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ATA[莆田文化网]]> http://www.ptwhw.com/ zh-cn www.emlog.net 湄洲妈祖分灵非洲乌干达 http://www.ptwhw.com/?post=28263   日前,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董事长林金赞在祖庙天后宫内为非洲乌干达福泰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举行割香掬火仪式并颁发分灵证书。

  非洲乌干达福泰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郭东、台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谢铭洋、龙岩市健豪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健等一行17人谨循古制,沐手拈香,敬备鲜花、鲜果及寿面,在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董事长林金赞的陪同下,向妈祖依次行三献礼、割香掬火礼。礼毕,林金赞手持香勺,将祖庙的袅袅香火传递给非洲乌干达福泰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并授予分灵证书。

  郭东说:“2010年,台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谢铭洋向我介绍了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生平事迹。听后,我对妈祖十分敬仰并投身妈祖文化事业,任龙岩市源兴桥天后宫主任委员。这些年,我到乌干达发展就业,乌干达大概有2万多华人,大部分都非常信仰妈祖。天下妈祖,祖在湄洲,这次分灵活动,得到了湄洲妈祖祖庙的大力支持。妈祖信仰已历经千年,是海内外华人文化认同的标志和民族认同的精神力量。今天来祖庙恭请分灵妈祖到非洲乌干达,希望妈祖保佑在非洲乌干达的华人平安健康,诸事顺利。”

  林金赞表示,乌干达作为非洲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第十四个国家,是中国在非洲的重要合作伙伴。妈祖文化是海外华侨华人联系彼此的重要精神纽带,希望在非洲乌干达华侨华人能以妈祖文化为纽带,一起为促进中乌两国友谊与发展尽一份力。

  目前,全世界从湄洲妈祖祖庙分灵出去的妈祖宫庙有一万多座。“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这是对妈祖文化传播的真实写照。(程黎婷 高亚成)

]]>
Wed, 19 Oct 2022 01:42:59 +0000 莆田文化网 http://www.ptwhw.com/?post=28263
高山仰止——忆我的证婚人原鲁山县长 http://www.ptwhw.com/?post=28262   □蔡宗华

1.jpg

  原鲁山

2.jpg

  原县长当我的证婚人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与六十年代初期,原莆田县委、县政府在编的干部只有150人左右。缺编要增员,都是从下一级干部中,对位挑选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因此,那个时代,能在县委、县政府当干部做工作的人,个个都感到十分光荣、责任重大,从而自觉遵纪守法,努力工作。

  我是1959年由灵川公社的文书,被选调到原莆田县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当文书。在计划经济时期,除了军事以外,地方上的所有事务都要通过县计委编造计划。因此,县计委的工作,既十分重要,又非常繁重。党中央、国务院规定:全国各省、县的省长、县长都要亲自兼任本级政府的计划委员会主任。当时,莆田县的县长是原鲁山。当然,就由原县长亲自兼任莆田县计划委员主任。这样,原县长就成了我的直接领导人。由于我在计委的工作岗位上能认真刻苦学习,积极努力工作,遵规守法,忠诚老实做人。并且,经常因工作上的需要,自觉通宵达旦加班加点,在工作上很努力,做出很好的成绩。加上我行文朴实通顺,下笔楷书优美大方。因此,原县长对我称赞、表扬之余,非常爱惜。

  在一次工作汇报会上,副主任向原县长通风:“小蔡的结婚报告,经组织上的审查已经批准,近期要结婚。小蔡一对很优秀,建议婚礼在县政府举行”。原县长听了,立即表态说:“那很好!小蔡你的婚礼在县政府举行,我给你们当证婚人”。在场的人听了都拍手叫好!我把这个喜讯告诉未婚妻吴文玲,她很高兴,表示同意。

  1962年1月28日,我们的婚礼在原莆田县人民政府举行,我们的证婚人,就是德高望重的原鲁山县长。原县长在我们的婚礼上说了很多话。归纳:一、向我们结为夫妇表示祝贺;二、表扬和肯定,我在工作上很努力,做得很好,很有成绩,今后要继续发扬;三、希望我们结婚以后,要建立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特别是最后提出祝愿:夫妻要恩恩爱爱,白头到老!

  在莆田县人民政府举行结婚典礼的,以前没有,之后也没有,有史以来只有我们这一次。由德高望重的原鲁山县长亲自给我们当证婚人,我们深感荣幸,深感隆重!

  今年,是我夫妇结婚六十周年。在这六十年中,我牢牢铭记原县长在我们婚礼上所说的金玉之言;在这六十年中,我把原县长的殷切希望和教导,牢牢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上,表达我对原县长的感恩戴德和深切怀念!

  高山仰止忆平民县长

  因工作上的关系,当时我经常接近原县长。因此明了原县长为莆田人民立下的许多丰功伟绩。今天,借此机会,回忆叙述其中的部分。

  原县长,是莆田人民心中崇敬的好县长!他是解除莆田十年九旱,功在千秋,利在眼前的治水好县长!他为人和蔼、平易近人、深入群众、关心群众、走群众路线、与群众同艰苦共命运,是创造莆田人民幸福的爱民好县长!他是大公无私、品德高尚、作风正派、清正廉明、两袖清风的好县长!1997年,原县长过世,家人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的一本银行存折,内中只有92元存款,原县长是一位真正的大清官!

  原县长是山东人。1949年3月,他是解放区中挑选的优秀青年和有基层工作能力的好干部,随军南下福建晋江县。当时解放军在前方打胜仗,他们南下干部,在后方解放区建立人民的政权。他在晋江县建立人民的政权中,先后担任该县乡镇长和县里的领导。1952年6月,调任莆田县委宣传部当部长。1955年12月,当选为莆田县县长。是连续四届连选连任。一直任至1966年。任期长达十三年之久。是全省任期最长的一位好县长。又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全国只有三个县(江苏省的常熟县、福建省的莆田县、广东省的梅县),人口超百万的大县长。

  他在莆田主政的十三年中,是一心一意扑在为莆田人民谋幸福的工作岗位上。他说:“莆田十年九旱,这个问题不解决,粮食产量就不能提高,莆田的人民就不能吃饱饭,那我这个县长是干什么的?”因此,他下定决心要修建东圳水库。由他自己亲自当总指挥。1958年6月,东圳水库破土动工。当时,是日常保持三万人的民力在抢建,经历了千辛,排除了万难,紧紧张张干了一年零十个月,于1960年4月,东圳水库胜利竣工。开渠南北洋和沿海各地,灌溉莆田农田五十多万亩。现在的东圳水库又是莆田民用吃水的大水缸。当时,在东圳大水库的推动下,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修建中、小型水库五十多座的高潮,大大提高了莆田旱涝都丰收的保障。这是原县长的丰功伟绩,得到全县人民的称赞和颂扬。原县长是莆田治水的好县长。

  1961年,是东圳水库竣工的第二年。原县长又向省委再请命,要求重修莆田南北洋海堤。莆田南北洋,从前是由海筑堤而造成的农田,过去的海堤,大多数都是土墙堤,遇到大潮和台风暴雨,常常是堤崩墙凹海水淹田,每次海水淹田后,都要造成一至两年不能耕种生产,严重影响农民的生活。原县长的请命得到省委的批准,由他再当总指挥,经过了发动群众,拼搏奋斗,只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全线一百多里的海堤全面完成了用石料换土墙的重修工程,从此千百年永远牢固,保护了南北洋二十多万亩的良田。黄石镇东甲村的村民,为了纪念原县长的功绩,特地塑造一尊原县长的人像,安放在东甲宫,以神敬奉。体现了宗教的格言:“生行善,死为神”。又体现了南北洋的人民对原县长的敬仰和怀念。

  原县长是莆田一县之长,在莆田县境内他是一位大官。但是,他没有一点官架子,他与普通的干部一样,赤脚、穿补丁衣服、下乡步行,最好的代步只是乘坐收费的人力自行车。三餐都在机关食堂里用膳,与干部一样吃大灶,没有一点特殊。最感动人的是:1949年,他随军南下到福建,从晋江县到莆田县直至1964年,原县长整整在福建工作十五年,只回家探亲一次。按规定:在异地工作的人员,每年可以回家探亲一次,并且可以报销往返车船费。但是,原县长因工作繁忙无法脱身,对探亲假是年年放弃。1964年,县政府办公室给他夫人发邀请信,请她来莆田倒探亲。原夫人是及时复了信:一、对关心表示感谢!二、表态在适当时期择日起程。

  解放后,莆田县人民政府的办公地点,仍然设在原国民党末任县长陈文照建造的旧县衙里。这座旧县衙建有:一栋门房、一座两层大办公楼和两栋各双层的宿舍楼。当时,最拥挤紧缺的是宿舍。前栋宿舍楼,上层住的是正副县长,正县长是单独一间,副县长是两人一间,楼下住的是科局长,三人一间。后栋宿舍楼,全部住一般干部,是四个人一间,每间大概只有20平方。原县长虽是单独住一间,但是,他是一间三用,既是宿舍,又是小会议室和接待室。

  请县长的夫人来莆田探亲,要住在哪里?这实在难以安排。最后,还是由原县长自己选定安排。他确定:“在机关食堂旁边,有一间破旧房,里面是储存做饭用的燃料谷皮,暂时清出,墙壁破旧,用报纸糊一糊,再加上二条长板凳和几块木板,搭成床铺就可以了。”就是这样,作为迎接从远方山东来莆田探亲的县长夫人的“秀房”。全体机关干部都去参观这间“县长夫妇的秀房”。人人看了心里都深受感动深怀感激!咱们的原鲁山县长,就是一位名符其实的真正平民好县长!   (图采自网络)

