建、浙江、山东沿海诸郡屡受其害。涵江地处频海,古港富庶,自是倭寇常袭之地,受害尤烈。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决涵江海堤,万亩良田毁于一旦。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陷兴化府城(今莆田市),屠城数日。据《莆田县志》记载,此次倭患,莆田898户惨遭灭顶之灾, 22961人罹难。为避倭祸,莆田埭头镇的鹅头村和涵江古港的所有乡村“户户男丁皆下南洋”,从此,便开启了莆田及涵江大规模迁徙南洋的序幕。
二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是地道的华侨后裔,他在接受中国央视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和泰国人、菲律宾人或斯里兰卡人有何不同?差别在于我们如何来到此地,以及发展方式,这需要有历史感。惟有知道自己的根源,唯有了解祖先的遭遇,你才知道进退的依据。”
李光耀的话颇有些道理,欲了解涵江人为何下南洋,就必须从历史和祖先的故事中寻找答案。
涵江鳌山村,有间毫不起眼的小卖部,开在毫不起眼的小街上。然而,当地有些老人却能分辨出来,小卖部的房舍用到了一些特别的石头,它们来自400年前隔绝生活与死亡的那一道墙,那是明清两代在东南沿海数次设置的王朝边界,是那段禁海历史的明证。这些墙在当时坚不可摧不可逾越,它对于王朝的意义,犹如北方的长城。
禁海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发明,洪武四年12月,这位皇帝颁布诏书:“海民不得出海”,“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洪武19年,闽浙巡抚朱纨为剿灭海盗,在东南沿海修起隔离墙,并将34000余人迁往内地。之后,禁海便成为明清两代王朝闭关锁国的基本国策。到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为防范郑成功军队,对福建、广东等地施行惨无人道的“迁界禁海”政策。据《莆田县志》记载,笏石、灵川、忠门、平海、莆禧、小屿一线均被划为“界外”之地。涵江位于山海通道的要冲,也难以幸免, 4700多亩良田上的庄稼被拔除,房屋寺庙一概焚毁。百姓绝了生路,只得去往南洋。在明清近400年历史上,从中原迁徙到东南沿海的人们,不得不又开启了一段飘洋过海的旅程。他们从福建的福州、涵江、晋江、金门,广东的潮汕、清远,海南的琼海、文昌等不同的地方走向南洋。仅涵江一镇,赴南洋者就不计其数。
涵江人下南洋的原由还有多种多样,如万历十六年(1588年),涵江下溪村柯守岳领导的农民起义被官兵所镇压,涵江、永泰、莆田等地幸存起义者只得亡命南洋;如明末清初,郑成功部下杨耿数度率军攻占莆田,兴化府、常太里、仙游县、涵江镇、平海卫等地起兵响应者众。抗清斗争失败后,数以万计的起义者不得不再次绝地选择逃亡,南洋又一次成为他们的落脚地。
三
西班牙殖民者以及后来的荷兰、葡萄牙、英国殖民者亟待开发南洋,他们对于廉价劳动力有着迫切的渴求,苦力就成为介于自由劳动者和奴隶之间的产物,他们就是所谓的契约劳工。
无论是苦力还是契约劳工,他们其实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猪仔”。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澳门纪略》中,讲述的是这些劳工在被运出国之前,常被成群地关在一起,吃饭的时候,食物装在一个大盆里,劳工们只能像猪仔一样围盆抢食。
《汉书·地理志》最早记载了中国人下南洋的路线。王朝更迭,但这条下南洋的航线始终没变。风暴无常,海路凶险。汉唐以来,在这条航道上的沉船多达2000多艘,沉船和无数的尸骸勾勒出一条千年的航线。
涵江移居南洋的数十万华人,他们的命运各有不同,每人都是一个故事,但这诸多故事的最初背景只有一个,那就是血泪南洋和谋生活命。
在南洋那片一千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和一座座码头上,涵江华侨、华人与众多的中国人一度成为主角,或垦荒种植甘蔗,或开采矿山,或从事贸易,他们用勤奋与努力,改变了所在国经济落后的状态。英国殖民总督瑞天咸曾承认,“马来半岛的繁荣昌盛,皆华侨所赐”,“他们提供了世界用锡之半额,成了当地经济开发的主力军”。可以无愧地说,是华人开启了南洋的文明进程。
四
在开发建设东南亚的过程中,华人群体中出现了数以百计的富翁、富豪。以涵江华人、华侨为例,其中不乏位佼佼者。在这些佼佼者中,印尼侨胞的代表人物当数金融奇才李文正博士。李博士是力宝集团的创始人及董事长,前亚洲银行协会会长,并兼任国立印尼大学董事长、美国加州大学董事、福建国际经济顾问。
新加坡侨胞的代表人物当数在房地产业屡屡独辟蹊径,在巨大风险中创办新加坡远东机构、香港信和集团的“新加坡首富”、“地产大王”黄廷方先生。
出生在江口镇后墩村的郑天祥先生在马来西亚经营房地产业、运输业和酒店业,他在商业领域的成就远不如李文正、黄廷方先生,但他任砂拉越州唯一民办慈善机构主席一职30多年,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98年被马来西亚国家元首封赐为“KMN勋爵”。郑天祥先生现为马来西亚兴安会馆名誉会长并兼任砂拉越古晋二十多家华人社团的名誉主席或顾问。他为马来西亚华人的团结呕心沥血,被誉为砂拉越华人的精神领袖。
这些佼佼者中,他们的赤子情怀感人至深。他们就像李光耀所说的那样,因为知道自己的根源,所以懂得如何进退。
电是工业化的基础。然而闽中长期缺电,莆田亟待在湄洲湾建设一座大型火电厂。李文正博士急故乡之所急,毅然在亚洲金融危机档口投资7.55亿美元,兴建总装机容量为2×36万千瓦的湄洲湾火电厂。这是中国首家全外资电力项目,它为莆田以港兴市的战略提供了电力保障。
