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标签: 妈祖文化
妈祖信仰自中国东南沿海,而播布到华东、华北、乃至东北;又突出国境,信众远及南洋,形成四海同光、普天同济的世界影响。“至今沧海上,无处不馨香”,在现代文明中,是一个奇迹。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妈祖信仰由民间而上达封建王朝的朝廷,屡加封褒而世代传承,已有千年。尽管过去时代,中国有对遭受侵略,领土被分裂,但在中国领土和华人文化圈内,妈祖信仰生生不息,显示出健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张力。妈祖信仰、妈祖文化,其力量源泉何在,由过去的存在能否变成未来的永恒?在我看来,应该有其探讨的价值。
一
妈祖信仰的产生,与人类社会有着契合点,适应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妈祖信仰包含的文化元素中,无论过去或现代,有许多是我们物质和精神上支撑点。
妈祖实有其人,是中外学术界多数人的共识。妈祖信仰肇兴于宋,大盛于元,是见于中国文献的。妈祖具有人性与神性的复合性格。就神格而论,妈祖是一位中国女神。女神崇拜,是中国人的传统。在中国创世纪神话中,第一女神是女娲氏,她补天补地,给中国人创造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她又搏土造人,是创造中国人的祖先。女娲之后的嫘祖,是农桑女神,给我们的衣食之源。中国古代在创造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的生产女神之后,又创造了许多精神上优美的女神,如湘夫人,洛神,织女星……等。中国女神崇拜,是中国人文化心理中一种定势。印度男身的观自在菩萨,传入中国本土后也化作“女人相”。女神崇拜不但是对母性的原始崇拜,也是中世纪伦理道德上的需要。因为天人感应是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历史条件下,女神与广大信众可以无阻隔交流。妈祖的神格是威力无穷的。她神格的魅力中,蕴含着人格的力量。
中国人是炎黄子孙,炎帝后裔有“舟国”,舟为独木船,《易?系辞(下)》说:“刽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元统四海,而都于燕,军需民食无不仰给于江南,故海上交通为国计民生中大问题,但海途险阻,绝无保障。而先朝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对“海洋之中,保护船舶,其功甚大”(吴自牧《梦梁录?外郡行祠》)已化升的女子林默,曾封灵惠夫人。故尔朝廷认为“惟南海女神灵惠夫人,至元中以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封号,积至十字;庙日灵慈,直沽、平江……兴化等如皆有庙。”(《元史?祭祀去》)妈祖的神格大为张扬。这种“奇应”或曰“灵迹”,在现实中能产生的精神力量,并由这种“心理暗示”激化的物质力量,是哲学的思考问题,兹不赘述。就当时人的认识水平而言,妈祖信仰在海运中,是起着精神支柱和心理依靠作用的。这同现代人带护身符、吉祥物的观念并无二致。无疑问,妈祖的神格提高与威力,在当时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它与当时社会需要是和谐与契含的。而且,女神妈祖又有胁侍的带有科幻色彩的千里眼、顺风耳。
二
妈祖信仰在传承中,由于民间传说的渲染,朝廷对神权的褒封,中国传统的多神观与造神运动,生产力的极端需要而又无法解决,妈祖的神职功能便逐渐大与外延。最明显的,其一是与碧霞元君和观间菩萨的复含;其二是将妈祖认作生之神。
碧霞元君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道教祀为山神,谓可“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但传道士弘法,从封号上可见“护国庇民普济保生”字样,前四字是政权对神权的利用;后四字即救世保生。观世音菩萨,系从印度传入中国,约在南北朝至唐时期,中国佛教徒将具化为男身,并塑造出“送子观音”化身。中国人传统的对生之崇拜心理,完全倾注在妈祖身上,使妈祖的神格与神职极大扩延。以天津天后宫为例,妈祖的化身有:子孙娘娘(保生元君),百子娘娘、千子娘娘、送生娘娘、催生娘娘、引母娘娘及乳母娘娘、乳食娘娘和斑疹娘娘等,在胁侍神中还有许多仙宫、仙女和童子。毋庸讳言,生民需要什么(其中生育为第一需要),在造神运动(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庙的神职人员为主动)中,就赋予妈祖什么神职功能。
女神兼有母性,就把妈祖奉上最崇高而神圣的地位。明清之际,东南沿海居民,出于政治经济亲缘诸原在,大量向外移民,有奔赴台湾的,有奔赴港澳的,有奔赴南洋的。民移而神迁。居民移出地区在客观上是以妈祖故乡为中心的,就把妈祖信仰到了大陆移民的新居留地,并成为一种坚定的信仰。众望所归,“妈祖”一词就在这种条件下诞生了。这是对世世代代我养我的故土一种神圣情怀。认祖归宗与追本溯源是同义词。这又维护了中国人最传统也最伟大的感情。海内外华人同认“四海一家”,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心理。妈祖,妈祖,中国人之祖!这是不可能摇的。