]]>
Wed, 19 Oct 2022 01:38:47 +0000 莆田文化网 http://www.ptwhw.com/?post=28262
小孤山是明代妈祖信仰中心之一 http://www.ptwhw.com/?post=28261   □谢如明

  妈祖信仰自宋代诞生以来,莆田作为妈祖故乡和妈祖文化发祥地,自然成为妈祖信仰中心。除此,天津、江苏等地也是某个时期妈祖信仰中心之一。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小孤山是明代妈祖信仰中心之一。

  缘起:小孤山妈祖阴佑明太祖朱元璋脱险

  小孤山,又名小姑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复兴镇套口村境内,是万里长江绝胜,但山脚下滩险水急,时有水难发生。早在唐代,山上就修建了一座狭小佛寺启秀寺,北宋时重建并改名惠济寺 ,始祀海神妈祖。元代再修,赐额“广济”。

  明代,小孤山成为妈祖信仰中心之一,缘起于妈祖神佑朱元璋脱险。据[民国]张灿奎《宿松县志》卷九《民族志三·典礼》载:“……小孤为海门,故行宫立焉。明初,太祖攻陈友谅,夜渡小孤,舟迷莫行,神为双灯前导。……加封天妃‘圣母’。……”孟晋《小孤山志·述异·朱元璋会圣母》更是描写得绘声绘色。

  元末,明太祖朱元璋在鄱阳湖失利被困,但最终获救是历史事实。据《明史·本纪太祖一》载:“(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秋七月戊子,……友谅骁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舟胶于沙,不得退,危甚。常遇春从旁射中定边,通海复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乃得脱。”在滚滚长江洪流中,因救驾船只增多,使陷于泥沙无法动弹的朱元璋坐舟浮起并脱险显然有违常识。清初,统治者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妈祖信仰的影响力和重要性,编撰《明史》时有意无意地忽略或摒弃妈祖神佑朱元璋的史实与史料是可以理解的。

  回京后,朱元璋感念神佑,遣官致祭并整修小孤山妈祖庙,以答神佑。[清]张楷《(康熙)安庆府志》卷二十四《艺文志·诰敕》收录[明]太祖《遣祭小孤山文》云:“洪武二年己酉(1369年)七月戊申,遣官工部侍郎范,谨以时羞庶品之奠,致祭于小孤山之神。曰:肇造邦基,制作未备,自今春遣良工,诣湖南等处,大兴造作,劳民甚众,今功已成,命有司差人夫驾船撑簰,顺流而下,神司江流,故遣官报知,谨以牲牢、香酒,式陈明荐,惟神鉴焉。”[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一百四十五卷《小孤山部汇考·小孤山部艺文一·文》也收录此文;《小孤山部汇考·小孤山部艺文二·诗》还收录朱元璋在洪武二年九月南征还京夜宿小孤山时写下的《宿小孤山》一诗:“龙兴凤驾出京都,百万雄兵驻小孤。千林红叶片时扫,万里江山一夜枯。荡荡乾坤归圣主,明明日月照皇图。梅花预报春消息,瑞气纷纷何处无。”孟晋《小孤山志·注诗》也收录此诗。当时刘伯温陪侍朱元璋南征并夜宿小孤山,是故,《小孤山志·注诗》也收录刘基写的《题小孤山(二首)》。按:《遣祭小孤山文》中的“小孤山之神”正是天妃妈祖。据[清]张楷《(康熙)安庆府志》卷二十六《艺文志·碑记上》收录[清]刘学帅《小孤山碑记》载:“……夫山之灵者,神必凭之。昔祀天妃,莫详。所自或曰:水阴属,所奉多女神。……”该志卷三十二《杂文》还收录[明]王思任《小姑解》:“……一夫当关,万马莫上。惟其孤立,不呼朋友,故足畏耳。然则孤之从孤也,名之必可言也,无惑也。而世代沿俗,塑奉小孤,额敕圣母者何?……故蜀山有女郎之祠,闽海有娘妈之号,岩岩泰岱神是碧霞元君,洋洋南海而佛作观音女相。……水神类取阴德,故所祀类皆女神。……”(1)

]]>
Wed, 19 Oct 2022 01:36:35 +0000 莆田文化网 http://www.ptwhw.com/?post=28261
捧着妈祖回北京——一位文艺工作者的妈祖情缘 http://www.ptwhw.com/?post=28260 □张荔生

妈袓啊
我曾千万次梦里找寻
今天终于踏浪登临
一路灵光频现
有幸沐浴您的甘霖
为我们接风洗尘
我怦然悸动
万分虔诚的心啊
无比震撼
无比幸福
无比欢欣
终于来到魂牵梦绕的
湄洲圣境

妈祖啊
您是人世间
最真最善最美的化身
您在我心里
早已烙印深深
因为感受到您的大爱
我的吟诵才那么的深沉
每一次每一句
每一行每一字的呐喊倾诉
都好似迸发出你的声音
一篇妈祖赋
撼动了四海
拴紧了两岸
令多少人舒解了双眉
泪流满襟
拍痛了掌音
抚平了心灵

妈祖啊
我为什么常常湿润了眼睛
是因为我早已
日夜枕着湄屿潮音
如歌如泣绵绵不绝
那是您的呢喃
您的叮嘱和您的慰藉呵
总是令人心潮澎湃
真情不禁
是因为您有多少故事多少经历
多少懿德多少义举
冲破了樊篱
温暖了光阴
豁亮了远襟

妈祖啊
我要用一生走进您
把您融化在我的角色
我的心坎
我的血液里
我要用百倍的信念百倍的虔诚
争做您的化身
端正我的言行
我要用您点亮我的眼睛
召唤您的召唤
慈航您的慈航
踏响您的足迹
坚强我的内心
真正践行
一个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
德艺双馨

妈祖啊
我要紧紧拥抱您
今生今世一刻也不分离
今天我要实现自己
由来已久的夙愿
我要捧着您
捧着您回到北京
我还要捧着你走遍世界
走向圣坛走向百姓
走进人民
走进健康平安
走进风调雨顺波澜不惊
走进强国之梦
走进万家团圆
走进不尽正道无边福林
冰心玉洁百毒不侵……
今夜皓月当空点点繁星
妈姐正目光盈盈
细语殷殷

]]>
Wed, 19 Oct 2022 01:34:44 +0000 莆田文化网 http://www.ptwhw.com/?post=28260
寻趣露营,吐露春意几许 http://www.ptwhw.com/?post=28259 1.jpg

  10月15日,正值周末。凌晨4时半,位于仙游县西苑乡前溪村2000多平方米的高山草甸上,五颜六色的帐篷散落在各处,在此露营的许多游客已早起,等待观赏山间的日出。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不久前发布“中国十大露营地”,前溪村上榜,且是全省唯一入选的露营地。“现在气温适宜,周末来露营的有几百人。”前溪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郭永顺介绍,“国庆假期更是天天爆满,平均每天有1000多人”。

  海拔1400米的前溪村,是一个藏身莆田、福州、泉州交界的戴云山脉的回族村寨,是我市海拔最高的村庄。梯田与远山遥相呼应,溪流峡谷交错,民居依山就势,错落而建。“山水诗画”特色鲜明,催生露营热。

  眼下,在我市,各具风格的露营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记者探访位于常太镇马院村的忘忧谷露营基地,这里距市区32公里。山谷之下,面积近1公顷的草地上,散落十几座可夜宿的白色帐篷,每座帐篷搭配防潮床垫、枕头、独立天幕。

  “我们提供户外烧烤、火锅器具,市民只需自带食材即可。”该营地主理人叶晓山3年前爱上了露营,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与合伙人选择在马院村投资建设忘忧谷露营基地。自今年5月份投用以来,基地经营一直处于满位状态。随着露营人数日渐增多,基地二期建设也在加快推进,同时计划与马院村的资源更好地衔接和互动。

  市民李子元是一名热衷户外运动的“驴友”,几乎走遍我市露营地。他告诉记者,这两年露营在大城市风行,在我市同样兴起。西苑乡石人头营地、鬼崆里营地和常太镇一亩芸、萩芦镇深固大桥等纷纷成为“网红”营地,也吸引了周边地市众多游客。

  不久前,携程平台公布了2022年国庆十大“本地游新锐目的地”,莆田市以周边订单增幅415%排名全国第二,成绩亮眼,优质的露营地也是吸引游客因素之一。

  晨观日出,暮看日落,夜赏星空。“沉浸式拥抱自然的露营,成为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人们休闲娱乐的新选择,提供了一种新的城市生活方式,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叶晓山等从业人员表示,将积极探索“露营+”,挖掘特色乡土文化,探索旅游新业态,让露营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湄洲日报记者 林晓玲)

  短评

  “新锐”崛起 “三开”开春

  今年以来,西苑乡、常太镇、萩芦镇等地投用的一批露营地备受游客青睐,成为新亮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市立足自然生态禀赋、深厚历史文化等优势,谋划实施好城乡建设这篇大文章,打造山水诗画生态韵城。家门口的好风景,变成“网红”打卡地。

  莆田有山、有海、有田、有林、有湖,更有“真宝贝”绿心。当前,我市高起点谋划,推出“大手笔”,正紧锣密鼓推进明年“三开”开春,围绕“莆阳开春,开河、开街、开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起而行之,穿透历史、植入业态、激活价值,将形成更多“引爆点”,打造新的亮点和远方,奋力开启全国文旅新锐绚丽里程。

