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4-17 栏目: 莆田艺术 编辑: 莆田文化网 点击: 10897 次
本文标签: 莆仙文苑
莫言的恩师毛兆煌是我们莆田老乡,这见诸莫言自己写的文章中,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也亲口对记者说的,这也让笔者深深感到这现象背后一定蕴含着一些独特的人文价值,觉得应该对这做一次深层次的挖掘。正好,不久前,我应邀参加上海和河南两次知青活动,借此机会,我先后来到河北保定,山东潍坊高密,青岛,辽宁大连等地方寻访到一些和莫言及其恩师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我把这些片段组合起来,呈现给尊敬的读者,或许,读者会感悟到一个爱才惜才的莆田籍老编辑的高贵形象以及莫言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痛苦与磨难。
保定行:意外收获到莫言写给恩师毛兆晃的四封信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保定是个很特别的地方,这里的作家曾经创作出一批堪称经典之作的文学作品:如《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兵张嘎》、《地道战》、《平原游击队》、《红旗谱》等一大批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保定地区文联的编辑部里出来的。因此,我对保定持有一种厚重的敬畏感。
2012年12月17日,一片严寒之中,偌大的田野上已经被白雪裹得严严实实,我从北京坐动车到保定,接着费了很大一番周折来到保定市文联办公的地方。在那里,我与保定市文联主席刘素娥女士见了面。“毛兆晃的老家人”,热心的她还介绍市文联书记郭树林与我认识。接着,她又亲自打电话介绍我给当年在保定文联时与毛兆晃多年的同事石雨老同志,约定次日到石雨老同志家收集一些资料。不曾想,我得到了一个重大意外收获:就是当年莫言曾经写给恩师毛兆晃的四封信的复制品。
次日九点,石老先生很守时,80高龄的他早早在客厅等候,让我很是过意不去。石雨八十年代是保定文联《小说创作》编辑部副主任,与莫言的恩师毛兆晃是对面桌的同事,关系不错。他说,是毛兆晃发现了莫言的文学才华,他是最早扶持莫言的人。他在编辑部见过莫言两次,莫言来找毛兆晃时只有20来岁,莫言总共在《莲池》(1983年后来改为《小说创作》)发表了他的六篇文章,最后一篇文章《大风》发表在《小说创作》1985年5、6期,当时是在石老先生手头签发的。毛兆晃发现莫言的文学才华后还对打磨他颇费了一番功夫。石老先生还说,毛兆晃退休前,还把一本他参与编写的《中外文学家大典》签名盖印后送给我做留念。老毛退休后去大连与他儿子住在一块,每年回保定几次,最后一次来保定还在我家里吃饭,可惜一个好人六十六岁就得肺癌去世了。”石老先生不无惋惜地说。
接着,石雨老先生还回忆到这样一段往事。他说:“1983年,莫言给毛兆晃寄来《民间音乐》。那是莫言刚刚尝试采用西方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创作,毛兆晃对传统文学手法较熟悉,有点看不懂,而同事钟恪民则在审美上有独到的地方,老毛便把文章给钟恪民看,钟恪民看完文章后拍案叫绝,不无感慨地说:这是一篇绝好的文章,照这种趋势,将来诺贝尔奖就是他的了”。笔者与钟恪民认识,我特地为这句话打电话给钟老师求证,钟老师说他是说过这句话,但是不是那时说的还真忘了。我很诧异,一个29年前就预言莫言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一定是具有不同寻常的眼光。
令人大喜过望的是,在接近采访尾声时,石雨先生取出他珍藏几年莫言写给毛兆晃的四封信的复印件,他说这是他在前年,大约2010年5、6月时整理旧书报时突然发现这四封莫言写给毛兆晃的信件的复印件,至于怎么来的,现在他也想不通,原件究竟在哪里也不知道。我赶紧取出照相机拍下来。这四封信分别是1983年7月2日,1983年8月20日,1984年1月20日,1984年2月11日写的。在这些信里的最后具名里,莫言都以“学生莫言”自称,其谦虚态度跃然纸上。
在这四封信中,第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毛老师,您好!您及编辑部诸位老师为我这个无名小卒的极不成熟的作品费了不少心血,我惶惶不安。惭愧!
在你的扶持下,我的作品即将见诸刊物,这对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极大的鞭策,我一定不辜负你的期望,不断地努力,争取有新的进步。我是山东高密人,七六年入伍,现任工程技术临时分校政治教员(滥竽充数),部队驻地易县石门,老师有空时来玩。
此致
敬礼!