2002年6月11日,莆田学院举行隆重的成立庆典,此举结束了莆田没有本科制大学的历史,这是古老“文献名邦”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莆田学院的成立,李文正博士是第一大功臣。为使莆田学院一开始就站在“培养全球化人才”的高起点上,李博士承诺承担前五年的全部经费,从海外聘请16位资深教授在莆田学院任教。他同时捐资兴建教学设施,资助计算机、会计学、英语三个学科。
旅居印尼的黄文兰先生,在莆田市,特别是在其故乡涵江区江口镇一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有口皆碑。黄先生并非亿万富翁,他在印尼创办的实业,只是一个合资的音响电器厂;在新加坡创立的得利顺有限公司也是与人合作经营的企业。但他五十多年如一日,把爱国爱乡的满腔热情倾注在江口石庭这方古老的土地上,不仅自己,而且动员和组织有关华人为家乡公益事业贡献力量。从1954年至今,黄先生自己带头捐献了数百万元港币,通过募资先后为家乡建成了石庭小学、华侨医院、华侨职业中专学校、影院、幼儿园、黄滔祖祠、黄滔公园等几十个公益工程。
五
囿于篇幅,涵江80多万华侨、华人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情,对于故乡发展的鼎力相助,这里无法一一例举。但可以肯定的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日益强大,涵江华人的腰杆硬了,对祖国的认同感越发强烈,他们已成为涵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强大力量,尤其是在涵江建区之初,他们的作用功不可没。
历史进入21世纪,涵江人下南洋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但原因和动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调查,改革开放初期,涵江约有千余人到国外谋生。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和2000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涵江出现了两次移民高峰。新侨民出国渠道大致是:通过与国外亲友团聚出国,主要移民国仍是南洋诸国;通过公费或自费留学出国,主要移民国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欧洲和北美等国;通过投资移民,主要在南美及东欧地区;通过劳务出国,主要在韩国、新加坡、以色列等国。涵江的新侨民已超过10万人,分布于30多个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涵江的新侨民队伍将继续扩大,分布地区也将不断拓宽。据阿根廷兴化同乡会创始人王庆苍说,改革开放之初,只有他一人在阿根廷定居,至2004年,其家族已有70多人移民阿根廷;2004年,定居阿根廷的涵江人只有7位,现在有7000多人在阿根廷经商。
莆田有句谚语:“莆田无天下,天下有莆田”。这谚语的前半句是说,莆田穷得让家乡人无立锥之地;后半句是说,天下所有地方均有莆田人谋生的足迹。如今,涵江新移民的脚步走得更远了,他们再也不是以前的“猪仔”和“过番”了,他们带着中国人的自豪和财富,带着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寻找新的商机、新的梦想,寻找更加宽广的生存空间。
(王晓岳,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半月刊》杂志社原社长。)
产业之城
□林春荣
国家级高新区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一
涵江是兴化湾畔一座闻名而又美丽的古镇,自古以来就是商业集市盛行、贸易兴盛的繁华之地,历史上曾与福州的金峰、漳州的石码、泉州的石狮并称为四大名镇。同时,涵江又处于莆田三大溪木兰溪、延寿溪、萩芦溪的入海口,航运十分发达,自明朝中后期起,就是闽中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特别是民国时期,涵江三江口港是福建重要的出海通道,其繁荣盛况无以复加。
千年古镇,百年名港,涵江拥有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这一地理优势已转化为涵江工业发展的环境优势,使之成为莆田的工业重镇,现有鞋革服装、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四大支柱产业,工艺美术、印刷包装、化工医药、物流配送等四大新兴产业,拥有国家级高新区——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球最大的电子计算器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平板液晶显示器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电子计算器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出口摩托车制动器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易拉罐盖生产基地。
二