]]>
Tue, 18 Oct 2022 01:58:37 +0000 莆田文化网 http://www.ptwhw.com/?post=28259
何君实:下实心办实事见实效 http://www.ptwhw.com/?post=28258   作为选调生,何君实确实有许多不俗的表现,盘点他一年多的农村工作,记者发现他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21年他被选派到白塘镇双福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从学校到社会,从城市到农村,环境变了,角色变了,他为了使自己能尽快融入农村,融入社会,本着“不知则问,不会就学”的精神,从理论学习到田间实践,从请教老同志到自己钻研领悟,从加强党性修养到掌握社情民意……他向书本学、向群众学、向前辈学,在见证了双福村乡村振兴累累硕果的同时,也收获了属于他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农村工作,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任职以来,何君实跟着村干部走村串户,嘘寒问暖,落实帮扶责任,整理各种材料,起草、修改双福村的各项规章制度、村规民约,与村干部一起,制订适合双福村的远景规划,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顺利开展。

  彼时,恰逢村级党组织换届,在深刻领会换届选举的法规,严格按照选举工作流程的基础上,他与村“两委”一道走村入户,一边进行广泛的宣传造势,一边负责换届材料准备及会议记录整理等,协助村里做好换届选举工作。

  驻村不久,何君实便遇上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去年9月12日,为做好首轮核酸检测,他在村里从早上一直忙到次日凌晨2时,草草休息后8时又匆匆赶到镇里参加核酸检测软件操作培训会。回来后,他与村干部们“并肩作战”,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全员核酸检测工作中。他还坚持参加村里的卡口值守及有关法律法规和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等,为保一方平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彰显出一个党员关键时刻站得出、紧要关头豁得出的精神境界,赢得了广大干群的认可与赞赏。

  驻村期间,他积极参与“为民办实事”活动。作为策划者与协调者,每一次活动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既要负责策划活动方案、场地布置及维持现场秩序等工作,也要当好“宣传员”,从而保证了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为此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连节假日的时间都搭进去。虽然很忙也很累,但他却乐此不疲。他说,能为双福村的乡村振兴做点什么,是义务也是责任,是锻炼也是成长。

  在谈及自己一年多基层历练的感悟时,何君实不无感慨地说:“选调生不是来乡下镀金,而是来接受考验与锻炼,我将牢记初心使命,砥砺前往,在希望的田野上写好这份‘为民’答卷!”晚报记者 钱碧云

]]>
Tue, 18 Oct 2022 01:48:02 +0000 莆田文化网 http://www.ptwhw.com/?post=28258
吴清华:匠心浇灌“南戏遗响” http://www.ptwhw.com/?post=28257 1.jpg

  “为备战‘文华大奖’,我们连续闭关数周每天十几个小时超强度排练,有时候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心理情绪都要三遍五遍甚至几十遍地去琢磨体会表现,每天记录的修改细节达200多条,第二天一早排练时这些问题都必须得到整改。”10月14日,在国网莆田供电公司劳模工匠宣讲专场,福建省莆仙戏剧院院长吴清华动情地向职工群众宣讲自己的事迹,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同时,文艺工作者勇攀艺术高峰的匠心精神,也让大家备受感动。

  全能型的小生演员

  在莆仙戏演艺圈里有着“金生银旦”的说法,可见生旦演员的宝贵程度。吴清华就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莆仙戏生角表演艺术家,塑造了许多经典而鲜活的角色,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10多项艺术奖励。

  吴清华出生于“梅妃故里”一个农民家庭,家乡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他从小喜欢上莆仙戏。1997年8月,刚17岁的他从省艺校莆仙戏曲班毕业,前往莆仙戏一团报到。虽是莆仙戏专业毕业,但最初,他只能演跑龙套或配角,“有时候一台戏,我只演一小段,主要是当军士、跑龙套,那时候的梦想就是想演主角。”说起演艺路,吴清华打开了话匣子,“但我深知,团里名家济济是我学习的榜样,唯有勤学苦练,磨砺技艺方能有所成就。”于是,他博采众长,刻苦研习,挥汗排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苦心人天不负,他的刻苦训练和专业的表演,也得到了艺术界肯定。2001年他的表演荣获第六届中国映山红戏剧节二等奖;2002年参加省第四届中青年演员比赛获得银奖。2007年,他主演的《高文举·米糷思妻》参加省第六届中青年演员戏曲比赛,喜获福建省第六届“武夷奖”青年演员比赛金奖!这枚奖项至目前仍是我省莆仙戏小生行当的唯一金奖。

  28年的踔厉笃行,他先后荣获第13届福建省戏剧水仙花奖比赛金奖,第24、25、26、28届福建省戏剧会演表演一等奖等奖项。在莆仙戏《天子与娇客》《状元与乞丐》《江梅妃》《海神妈祖》《目连救母》《踏伞行》《三请樊梨花》《御史江春霖》《叶李娘》等剧目中担任主角,塑造了许多经典而鲜活的角色。他的辛勤努力也有了很好的回报,他晋升为国家一级演员,2020年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莆仙戏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剧种发展上的领军人

  从艺28年,从青涩的跑龙套小角色,到福建省莆仙戏剧院掌门人,吴清华为莆仙戏这枚“宋元南戏活化石”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莆仙戏传承的领军人之一。

  吴清华扮相英俊,塑造舞台人物内涵丰富,艺术特点鲜明,其小生科介示范被拍摄成莆仙戏传统科介影像资料公开发行,成为莆仙戏表演界的重要教材。他参与主演的莆仙戏《踏伞行》,于今年9月15日荣获“文华大奖”,这是福建省时隔15年再次获得该项殊荣,为千年莆仙戏写上了里程碑式的厚重一笔。

  “为了备战‘文华大奖’,8月初,我在排练时因练功过猛不慎左脚受伤严重,经医生会诊后,知道是软组织严重受损。为了不影响排练进度,我强忍钻心的疼痛,坚持踩地排练,每晚11点回到宿舍和清晨醒来的第一件事,我都会在脑海中再过滤每一个动作细节,只为更完美饰演角色的人物特征。”8月30日,在天津滨湖剧场,《踏伞行》剧组一气呵成的完美演绎,得到了专家评审团的一致赞誉。“9月15日晚,在河北雄安,我捧着沉甸甸的‘文华大奖’奖牌,热泪盈眶,剧种获得‘文华大奖’, 为莆田、为福建赢得了来之不易的荣光。”谈起莆仙戏这个地方小剧种获得国家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吴清华仍是心潮澎湃。

  立足传统,打造精品,是他弘扬莆仙戏的自觉担当。在吴清华的精心策划下,近年来,《海神妈祖》《踏伞行》两个剧目接连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实现莆仙戏长期在该资助领域零的突破。他组织抢救、复排被尊为莆仙戏“百科全书”的濒危剧目《目连救母》,并赴京参加中国目连戏展演及学术研讨。

  “一人强不是强,全团强才是强”。福建省莆仙戏剧院是莆田唯一的市级国有院团,2016年他担任院长以来,在人才培养、精品创作、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砥砺前行,采取师带徒、传帮带模式,为他们传经授艺,量身定做参加各级赛事,不断将莆仙戏推向新的高度。

  近年来,在市文旅局刘晶洁局长的重视支持下,吴清华带领演职员积极参加省水仙花戏剧奖、中青年演员比赛,并为演职员量身创作参赛节目,摘得15金21银23铜的佳绩,建构起人才队伍梯队,培养的莆仙戏小生演员在全省戏剧会演中获得演员一等奖的殊荣,特别瞩目的是黄艳艳作为代表性人才喜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并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

  戏剧传承宣传的活名片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为了推动莆仙戏这一古老剧种持续发展,他在戏曲文化推广普及上不断创新,2008年,他积极开展莆仙戏进校园活动,在梅峰小学首次开办戏曲讲堂,讲授莆仙戏渊源文化和经典动作,不久后莆仙戏进校园便在全市广泛开展,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莆仙戏戏迷。今年7月22日,由黄艳艳、吴清华指导的少儿版折子戏《踏伞行·踏伞》《白蛇传·游湖》在第四届福建省中小学生(少儿)戏剧展演活动中获一、二等奖;8月16日,少儿版折子戏《踏伞行·踏伞》参加第26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荣获少儿戏曲个人项目“小梅花”称号,一度在各中小学掀起了学习莆仙戏的热潮。

  为了让广大群众都能欣赏到经典莆仙戏,他每年率领院团下基层惠民演出约350场,受众近60万人次。在沈阳、大连、抚顺、北京、上海等地开展“中国梦·莆仙情·妈祖缘”乡音之旅共演出47场次;参加“福建文化宝岛校园行”走进台湾10多所院校演出交流;2018年6月,他率团赴香港参加第九届中国香港戏曲节展演,3个专场演出场场爆满,引发一波“莆仙戏风暴”。2018年7月,他还作为莆仙文化使者,携莆仙戏《海神妈祖》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开展为期12天巡演,马来西亚马六甲首席部长接见了演职人员、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文化参赞到场观看演出,所到之处观众座无虚席,千年古戏唱响丝路沿线国家,引发广大侨胞的爱国爱乡情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在疫情防控工作之余,创作并参与表演了莆仙戏歌、莆仙方言快板等6个抗疫文艺宣传品,通过多个网络广为传播。其中,主唱的莆仙戏戏歌《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赞中国抗击冠状病毒疫情》,入选“并肩战疫——福建戏剧界抗疫作品展播”。

  “莆仙戏传承保护是我一生的事业,感恩美好的新时代赋予我机遇和舞台,我要坚守对艺德、匠心、精品的不懈追求,无怨无悔地将莆仙戏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为谱写新时代戏曲事业繁荣发展新篇章贡献力量。”吴清华说,他将把毕生心血献给至爱的莆仙戏,并为她奋斗终身。

  晚报记者 许伯英/文 徐聪/图

]]>
Tue, 18 Oct 2022 01:45:41 +0000 莆田文化网 http://www.ptwhw.com/?post=28257
妈祖封号与对外贸易 http://www.ptwhw.com/?post=28256   □林劲松