对妈祖由神学信仰,演化为民俗文化,其中儒释道对妈祖的神格,既起着分解的作用,又起着人格的整合作用。妈祖信仰越扩大,原有的科学成分就越被分解,而客观上(无论人们愿不愿意)必然向新的更丰满的神格转化。妈祖信仰是精神文化,妈祖称为天后,神格由海上护航女神演化为集多神于一身,并成为华人文化圈的精神皈依,是民族团结的象征,四海同光是四海同心结出的顾果。
三
妈祖信仰的外延很大。妈祖宫庙对经济文化都有影响。城市源于古代的居民聚落点。好祖宫庙的始建,都是选择在聚落点附近。天津最早的妈祖庙,是元代的“两沽(大直沽与三汉沽)两庙(海河东西两庙)”。三汉沽的妈祖庙,因是内河外海的交接的要津,明代所建天津卫城就在附近,所以,在天后宫前设有宫前集;到弘治间,除原集保留外,又设通济集,也在宫庙附近。集有定期(宫前集有一天定“初一开庙门(祭拜上香)”之日;到清代乾隆朝,商业繁荣,人影如云,已有“繁华要算估衣街,宫南宫北市亦佳”的说法,天后宫商业圈,所售商货除祭祀用品外,充满手工艺品、生活用具(吴岳越布),农历腊月正月,更成为最热闹的年货市场。乾隆时诗人有句:“天后宫前舶贾船”,并在天后宫以东形成了一条洋货街。在台湾妈祖宫庙,往往是“一座寺庙,聚合一群人”(颜芳姿。见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与北港朝天宫1979年编印《妈祖信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在新竹县,“乾嘉以降(暗指十七世纪),北门大街到天后宫成为贸易通商要津”(据颜芳姿前文),宫庙附近没有米、菜、炭、柴、草诸市场。北港、鹿港、以妈姐宫庙为中心,也形成大小不同的商业圈。新加坡主祀妈祖的粤海清庙,天福官、潮州会馆周围,是华人华裔生活圈,也是商业圈。
妈祖宫庙与所辐射的商业圈,是相辅相成的,居民建筑了宫庙,宫庙又吸引了各行各业,形成了风水坊;而如新加坡,商圈又反过来支持与管理宫庙。血缘、亲缘、地缘、财缘,纠结在一起,互相影响,而互相促进。这与各地老城隍庙的情形相近,而妈祖宫庙建成后,其社会适应性更强更有持续性,是其它寺庙所不可及的。
风以化成,俗以习染。妈祖信仰没有形成“制度化宗教”,而是在传承中日益成为民俗文化。天后是神号,而“妈祖”“老娘娘”则是人民口头的俗称,表现出一种亲情。“妈祖”二字充满母性的仁爱与温馨。现在,对妈祖信仰中的思想内核,有儒、道士各持一说明,也有三说并存的;但传统学说儒学也好,本土宗教道教也好,外传又中国化的佛教也好,都融会为中国文化。管子曰:“致德其民,和平以静”,因此,二十世纪学术界又有人尊称妈祖为“和平女神”。妈祖的神格与人格是统一的。这反映出生民的心声。
做为民俗文化,妈祖信仰的活动,已稳定地传承为受众的规范性行为,例如妈祖诞辰不入海捕鱼,妇女着“妈祖装”(穿红色剪衣,梳船形妈祖髻),诞辰举行民间歌舞过会。这些大为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与人民的文化需求心理相适应。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妈祖诞辰,也是世界华人文化圈的“狂欢节”,万众一心,欢欣鼓舞,在文化心理上表现出归属感与亲和力,壮哉,伟哉!
五
处于生活科技化,人际交往网络化的现代,妈祖信仰的未来如何?我认为,物质生活发展越快,精神生活越不易与物质生活同步发展,而且精神生活是复杂的,既包含有信仰,也有审美、心术、感庆、性格与情感等等活动。如果说过去时代妈祖信仰主要指对妈祖神格的迷信,随着时代的进程,中国人长期培育的情感倾向,则是不可摇撼的。妈祖属于中国人,中国人需要妈祖。这种千百年来所结成的纽带无法割断。科学发达,文化也发达,妈祖信仰过去与中国文化心理适应而传承,也随着文化心理的丰富而演化。妈祖在民族的整合作用愈益强大。我们应该站在未来而看未来。即使在当代世界,妈祖信仰也趋向融会于世界文化。1954年,全世界天主教徒代表在菲律宾举行祈祷大会,这一世界上最古老的信仰之一,由教皇特封妈祖为天主教七圣母之一,并隆重地为妈祖加冠(《海内对外学人论妈祖》1992,中国北科出版社,经353页)。这篇文章题为《华侨的妈祖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作者李天锡先生断言:
“我们可以预料,在未来一段很长的历史,历史时期以后,当华侨、华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之时,妈祖文化通过和世界各国的文化融合以后,将作为世界文化”。张仲
声明: 本文由(莆田文化网)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妈祖信仰的社会契合性
本站内容仅供观摩学习交流之用,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处理。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QQ:935877638 Copyright © 莆田文化网. Powered by . Theme by www.pt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