在莆田地图上,可以寻找出一条叫工业路的长街,这条长达3公里的街道,曾经密布着十几家莆田国有重点工业企业,这些重点企业不仅是当时莆田唯一生产某种产品的工厂,也是莆田历史最为悠久的工厂。莆田玻璃厂、莆田合成氨厂、莆田内燃机厂、莆田乳品厂、莆田商业冷冻厂、莆田纺织厂……直到1985年创办的莆田雪津啤酒厂也在工业路上。作为涵江四大产业之一的食品加工,其前身的食品作坊可追溯到民国,其一是民国17年涵江李可信、何文润合资创办的罐头厂,此为莆田县第一家罐头厂,生产水果罐头,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莆田罐头厂。其二是民国37年创办的涵东私营源盛昌酒铺,用手工作业酝制米酒,1953年更名为地方国营莆田酒厂。这些历史悠久的工业企业,不仅为当时群众提供了生活生产所需,同时也积累了生产技术,为经济转型后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生产经验。
涵江不仅集中着莆田最多的工业企业,而且也是全省最早引进外资的地区。1984年6月,莆田县橡胶厂与马来西亚祥控有限公司合作创办莆田福祥塑胶有限公司,生产各种出口鞋类,为莆田市第一家中外合作企业。1987年,聚祥、华昌、荔辉、大福、大恩等带有外资性质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涵江大地上出现。全省第一家引进的台资企业涵江鞋业,是国际著名品牌“达芙妮”女鞋的生产基地,其市场占有率超过70%,可以说是一家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台资企业。作为世界著名运动鞋品牌“耐克”鞋生产基地的荔丰鞋业,也是一家有影响的外资企业。规模庞大的外资企业为涵江经济注入了巨大的活力,成为涵江经济重要的支柱。
截止2013年底,涵江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08家,总投资额23.972美元,全区有出口实绩的外资外贸企业151家,外贸进出口总额65307万美元。产值超亿元企业55家,涌现出百威英博雪津、荔丰鞋业、新威集团、德信集团、永恩集团、佳通纸品等一大批“三资”企业。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涵江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涵江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引导民营企业发展,为壮大涵江经济总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涵江乃至全省最早的民营企业之一,莆田光学机电总厂三十多年来从小到大,历经了时代的变迁,其主要产品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传感器产品已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如今,涵江区还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扶持的企业华昌珠宝(福建)有限公司,是珠宝行业的“老字号”,拥有福建省珠宝行业唯一一家省级技术中心,是福建文化产业十强企业。涵江民营经济发展的例证还有很多,如福建省红太阳精品有限公司,该公司已是一家跨省份投资经营的集团化、集约化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是全国酱菜行业4个中国驰名商标之一。
三
高新区科技文化广场
作为工业重镇的重点工程,2002年6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高新区规划面积11.05平方公里,一开始就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引进并打造一大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产品销路广的高新企业。
安特微电子有限公司是俄罗斯在福建投资的第一家微电子外资企业,成立于2002年,投资总额5000万美元,占地面积208亩。公司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从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先后引进4英寸、5英寸、6英寸半导体晶片生产线,采用先进的集成电路、晶体管、肖特基、TVS、MEMS传感器等工艺技术,成功开发了100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分立器件等半导体晶片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莆田液晶显示产业基地”、“中俄科技合作(莆田)示范基地”及“莆田国家液晶显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莆田市仲准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易拉盖生产线制造商,为国内少数几家能生产易拉盖高速生产设备的企业之一,其开发的新产品基本盖及成品盖高速冲床整体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在易拉盖高速冲床领域的空白。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莆田高新区经济体量不断壮大。截止2013年,莆田高新区共有各类工业企业33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2家,年产值超亿元68家。2013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56.25亿元,比增25.6%,贡献税收6.2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4.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目前园区内共聚集电子信息液晶显示配套企业97家,规模以上企业49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22家。机械装备制造企业7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2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5家。