  据《敕封天后志》记载:“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封崇福夫人;绍兴二十六年封灵惠夫人,绍兴二十七年加封灵惠昭应夫人。”这是宋高宗给妈祖的三个封号。现在,我们已经查明,妈祖家庭出身是宋代莆田航海业大户,妈祖是航海业大户掌舵人。而且经济地位不一般,妈祖年纪轻轻,就成为了莆田首富,引人注目。宋高宗对妈祖十分赞赏,称赞妈祖是宋初四有人才,“灵惠昭应”样样先进,赞不绝口。

  那么,他对外贸易重视与否?这是我们今天一定要知道的。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6记载:“市舶司者……建炎初(1127),李伯纪(纲)为相,省其事,归转运使。明年夏,复闽浙二司,赐度牒直三十万缗,为博易本。四年春,复置广司。绍兴二年(1132)秋,废闽司,寻并广浙,提举官皆罢。已而,闽广复置。六年冬,福建市舶司言:‘自建炎二年至绍兴四年,收息九十八万缗。’诏官其纲首。十四年,命蕃商之以香药至者,十取其四。十七年,诏于沈香、豆蔻、龙脑之属细香药者,十取其一。至绍兴末,两舶司抽分及和买,岁得息钱二百万缗,隶版曹。然所谓乳香者,户部常以分数下诸路鬻之。 ”

  这个记载告诉我们,1127年宋高宗称帝;次年,就恢复福建和浙江两个市泊司,并拨款三十万缗作为本钱,选择有经验的商人合作,给合理的报酬,元时称这种方法叫做“官本船”,继续沿用。这是因为航海业虽然获利多,但是风险大,往往是血本无归。宋代南方商品经济发达,一旦航海业出了问题,就会导致经济全部崩溃。例如,莆田美食多,农产品和海产品多,一旦对外贸易中断,平民百姓肯定叫苦连天。所以,宋高宗视对外贸易为依靠。他称帝后就主动筹资振兴航海业,发展对外贸易,称得上是一大英明决策。

  而且,市舶司的财政收入十分可观。据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历史》第二册说:“海外贸易收入,在两宋财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宋高宗末年,对外贸易所得,达到财政总收入的15%多。”即占总收入七分之一,十分可观。同样,金入主中原后,对外贸易收入之多,也就可想而知了。不然,他们也就不会为争夺铜钱而和宋展开了长期的斗争。这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研究妈祖封号,要是能跟宋高宗重视对外贸易相互联系起来,那就会深刻认识宋高宗妈祖封号内涵。由于妈祖善于经营,她不但让莆田百废俱兴,士农工商全面发展,而且还为我国航海业积累了丰富的千金难买的经验,改变了国家对航海业和对外贸易漠不关心和束手无策的状态,变得越来越重视。1043年,庆历新政出台“厚农桑”后,莆田北洋平原湄洲墩开始置镇,对港口进行行政管理;与此同时,妈祖金身开始进驻湄洲墩神女祠。1069年,王安石变法揭开了序幕,国家扶植商业,实行农工商并重;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铜钱开始成为国际流通货币。列宁称赞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从宋高宗开始,国家投资航海业,而且在最困难时期,首先想到的是振兴对外贸易——这就是宋代航海业大户妈祖对国家和人民的重大贡献。

  所以,有比较才能鉴别。在历史上,妈祖之所以封号那么多,之所以会成为中国君主制后期(960-1912)大红人,开始是在家乡红,以后红遍了全国,是因为她是值得称赞和学习的航海业大户掌舵人。用今天的话说,妈祖不是普通人,而是宋代一位著名的企业家。

  综上所述,宋高宗赵构(1107-1187)妈祖封号源于他长期重视航海业和对外贸易,源于著名企业家妈祖创业精神所感动。确切地说,宋高宗学习妈祖优秀品质开始于他的帝王实践,获得成功以后才发明妈祖封号,号召全国全军都来学习妈祖优秀品质活动,去改变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的落后状况。

  史载赵构“资性朗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并学习琴、棋、书、画,尤其在书法上颇有造诣。同时他也习武,“挽弓至一石五斗”,达到当时武学上舍生(一石三斗)的水准。宣和三年(1121年)十二月,赵构进拜太保、遂安庆源军节度使,进封康王。翌年行冠礼,出居宫外府邸。1127年5月,在宋朝面临灭亡之灾时,20岁赵构登基做皇帝,为宋朝中兴建功立业。

  与此同时,宋高宗还有理性认识:“上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5,绍兴十年夏四月丁卯)所以,称高宗中兴,不是随便说的,而是有根据有条件的。特别是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签订以后,宋高宗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确保和平协定施行,并达到目的,综合国力大增强,到1164年十二月签订新约时,宋不再对金称臣,而是平起平坐了,说明这一点。否则,要是出尔反尔,老是想把金灭掉,一直处于信任危机,哪来什么中兴?!这是一条基本历史常识。

  所以,宋高宗妈祖封号和对外贸易实践,在中国历史上拥有重要的政治地位。

]]>
Mon, 17 Oct 2022 01:49:38 +0000 莆田文化网 http://www.ptwhw.com/?post=28256
南湖三先生何时倡学辨析 http://www.ptwhw.com/?post=28255   □郑文章

  莆田市别称兴化或莆仙。莆仙先民创造独具特色的教育文化,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美誉。莆仙教育文化的开启,唐黄滔《莆山灵岩寺碑铭》是目前见到最早的文献史籍记载,之后有南宋李俊甫的《莆阳比事》及明、清以降的史志及学者著述见端。但是,梁、陈间来莆倡学的人是郑生、或郑露、或明、清以来的“南湖三先生”,史学界与郑氏族人及民间社会存有异议,未能定论。笔者今按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负责编纂的《莆田通史》(简称《通史》)及莆田学院莆仙文化研究院编委会的《莆仙文化概论》(简称《概论》)关于南湖三先生梁、陈间“开莆来学”的论断,根据自已搜集的文献史籍资料,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试与编者商榷。

  一 南湖郑氏(《通史》第二章第二节一[第46页];《概论》第一章第二节二1[第68页]。)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中原板荡,荥阳郑氏部分仕族及民众“衣冠南渡”。晋永嘉元年(307),渡江祖郑庠次子郑昭隨父南渡,入闽时初居侯官(今福州),后世尊郑昭为入闽始祖。郑昭“(道)经莆田,见南山耸翠环拱”,遂迁葬先祖骨骸于南山(凤凰山)之阳(山前有湖曰南湖),称 “郑十二坵”。这是南湖郑氏的由来。

  1.《通史》续作:昭“因官于泉,遂家焉”。注5又作:“一说郑昭为入闽始祖,后裔郑露兄弟始迁入莆。参《莆田市姓氏志》”。两种说法模凌两可,郑氏始迁入莆时间没有明确,使阅者分辨不清。

  2.《概论》续作:“郑昭传至郑勖,生五子:岌、金、饶、辿、遂。其中郑饶又生庄、藏、泽;郑辿生襄、裳、露、袭;郑遂生淑、潜等。郑露又名褒,在族兄弟中排行第三;梁陈时偕族弟郑庄、郑淑由永泰迁莆田,卜居于南湖山祖坟之旁,筑湖山书堂,以授徒为业,人称‘南湖三先生’。此后,郑露定居南湖西峰尾,为莆田郑氏之祖;郑庄迁居仙游浔阳(今菜溪),为浔阳郑氏之祖;郑淑迁仙游巩桥(今赖店圣泉),为巩桥郑氏之祖。”注2作:此处主要参考《莆田市姓氏志》及王大良《中华姓氏通史·郑姓》二书说法。

  经查,《莆田市姓氏志》第四章郑姓(第81页)及王大良《中华姓氏通史·郑姓》第四章(第230页),二书均作“郑昭十四传至郑勖”(见下图),而《概论》刻意少缺“十四”这个重要数字,隐瞒了“郑昭至郑露、郑庄、郑淑十七代”的事实。倘若依《史论》称“南湖三先生”梁、陈间(502-永定二年558,下同。)人,郑昭至“南湖三先生”十七代历250余年,岂不天下笑话?!“南湖三先生”梁、陈间人讹误也!

南湖三先生何时倡学辨析1026.png

  二 南湖三先生(郑露三兄弟的)“开莆来学”(《通史》第二章第三节一[第70页];《概论》第二章第一节一[第85页]。本条目揣度系出同一人之手,故合并简称《史论》)。

  《史论》作:南朝梁陈时期郑露与其族弟郑庄、郑淑在南山下南湖创建湖山书堂,教育子弟,史称“开莆来学”。

  唐黄滔《莆山灵岩寺碑铭》是目前见到最早记载郑氏来莆办学的文献史籍,其载:“昔梁、陈间,邑儒荥阳郑生家之。生严乎一堂,架以诗书。既而秋,一夕,风月清朗,俄有神人鹤发麻衣,丈余其状,见于堂曰:‘诚易兹为佛宇,善莫大之。’生拜而诺,瞬而失。旋以堂居僧像佛,献其居为金仙院,即陈永定二年庚申也。”黄滔《碑铭》的“梁、陈郑生”史实无庸置疑,不容曲解、篡改。

  1.《史论》谓文中虽然没有眀说“郑生”就是“郑露或郑氏三兄弟”,但文中有“愚慕三贤之懿躅,葺斋于东峰十年,奋然凡二十四年于举场,幸忝甲第东归之”等句。……从上下文看,这里的“三贤”显然是指郑氏三兄弟。

  通读全篇碑铭,黄滔是偕同陈蔚、黄楷、欧阳碣仰慕林藻、林蕴及欧阳詹三贤“居兹而业文”即在南山灵岩寺读书,其后皆中殊科之懿躅,葺斋于东峰十年。绝非仰慕妄自凭空臆造、牵强附会碑铭中自始至终根本没有提及的南湖三先生!