科技与创新永远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与源泉,涵江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一主题,积极推进高新区科技孵化器建设,引进在孵企业21家。目前,高新区内已有高新技术企业10家,拥有省级科技型企业3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市级企业技术11家。高新区内半数规模以上企业拥有自有品牌,其中有中国驰名商标9个,省级著名商标53个,中国名牌、省名牌产品共37个。
为加速推进产学研合作,高新区管委会先后与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中科院广州化学所、厦门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成立博士后流动站高新区科研中心,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及共性技术平台,助推企业科技创新。目前部分合作研发产品的关键技术已取得突破,其中七轴龙门式复合加工中心产品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高精密激光打孔装备样机已成功研发并进入中试阶段,产品将填补国内行业空白,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高新区管委会还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环境,以各种优惠条件筑巢引凤。2014年,莆田市、涵江区两级政府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专家公寓使用、孵化器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研发机构设立等多个方面制定了多项优惠扶持政策。积极保护知识产权,成立省级知识产权工作服务城,引进专利代理、企业咨询、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入驻,协助企业申报、获批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396项。同时着力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和信息平台,与海峡股权交易中心联合在高新区内成立全资子公司,为区内企业提供股权交易、债券交易、投融资、登记托管等投融资平台,与跨境电商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区域总部,组建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推动高新区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
四
站在新的起点上,涵江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谋划涵江更大的裂变。
2013年5月28日,由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保利集团投资开发,中建八局工程总承建的兴化湾南岸涵江港开发建设项目,举行围填海工程开工仪式。这个项目总投资达150亿元,围填海造地面积28.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有史以来最大的围填海造地项目,目前已完成1.8平方公里的围填海造地面积。
兴化湾南岸涵江港开发建设项目面积42平方公里,将为莆田高新区提供广阔的拓展区域。目前,主干道路、水利工程等基础配套设施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作为重中之重的招商引资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已成功对接北汽、海尔集团、动车配套制造、北斗卫导等机械制造项目。作为临港高新技术开发区,其潜在的发展优势已逐渐凸显出来,一些重大的项目已成功落地。比如世界500强之一、世界产能最多的啤酒集团——百威英博雪津啤酒将把两个基地整合搬迁到这里,一期投资20亿元,建设三条年产300万吨生产线,投产后,这里将成为亚洲最大啤酒生产基地。再比如安特半导体电子有限公司,已在此正式签约新的工业用地,将建设安特工业园,计划引进8英寸、10英寸半导体晶片生产线,填补国内高端半导体晶片生产上的空白。
为打造一个全方位服务于企业的高新区,高新区也已引进国内物流巨头普洛斯物流。这个全球性物流公司将为高新区三百多家企业提供便捷的服务,助推高新企业走向全国和世界。
两岸猿声啼不尽,千舟已过万重山。涵江这艘工业经济的航空母舰,已鸣笛起锚,沿着港城崛起、再造辉煌的梦想,驶向美好的未来。
(林春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莆田市荔城区文联主席。)据莆田乡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