  2.《史论》称:逮至宋嘉定间(1208—1224),莆人李俊甫的《莆阳比事》才第一次坐实“郑生”就是“郑露”。

  李俊甫《莆阳比事》卷七“罗汉化院,神人请地”条载:“广化寺,梁、陈间邑儒郑露之居。俄有神人,鹤发麻衣,夕见于堂,请易为佛宇。露诺而献之,为金仙院,时永定二年也。”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第一百三十五·福建路兴化军·景物下载:“广化寺,在郡西南五里,梁、陈间邑儒郑生家焉。俄有神人请为佛刹,生诺之,永定二年为金仙院。”其仍依循黄滔碑铭“郑生”之原文。

  李俊甫《莆阳比事》明显篡改了黄滔碑铭原文“郑生”为“郑露”,亵读黄滔,这是学者所禁忌的。

  关于郑露,四部丛刊初编《水心先生文集》卷十五·奉议郎郑公墓志铭载:“按洙状,郑氏自太府卿露徙莆南湖,露之孙曰太中大夫敖,生五子,各以其居自别为祖。由敖之子司门郎准……(略)庆元三年十月 日。”叶适撰的郑耕老墓志铭,明确记述郑露孙曰敖,敖生五子,敖之子司门郎准,即准乃郑露曾孙。郑准,字不欺,唐乾宁四年(897)进士,官司门郎。《新唐书》卷六十六·志第五十·艺文四、陈衍《福建通志》卷三十九·文苑传一、民国《莆田县志》(张琴编修)卷二十九·儒林传·郑露,都有记载,这里不再详录。按此推算,郑露唐时人无疑。叶适所撰郑耕老墓志铭落款是庆元三年(1197),李俊甫《莆阳比事》成书推测最早在嘉定七年(1214),叶适撰的墓志铭比李俊甫《莆阳比事》成书早17年,故叶适的墓志铭更具说服力,优于李俊甫《莆阳比事》。显然也否定了《史论》谓郑氏家谱对郑露为梁、陈间人没有异议。

  李俊甫《莆阳比事》卷一“干戈不动,弦歌相闻”条载:“莆为文物之地,旧矣。梁、陈间,已有南湖先生郑露书堂(露一名褒,今广化寺讲堂是也)。唐林藻,弟蕴,肄业其地。欧阳詹自泉山诣焉,原其所倡,非在常衮入闽之后也。国家涵养日久,迄今有‘三家两书堂’之谚云(以郡志、郑家谱参出)。”李俊甫在这里明确只有南湖先生郑露,露一名褒,也就是南湖先生郑褒,直接揭穿了明、清以来所谓梁、陈间郑露、郑庄、郑淑“南湖三先生”的错误说法。

  哪么郑褒是什么人?宋陈宓,字师复,邑人丞相陈俊卿之子。以父任历泉州南安盐税,主管南外睦宗院、再主管西外,知安溪县。嘉定七年(1214),入监进奏院。他所撰的《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卷二十一·持斋先生郑公墓志铭,略曰:“渡江平难将军庠始南徏,由庠而下五世孙讳褒,为太府卿,始居于莆田。力学好修,世号南湖先生。”李俊甫的梁、陈间南湖先生郑露一名褒,也就是南湖先生郑褒,岂不是与陈宓所撰墓志铭的“庠而下五世孙讳褒”世号南湖先生高度吻合!而这二个郑褒,是否同一个人,尚需进一步探讨,以取得共识认可。

  李俊甫错误解读黄滔碑铭及郑氏家谱,将“郑生”讹误为“郑露”,疑事出有因。如上一南湖郑氏2《概论》所述,郑露又名褒,殊不知郑露是避先祖讳褒而改名露(广东、台湾南湖系族谱均有明确记载)。李俊甫将郑昭17世孙郑露曾名褒误为郑庠下五世孙郑褒,产生混淆讹误,成为后续明、清史志和学者著述沿袭的依据,这也是造成和郑氏族谱记载差异的先例。

  3.《史论》(《通史》第73页;《概论》第86页。)称:到了元代,文献上才(《概论》作又)见到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的名字,郑旻《南湖祠堂记》(笔者注:清抄本作《郑氏南湖记》,《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莆田66作《南湖山郑氏祠堂记》。)载(云):……(略)。

  此论正是不打自招,此地无银三百两,证实唐、宋时期的文献史籍包括《莆阳志》、《莆阳比事》、《舆地纪胜》、《方舆胜览》等都没有郑露、郑庄、郑淑是梁、陈间人的记载和说法!

  《史论》引录郑旻《南湖祠堂记》记载(云),却少了最重要且关键的一段,补录如下:“前埭评事公皋、长史公筠,割塘板 [坂]、小塘、欧塘田若干段。后埭侍御史伯玉公祖母余氏创庵,即崇圣庵,又割田若干段。每遇岁时,享祀祖忌;中元,释氏备礼物,子孙拜谒,款纳如约不替。”郑旻《南湖祠堂记》记述了前埭评事公皋、长史公筠舍田入广化寺的史实,其落款依《通史》作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抄本作二十三年癸卯。),又自署第16代孙,倘若郑露是梁、陈间(502-558)人,与郑旻16代相隔804年,代差(每代间隔〕53.6年,违背人之伦常!郑露(或“南湖三先生”)梁、陈间人讹误矣!

  邑人明探花林文撰“南湖郑三先生祠堂记”(《通史》第五章第

  二节一(二)表5-2序号94。全文详见《淡轩稿》补遗、《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莆田县94。)载:“露公至四世孙,迁居于郡城[之]前、后埭诸处,祠堂之祀皆以露公为始祖;游洋、仙游之族则以庄公、淑公为始祖。广化寺僧祀三先生于讲堂东北,盖追念让地之恩也。曾孙廷评臯公暨二子长史筠、司马震,相继拨平陵里、小塘、欧垅、塘坂等处腴田百余段入于寺,俾岁收租,为三先生讳日之祭,朝夕香灯之资,族众子孙依期拜谒,其事备载于碑。”林文“南湖郑三先生祠堂记”与郑旻《南湖祠堂记》都同样记载郑露曾孙皋及二子舍田入广化寺的事实。

  《通史》第三章第二节二2(第125页)载:“据五代时期的《广化寺檀越郑氏舍田碑记》载,郑氏先后两次向广化寺施田,一次是廷评捐田60余段,请寺庙祭祀郑露、郑庄、郑淑三位远祖(笔者注:原文是“为露公太府卿、庄公中郎将、淑公别驾,名充忌晨,修设斋供。”远祖系衍生。);另一次是梁开平三年(909),其子郑筠、郑震兄弟捐田、捐钱追荐廷评夫妇。”

  这清楚表明比梁开平三年(909)更早年间的唐末,就有郑露曾孙廷评皋舍田入灵岩寺,委寺僧祭祀始祖郑露、郑庄、郑淑,並在灵岩寺影堂立碑公示于众。这又一次打脸《史论》称到了元代,文献上才(《概论》作又)见到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的名字。

  现完整抄录《广化寺檀越郑氏舍田碑记》(张琴《莆田南山广化寺志》(下)铭文碑记18;《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莆田县6、7)全文如下:

  梁·开平三年(909),檀越主都督长史【郑筠】,偕弟信安郡司马【郑震】,抽出考【廷评·皋公】在日置买得陈二娘平陵里·小塘·瓯垅田一派,产钱九百贯,舍入【灵岩·广化寺】,充长明灯;追荐祖【廷评】、府君妣夫人陈氏。兼考【廷评】在日曾抽塘坂上下田六十余段,舍入本寺,为【露公太府卿】【庄公中郎将】【淑公别驾】,名充忌晨,修设斋供。租付佃收,课归祠纳。仍请立碑於大雄殿侧及影堂之内,尔寺僧恪遵之,不得遗坠者。

  乾化二年(912)五月十日,檀越主郑筠·郑震谨志。

  【又】:

  宋·淳化(990-994)间,后埭长史【缓公】,婆夫人【余氏】,新创【崇圣庵】诸刹,又舍【南寺】前后等处田数段,及平洋墓前山林一派,付与僧充柴薪之用。递年,计该产钱二百三十四贯入庵;而后子孙不许侵渔,寺僧亦不许盗献豪门,谨疏。

  郑筠、郑震兄弟是郑露玄孙【“露之孙曰太中大夫敖,生五子,各以其居自别为祖”(宋·叶适《水心先生文集》·奉议郎郑公墓志铭),“其族遂分:曰吏部尚书巩为福州族之始祖,曰大理评事臯为前埭族之始祖,曰兵曹郎阜为后埭族之始祖,曰司门郎准为上塘刘桥族之始祖,曰刺史肇为桃源枫岭族之始祖”(黄仲昭《未轩文集》·宗湖堂记),号“五垂簪”。郑筠、郑震先考皋[皋通臯]。】,他们秉承先考廷评皋的南湖郑氏善举,再次舍田入广化寺充长明灯(此前皋已抽塘坂田六十余段舍入广化寺)。郑露倘若是梁、陈间(502—558)人,与玄孙郑筠、郑震五代相隔350余年,岂不成为天下笑话?!郑露梁、陈间人讹误矣!郑露唐时人也!

  郑露曾孙阜为后埭族,阜玄孙缓,官长史,宋淳化间(990—994)创崇圣庵,又舍田数段及山林一派,此乃南湖郑氏为广化寺舍田的又一次善举。郑露若梁、陈间(502—558)人,八代相隔近440年,有悖伦常,不可信乎!郑露唐时人也!

  《南湖郑氏族谱》(民国版)记载南湖始祖郑露至五世郑筠、郑震,与叶适、黄仲昭、林文、张琴等诸多名贤的文献史籍记载完全一致,不存异歧。这摒弃了所谓南湖郑氏族人明、清、民国修谱时杜撰、作假、拼凑的讲法,也排除有论者谓郑露繁衍世代可能断代的臆测。《南湖郑氏族谱》(民国版)记载郑露唐时人正确无虞!(见下图)

南湖三先生何时倡学辨析4950.png

  4.开莆来学坊

  《史论》作:明正德年间(1506-1521),提举刘玉倡建“开莆来学”坊,表彰南湖三先生在莆田开启教育之功,“开莆来学”坊也就成为莆田教育源远流长的标志。注1作:关于“开莆来学”的史实,明代(中晚期后)以来,学界(和郑氏开始出现)有诸多分歧。

  清乾隆《莆田县志》卷三·建置志·坊表载:“开莆来学”坊为先儒郑露立,在后埭街。又有“倡学闽南”坊,为露及弟庄、淑立,在南寺口。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福建分册》(下)莆田市城厢区159-C(第459页)载:“开莆来学”坊[荔城街道北大路·清代]唐代为莆田倡学先儒郑露而建,宋、明、清重修。坊木构,三间五楼,……横额上书“恩荣”、“开莆来学”、“倡学先儒唐太府(注:卿字缺),首祖(注:祀之误)乡贤南湖郑露”(坊题字见下图),坊额俱为樟木雕刻。“文革”期间毁。

  附:“倡学闽南”木坊,为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立,结构如“开莆来学”木牌坊,原立在广化寺路口,1949年毁。

南湖三先生何时倡学辨析5373.png

  开莆来学坊题字示意图

  开莆来学坊是专为郑露立的,坊上镌刻“倡学先儒唐太府卿首祀乡贤南湖郑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史论》称“开莆来学”坊,表彰南湖三先生在莆田开启教育之功,“开莆来学”坊也就成为莆田教育源远流长的标志。(南朝梁、陈时期在这里不见了?欲盖弥彰!)郑氏族人的认知是:梁、陈间来莆办学,开启莆田教育先河,因梦捨地献书堂建金仙院是先族祖另有其人,黄滔称郑生或即是陈宓“持斋先生郑公墓志铭”曰渡江祖郑庠下五世孙讳褒之南湖先生,根本不是入闽祖郑昭17代孙唐时的郑露、郑庄、郑淑“南湖三先生”,此亦称南湖郑氏“来莆倡学”。郑露唐时开莆始祖,办学授业,繁衍世代,遗泽流芳,故谓之“开莆来学”。梁、陈时南湖郑氏和唐时“南湖三先生”之倡学,径渭分明,不能混为一谈。

  “首祀乡贤”,有论者谓郑露是梁、陈间人,所以排第一位名贤,其非也。《兴化府志》卷25郡祀志载:宋郡学乡贤祠,黄灏定名贤凡十六名:林攒、林蕴、林藻、方仪、蔡襄、林冲之、林郁、叶颙、郑厚、郑樵、陈俊卿、龚茂良、林光朝、刘夙、刘朔、郑侨(同见《通史》第三章第三节二(一)1第187页)。宣德时增至六十三人,正统间增至七十五人,成化八年(1472),巡抚都御史张瑄复增至八十一人。邑人探花林文“南湖郑三先生祠堂记”载:“比者巡抚八闽都御史江浦张公瑄按莆,举乡先正勋业显著者,郡守括苍潘公琴以三先生举,增入乡贤之堂矣。”(见《淡轩稿》补遗)。林文“祠堂记”确切记载“南湖三先生”是成化八年(1472)才增入乡贤祠,坊上首祀之意,当是修建开莆来学坊时庆贺郑露首次入祀乡贤祠,非排名第一人也!

  郑露、郑庄、郑淑三从兄弟,唐时自侯官入永泰再至莆田,居南湖山“郑十二坵”祖墓之侧,构筑书堂, 弦诵诗书,时作篇章,以训后学。其先世入莆,已尚诗书,至露(三公)而始著(参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一·人物·儒林)。厥后“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南湖之响振之,奠定莆田“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基础,功莫大焉,世人尊称“南湖三先生”。“倡学闽南”木坊,就是为褒扬郑露、郑庄、郑淑三从兄弟的倡学功绩所立,而《史论》竟将“倡学闽南”木坊无缘无故消失不见了,何其悲哀?

  总之,“开莆来学”坊及“倡学闽南”坊,文献志书记载清清楚楚,牌坊立于通衢大道,坊上题字,历代官宦文人、民间百姓,人人皆知,安能盗名欺世?绝不容任意曲解、遗弃!

  5.《史论》综述,宋元时期,逐渐明晰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为南湖三先生。明、清时期被《大明一统志》、《八闽通志》、……(略)诸多史志及吴源、林登明、……(略)等诸多文人学者所认同,成为主流观点。

  明、清时期部分史学界及文人把“南湖三先生”唐时倡学的功绩套在梁、陈间的郑生(或即郑褒)身上,其实也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莆地唐以前和闽地其它地方一样,文化教育是初始萌发阶段,“六朝之间,阒无闻士照诸载籍,唐兴将百年,亦未闻有作者”。唐中叶起,莆仙教育文化才有显著发展,贞元七年(791)林藻登第,成为莆田进士第一人。唐、五代(618—960年)历342年,莆仙中进士者仅有12人,明经等不足30人(《兴化府志》仅来源于林、黄二姓族谱)

  诡异的是,莆仙科举兴盛于两宋,共有进士2058人(含特奏名、诸科进士。见《概论》第112页),《史论》竟没有罗列半点两宋史籍,也没有列举两宋诸多著名文人记载郑露、郑庄、郑淑三先生是梁、陈间人的文献史料?这再次证明:唐、宋时期的文献史籍包括《莆阳志》、《莆阳比事》、《舆地纪胜》、《方舆胜览》等都没有郑露、郑庄、郑淑“南湖三先生”是梁、陈间人的记载和说法!

  综上所述,《通史》《概论》的南湖三先生(郑露三兄弟的)“开莆来学”的命题是錯误的,没有文献史籍记载的依据,违背历史事实。

  三 “五垂簪”“七凤”“八虎”

  《概论》第一章第二节二1(第69页)作:莆仙郑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唐、五代有“五垂簪”“七凤”“八虎”等隹话;宋代有史学家郑樵、状元郑侨。分述如下:

  1.五垂簪

  露之孙曰太中大夫敖,生五子,各以其居自别为祖(宋·叶适《水心先生文集》·奉议郎郑公墓志铭),其族遂分:曰吏部尚书巩为福州族之始祖,曰大理评事臯为前埭族之始祖,曰兵曹郎阜为后埭族之始祖,曰司门郎准为上塘刘桥族之始祖,曰刺史肇为桃源枫岭族之始祖(黄仲昭《未轩文集》·宗湖堂记),号“五垂簪”。上二已有评事臯(前埭之始祖)、兵曹郎阜(后埭族之始祖)、司门郎准(上塘刘桥族之始祖)事述,以下简述刺史郑肇(桃源枫岭族之始祖)。

  《通史》第五章第二节一(二)表5-2序号138(第353页)郑岳《南湖郑氏祠堂记》(四库全书《山斋文集》卷十一)载:吾始祖太府卿露公,与群从庄公、淑公,自永泰来居南湖,莆之郑自兹始。……传三世敖公,生五子:巩公居福州、臯公前埭、阜公后埭、凖公上塘、肇公桃源,以名皆从一号“五垂针”,各别为宗。肇公官刺史,生仓曹公桢。桢生瑄公,当陈洪进时立砦保境,号“静边都”;宋艺祖登极,率众欵附,授静边都统帅。殁,因庙食其地。其事载之家乘及宋郡志。所谓“仁畅为使者”,公长子也。

  林俊《蒲坂郑祠增建记》(《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莆田县132[第154页])载:“郑自三先生倡学南湖,其后散处福唐、浔阳、巩桥、前、后二埭。露四世孙肇,始徏桃源。开宝间,肇孙瑄率福清州万户内附,授都统帅。血食其地。”(石碑现存蒲坂宗祠内)

  郑露曾孙(四世)郑肇,居桃源(今涵江区萩芦镇南坛)。肇孙(六世)瑄,在五代末立寨安境保民;宋开宝间(谱作三年,970年)率众归附,宋太祖敕受静边都统帅。他逝世后屡显神迹,民众感恩在桃源(今萩芦镇南坛官林村)建“都灵坛”(今“文章宫”),奉祀郑瑄为“郑公都统圣侯”(见下图右)。至今,莆田南、北洋地区有郑公都统圣侯庙社数十座。《八闽通志》卷十二·地理山川载:按旧志:陈洪进(914-985)时号“靖边都”,郑仁畅为使。郑岳《山斋文集》辑录“桃源谒庙记”一文。

  六世郑瑄宋都统,四世祖父肇唐刺史推算在世约在880年左右(960―80二880),倘若郑露梁、陈间(502-558)人,与曾孙肇四代相隔300多年;与六世孙瑄六代相隔至少350年,明显有悖伦常!郑露梁、陈间人讹误也,大书特书郑露唐时人!

  《通史》第三章第二节一2表3-2(第122页)宋代莆田人仕宦潮阳情况载:郑徽,宣和四年(1122年),举福建乡试第一。历广东三泊漕运货泉都运使。卜隆井都神山而家焉。

  经查,郑徽系郑露曾孙郑肇桃源房十世孙,南宋宣和间因官客寓广东潮阳神山。光绪《潮阳县志》卷十六·侨寓载:郑徽,字种德,莆田人,唐太府卿露之后。(见下图左)

南湖三先生何时倡学辨析8096.png

  2.七凤

  《通史》第二章第三节三(第82页)载:郑庄的儿子郑积、孙子郑方迕、曾孙郑朗、玄孙郑璩。这与郑氏族谱记载的世系一致,三世孙还有方道、方遽、方述、方迥、方逊、方迓,谓“七凤”。《游洋志》(《福建兴化县志》,蔡金耀点校重印。)卷之四·儒林传志作:“陈时,庄乃与兄露、弟淑,自永泰徏莆,庐护墓侧。……后乃卜居于游洋之浔洋。……官中郎将。”卷之二·宅志作:“唐名儒中郎将郑庄宅,在福兴里浔阳。”同一部志书,前后不一,相互矛盾,无所适从。今浔阳郑庄宗祠碑刻作:唐中郎将郑庄宗祠。

  《通史》又作:郑庄的儿子郑积、孙子郑方迕、曾孙郑朗、玄孙郑璩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后人感叹“四代蝉联科第,高官相续,家学薪传,难能可贵。”《概论》绪论第三节五1(第39页)作:郑积,唐太宗贞观六年(632)登第,曾任殿中侍御史兼右散骑常侍。

  《游洋志》载:郑庄的儿子郑积唐贞观六年(632)、孙子郑方迕乾封三年(668)、曾孙郑朗先天二年(713)、玄孙郑璩乾元元年(758)进士及第;又载薛峦于宋太平兴国五年(980)登第,邑人进士自公(薛峦)始,是兴化县第一位进士。显然同一部县志,记载出现矛盾。仙游县第一位进士是唐乾宁元年(894)陈乘,莆田县第一位进士是唐贞元七年(791)林藻,郑庄的儿子郑积、孙子郑方迕、曾孙郑朗、玄孙郑璩“四代蝉联科第”都比他们早,且《南湖郑氏族谱》科第录也没有记载,难以信服,学者多不採信。

  郑樵(1104-1162年),字渔仲。从兄郑厚,族(五服之外)侄郑侨。郑樵不愿应科举而隐居于夹漈山三十年著书,终成《通志》二百卷,是宋代史学家、校雠学家。郑樵《荥阳家谱》序自署过江(入闽)第二十九代孙,即南湖第十二代孙,倘若郑庄梁、陈间(502-558)人,与郑樵12代相隔600年左右,违悖伦常,郑庄梁、陈间人讹误矣。有论者谓“南湖三先生”是渡江祖,故郑樵与梁、陈间“南湖三先生”29代相隔600年左右合理,此乃本末倒置,诡辨罢了。

  明莆邑涵江人姚旅《露书》卷七载:港头郑氏有祖学士曰颐吉者,与文天祥(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状元)友善。天祥当播迁时,至其家,欲招以助。郑颐吉与郑樵都是“七凤”方璩后裔,他和郑樵相隔不足百年,相差3代合理,谱列郑庄15世孙。倘若郑庄梁、陈间人,15代相隔近700年,代差50年,有悖伦常,郑庄梁、陈间人讹误也。

  3.八虎

  《通史》第三章第二节二2.(第126页)作:元至正元年(1341)郑汉《龙华普惠寺郑氏祠堂》载,普惠寺,原为普惠庵,由四代祖御史中丞郑良士舍地施田创建。……至五代祖太保尚书元弼,捐田充入寺院为忌辰等祀。

  现抄录《龙华普惠寺郑氏祠堂记》(《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仙游县364[第397页])全文如下:

  普惠寺院,初通惠庵也。记云:“地居于仙邑之右,基创于龙池之左。乃四代御史中丞郑良士公舍地施田以创之。于是僧人于法堂之东,建檀越祠堂以祀良士公神像,而酬施舍之恩。至五代祖太保尚书元弼公,复以善化里郑庄田,该税里壹百陸拾斛,充入本寺为忌辰等祀。今之子孙,岁序拜谒,本院款待如仪。邑人传云‘巩桥郑氏乃普惠寺檀越主’云。”

  至正元年岁次辛巳孟冬,巩桥十八代裔孙汉谨志。

  宋宝祐《仙溪志》卷四·唐及五代人物载:郑良士,旧名昌士,字君梦。愽学善属文。昭宗景福二年(893),献诗五百篇,授国子四门愽士,累迁康、恩二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天复元年,弃官归隐于白岩故墅(今拱桥西)。乾化五年始,赴闽王审知辟命,初署馆驿廵官,寻辟建州判官。迁威武军节度掌书记,寻转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新唐书》卷六十六志五十艺文四有著录;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三十五福建路·兴化军·人物有记。)

  《仙溪志》又载:郑元弼,文华隽爽起家,试校书郎迁礼部员外郎。通文二年(937),闽王昶遣公贡方物于晋,……延羲袭位(937年),授右谏议大夫加礼部尚书,判三司。……会朱文进篡夺,公抗辞不屈,黜归田里。将奔建州附王延政,为文进所杀。弟元恭秘书省校书郎;元素至别驾;元龟太平兴国吕蒙正榜登进士第,官至司马;元礼官至推官;元振官至员外郎;元瑜官至秘书郎;元忠官至正字。八子俱博读坟典、文采华艳,仍工九成宫书,时人号曰“郑家八虎”。(《五代史》卷六十八·闽世家第八、《资治通鑑》卷二百八十四均有见传。)

  郑淑是巩桥始祖,四世曾孙良士御史中丞,五世玄孙元弼右谏议大夫加礼部尚书、判三司。郑淑若是梁、陈间(502-558)人,与曾孙良士四代相隔300余年;与玄孙元弼五代相隔至少370多年;与十八代裔孙汉相隔780多年,荒谬至极?郑淑梁、陈间人误讹也!大书特书“南湖三先生”唐时人!!

  学界以郑纪《屏山家庙记》,称“南湖三先生”是梁、陈间人。今摘录郑纪《屏山家庙记》如下:“梁、陈间,庄、露、淑三公结庐南山,倡道于莆,时号‘南湖三先生’者,莆阳诸郑之祖也。后淑公徏仙遊之巩桥,又为仙遊诸郑之祖。至秘书郎元瑜公,始迁于西乡屏山之阳,地名上郑,是秘书公寔吾屏山郑之祖也。”郑纪清楚记载元瑜是屏山祖,而元瑜是元弼之弟,郑淑玄孙。元弼937年之后因抗辞才为文进所杀,安有五代相隔至少370多年之遥?显然郑纪所记前置梁、陈间是沿袭明代学界的错误潮流。明代诸多文人撰“南湖三先生”的著述,多前置“南湖三先生”是梁、陈间人,而后续记述都是唐代的事实,此类者比比皆是,不便列举。

  根据文献史籍、《史论》的资料及“出土地下文物”碑记的记载,整理出“南湖三先生”的世系如下:

  1.始祖郑露世系(非直系):1.露-2.(缺)-3.敖-4.巩、皋(约880年)、阜、准(897年《新唐书》)、肇-5.筠(909年《舍田碑记》)、震(同筠)、桢-6.瑄(约940年)- 7.仁暢(970年开宝三年)-8.缓(990年《舍田碑记》)-9.蒨(1042年《莆阳比事》卷四)-……-16.旻(1362年)-17.(缺)-18.稑(1362年)-

  2.始祖郑庄世系(非直系):1.庄-2.积-3.方迕、(方道、方遽、方述、方迥、方逊、方迓。)号“七凤”。-4.朗-5.璩……-12.樵-

  13.侨-

  3.始祖郑淑世系(直系):1.淑-2.(缺)-3.(缺)-4.良士(893年《新唐书》)-5.元弼(937年《五代史》)、元恭、元素、元龟、元礼、元振、元瑜、元忠……-18.汉(1341年)-

  以上根据文献史籍整理的南湖世系,与《南湖郑氏族谱》记载相符。有论者谓族谱不全信,期盼《史论》编者依据文献史籍资料,整理出“南湖三先生”梁、陈间人繁衍的世系,以杜众人之口?

  四.墓葬文物、民间信仰

  1.郑露墓

  《通史》附录五表3-30(第811页);《概论》附录四:三、30(第611页),均作:郑露墓,年代,唐。莆田市市级保护单位。(见下图上左)

  中国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福建分册》(下)莆田县27-B1(第471页)载:郑露墓[新度镇宝胜村·唐代·县文物保护单位]……墓前立墓碑,上刻“唐太府卿南湖郑先生墓”。(见下图上)

  《南湖家谱》载:唐太府卿南湖郑露公墓在县(莆田)南胡公里壶山西、宝胜院东南麓牛眠埔之后,坐西北向东南,申向寅兼坤艮,穴号仙人脱履。前埭廷评、司马二公所安厝祖魄,並建影堂,以祀香火。

  宋端平乙未年(1235)正月,前埭房孙南起(端平二年特奏)、珽(端平二年进士)等重修。

  明景泰五年(1454)春,邦俊垔公(胥江巡尹)、子明钦公(景泰丙子举人,龙川教谕。)復重修之,刻石墓道云:唐太府卿南湖郑先生之墓。(见下图上右)

  墓道刻石比《八闽通志》(1490年)早36年!比《兴化府志》(1503年)早49年!

  2.郑淑墓

  中国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福建分册》(下)仙游县37-B7

  (第493页)载:郑淑墓[赖店镇圣泉村·唐代]郑淑,系唐氏(代之误)入闽入仙始祖,为南湖三兄弟。……官居唐常州司马之职,卒后葬于巩桥山上。(笔者注:墓碑被仙游县博物馆收藏。见下图下左。)

  3.文章宫

  奉祀南湖郑露六世孙、宋都统郑瑄“郑公都统圣侯”。(涵江区萩芦镇官林村)

  4.蒲坂郑氏宗祠

  《通史》附录五表2-22(第808页);《概论》附录四:二、24(第609页),均作省级文物单位。

  中国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福建分册》(下)莆田县112-C53(第479页)载:[新度镇蒲坂村东·明、清·县文物保护单位]宋代始建,明代郑岳重建,清代重修。

  蒲坂郑氏宗祠奉祀郑氏太始祖郑桓公、南湖始祖唐太府卿郑露、唐五官中郎将郑庄、唐常州别驾郑淑等。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湖三先生何时倡学辨析11931.png

南湖三先生何时倡学辨析11937.png

 

  《史论》谓郑露、郑庄、郑淑是梁、陈间人,而郑露墓、郑淑墓均是唐代,自相矛盾,表述不一,何以说服疑惑之众?

  五官府行文

  1.清道光《莆田县志稿》(二)祀典(《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载:吴长官庙、李长者庙、唐太府卿郑露祠、宋忠烈陈文龙、陈瓒祠、明理学名臣黄仲昭祠、明尚书谥惠安彭韶祠、明刑部尚书林润祠、明光禄寺卿马思聪祠,以上八祠,每年春官祭银四拾捌两。(见下图右)

  官府银库拨款的“实名制”账户“唐太府卿郑露祠”,还能造假?这也是否定文人所谓“南湖三先生”是梁、陈间人的官方铁证!

  2.兴化府正堂示谕

  清康熙时,唐太府卿郑露墓地树木屡遭盗砍,都长郑文安、房长郑侨生、郑敦颐等状呈兴化府正堂。为杜绝盗砍树木、卖山乱葬等讼端,兴化府正堂勒石示谕,永禁效尤。(见下图左)

南湖三先生何时倡学辨析12278.png

                          兴化府正堂示谕

  康熙五十五年六月二十六日给       道光《莆田县志稿》(二)172页

  综上所述,《史论》所谓梁、陈间南湖三先生“开莆来学”只是一句空话,或是臆造,或是牵强附会,没有唐、宋时期文献史籍记载的佐证。《史论》对“南湖三先生”繁衍世系、后裔的科第仕宦、舍田善举、迁徏侨寓,“出土碑铭”文物以及墓葬的记述,如同历代文人的诸多“祠堂记”、墓志铭一样,都印证“南湖三先生”是唐时人。

  再次呼吁:莆田市委、市政府宣传部门,政协文史委,史学界专家、学者,必须彻底纠正李俊甫《莆阳比事》郑露及明、清以来所谓“南湖三先生”是梁、陈间人的历史讹误,为莆田市历史文化名城正本清源,不能再继续贻误青年后代,冀图重塑莆田辉煌的教育史、文化史。

  以上仅是个人浅见,冀望《史论》编者及行家赐教。

]]>
Mon, 17 Oct 2022 01:37:10 +0000 莆田文化网 http://www.ptwhw.com/?post=28255
党的二十大代表黄艳艳:从乡村小戏台走向人民大会堂 http://www.ptwhw.com/?post=28254 1.jpg

  十月,秋意渐浓,空气里弥漫着柚子的清香,黛瓦灰墙掩映下的福建省莆仙戏剧院里,黄艳艳认真专注地观摩老一辈莆仙戏演员的表演,一如多年来在舞台上养成的习惯。这个从乡村小戏台即将走向人民大会堂参加盛会的国家一级演员,内心除了激动和期待,更多了一份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流连乡村戏台的“小戏迷”

  “抽簪脱胯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在20世纪80、90年代的莆田乡村,戏台是标配,锣鼓一响,一股活力四处洒落。

  莆田西天尾镇的渭阳村,当地人俗称“渭庄”。渭庄人特别爱看戏,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请台莆仙戏是最隆重的仪式。村里每年要为他们所供奉的各路菩萨演八九次莆仙戏,一演就是几天连场,每年算下来都有50多场戏。那时戏台下总是人声鼎沸,当别的孩子围着各种小吃担吞咽着口水时,总有一个长相清秀身材瘦高的小女孩如痴如醉地盯着舞台上的演员们,穿云裂帛的武生,千柔百媚的青衣,挤眉弄眼的丑角……唱念坐打一颦一笑都如一颗种子般深深地种进了小女孩的心里,听不懂唱腔的她会在台下咿咿呀呀地学着,神情兴奋旁若无人。

  有时她忍不住会悄悄地“蹭”到后台,目不转睛地盯着公主精致的妆容、华丽的戏衫、珍稀的饰品,内心充满了渴望,多希望自己就是这个在舞台上熠熠闪光的主角呀。偶尔被看剧场的老人发现,把她赶下台,但这并不能打击她沉湎戏曲的初心,相反,她对家乡这古老剧种有了更深的亲近感。有人问她长大后想做什么?她总会大声说:“做(演)公主!”旁边的人听了哈哈大笑,不承想,十多年后,梦想照进现实,她成了家喻户晓的“公主”。

  这个“小戏迷”就是黄艳艳,她出生在这座爱戏的村庄里。

  黄艳艳回忆说,父亲在年轻时也十分喜爱莆仙戏,闲着时,他会拿出心爱的笛子奏几曲莆仙戏曲子,如《江头金桂》《古太榄》《驻云飞》等,悠扬婉转的曲调听得人常常入神。

  童年的“戏瘾”成了黄艳艳与戏曲结缘最初的契机。16岁时,她如愿考上福建省艺术学校莆田分校,专攻莆仙戏。她师从黄宝珍和王国金,陈星火当她的指导老师。这些莆仙戏著名表演大师凭借对古老剧种的满腔珍爱,把所掌握的表演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这位清秀文静、虔诚笃学的女弟子。

  唱响千年经典的“俏梅花”

  2018年,福建省莆仙戏剧院重点剧目《踏伞行》正式启动,邀请了著名莆籍剧作家周长赋执笔,国家一级导演徐春兰执导,黄艳艳饰演女主角王慧兰。

  蹀步云步婀娜款款,姜芽手法温柔文雅,眼波流转顾盼生辉,这就是黄艳艳用传统莆仙戏身段科介演绎出的王慧兰,一个娇俏、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经过无数次的打磨和提升,2021年5月21日,黄艳艳凭借《踏伞行》出色的表演惊艳了戏剧专家,斩获第三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为我市时隔21年后又摘得一朵“梅花”。今年9月15日,《踏伞行》又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这也是我省时隔15年后再次获此殊荣,黄艳艳成为唱响千年经典的“俏梅花”。

  从艺20多年来,黄艳艳始终不忘初心、匠心筑梦。2001年毕业后,她进入莆仙戏一团。刚在戏台上崭露头角,就碰上人生的第一个机遇。当时,莆仙戏《江上行》挑选女主角,面试时,凭借出色的唱段,生动的表情和专业的科介动作,她获得导演的赏识,被选为《江上行》女主角刘宜春的扮演者。

  这部戏的排练,对黄艳艳来说,是人生第一次艰难的考验。古人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剧中人主要在江河上生活,就单讲宜春划船的动作,她前前后后至少练了七八天,对她来说,这是一个重新认识莆仙戏的坎。

  苦心人,天不负。在第六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上,她荣获演员一等奖。然而她依然告诫自己,路很长,才刚开始。

  2015年,莆仙戏古老剧目《目连》,获拨国家专项基金,黄艳艳饰演剧中女主角刘四真。这个人物的全剧表演,行当跨度大,动作难度高。面对挑战,她迎难而上。

  2016年,她在《吊丧》中饰演祝英台,9月同《瓜老种瓜》《迎春牵狗》一道晋京展演,在京城引起轰动。

  ……

  对于每一次的表演,黄艳艳并没有盼望演出的圆满结束,相反,每一次演出都是她重新认识角色的机会,她无数次地揣磨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其共情。她坦言,艺无止境,只有锲而不舍,才能尽善尽美。2018年5月,她获评国家一级演员的任职资格。

  不忘初心使命的“党代表”

  “作为莆仙戏艺术工作者,能成为一名党的二十大代表,这是家乡人民对我的信任,也是大家对莆仙戏如何传承的期待,我将用心做好莆仙戏的发展工作,坚定剧种自信、行业自信与文化自信,努力把莆仙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成功塑造了多个经典人物形象并斩获大奖后,今年,黄艳艳光荣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面对“党代表”这一新身份,她的内心更坚定了。

  为了发扬和传承莆仙戏,黄艳艳和剧院演员们多年来一直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惠民演出等。每年下基层演出约350场,受众近60万人次,不仅满足了老百姓的文化需求,也积累了丰厚的群众基础。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面对后继乏人的困境,始终奋战在一线的黄艳艳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让莆仙戏薪火相传,让它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此,她和同事们经常深入全市各中小学校,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戏曲表演艺术,带领学生学习莆仙戏科介表演,培养出不少出色的小演员。不久前,市实验小学的陈韶涵和翁馨在参加第26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评选中获得少儿戏曲个人项目“小梅花”称号。

  黄艳艳表示,在每次“薪火相传”折子戏展演活动中,老中青少幼五代莆仙戏艺人同台演出的场面,让人很感动、也很欣喜。这也是莆仙戏得到良好传承的有力证明。“留住乡音,留住乡愁,留住文化的根脉,是这一代戏曲人的责任。”黄艳艳说道。

  虽已功成名就,但黄艳艳依然谦和勤勉,坚守一个戏剧人的本心——为老百姓演戏。她每年坚持走村入户进基层演出,让百姓亲身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党的二十大代表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使命。”黄艳艳说,“作为一名党员,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表演中实现人生价值,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晚报记者  吴林玉 /文  徐聪/图

]]>
Fri, 14 Oct 2022 07:15:10 +0000 莆田文化网 http://www.ptwhw.com/?post=28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