学生:莫言
7.20
在这几封信里,钢笔字体刚健有力,力透纸背,语气谦虚恭敬,让人感佩。在1983年8月20日的这封信里,莫言因为其《大路》一文在《莲池》发表后被《小说月报》转载,莫言表达了要把《小说月报》稿费寄给毛兆晃夫妇的意思,他写道:《大路》一文从修改到出版,您付出的劳动并不比我少……您是我的父辈,我的文学的启蒙老师,我有义务为您的健康做出自己的努力,稿费(转载费)——您的劳动报酬,应该变成滋补品来促进您和林阿姨(注:林阿姨是毛兆晃的爱人)的健康。假若,您硬要把钱寄来,那会使我很伤心的(如果您硬要寄来,我也要变法儿还给您)……您看,我这个当兵的有点直来直去的劲头。在1984年1月16日的这封信里,莫言写道:这次去石家庄参加《长城》组织的笔会,与一些青年作者和编辑部的老师们聊了聊,感到收获很大,心里憋了一股劲,回来决心在八四年里努力拼搏。他还在这封信里写道:在过去的几年里,如果说我取得了一点成绩,那是与老师您的帮助分不开的,老师对我的帮助我永志不忘,如果没有您的帮助,我肯定还在痛苦中徘徊。紧接着,在不到一个月后的1982年2月11日的莫言写给毛兆晃的信中,莫言这样写道:老师,这几年来在您的帮助下,实事求是地说我是有了一点进步,我永远忘不了您远路风尘去易县看我,忘不了放下家中的急事陪我去白洋淀深入生活,忘不了您去医院探望我的病情——您当时的神情至今还会使我想起来就鼻子发酸。可惜我想不出来怎样来感激您。我大概只能以拼命写作,多出成果,早日成材来报答您了,我想这也是您寄希望于我的。这些信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我把这些信件中的段落选出一部分,让有心的读者自己来感受莫言和毛兆晃非同寻常的师生情谊。也难怪,已经成名的莫言在多年后的1998年《长江日报——文学周刊》第47期《我是从<莲池>里扑腾出来的》中会这样写道:“我永远不敢忘记毛兆晃老师……《莲池》是我永远的圣地”的感言。
莫言故乡行:从莫言文学馆到莫言旧居
2012年12月23日笔者在河南郏县参加广阔天地知青纪念馆开馆后,就一路杀潍坊。潍坊有我的朋友陈益杰先生和徐金谋先生,陈益杰是首届潍坊莆田商会会长,徐金谋是商会常务副会长,现在都是莆田商会名誉会长。
由于天气寒冷,零下10多度,北方的原野上一片白茫茫的大雪,道路结上厚厚的冰,路滑车难行,因此一直拖到元旦这天九点多太阳出来了才能出行。这次是陈益杰会长派徐金谋和商会常务副会长苏俊松陪同,还有一个老乡林金地,他和莫言文学馆馆长毛维杰已经在高密莫言文学馆等候我们。
从潍坊市区到高密大约80公里的路程,司机怕路滑在高速路上慢慢开了近两个多小时,我们才到达位于高密一中内的莫言文学馆。大概是元旦放假吧,诺大的高密一中空旷无人,一派寂静。我们的车便来到操场边上的莫言文学馆,文学馆是一座四层楼高的房子,操场上平铺着一层雪,抬头望去,便会看到由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题写的白底鎏金的莫言文学馆,旁边还挂着热烈祝贺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红幅字条,显得分外醒目。在门口处两边是著名作家贾平凹题写的:“神游东北乡心忧天下,身居平安里笔写华章”的楹联。
毛维杰向笔者透露说,莫言去瑞典领奖前一直躲在高密家里撰写后来那个众所周知的发言稿《讲故事的人》。这期间,他是莫言的司机兼秘书,莫言写这个发言稿时是他帮忙打字,按瑞典文学院的要求不能拍照,不能复印,也不能传播。我对高密那么早就敢设立莫言文学馆还有存许多难解的疑问,于是,毛馆长应我的要求说起他和莫言相识相知过程,解答了为何莫言文学馆能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的2009年8月就建成的缘故。原来,毛馆长师范毕业后分配到高密东北乡莫言村里任小学教师,他家与莫言家只有五六十米远。作为文学爱好者,他早就知道莫言在写东西,虽然那时莫言还没出名,莫言探家时还带着小女儿管笑笑来玩,那时还很小,他们之间开始有了来往。1993年,毛馆长后来调到大栏中学当校长,那时,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在文坛暂露头角,无论语言或文章都很好,开始有了大名声,是个有前途的人,他觉得很稀奇,特别是《红高梁》电影出来后,莫言更是轰动全国。那时,学校开设德育课,一般都要用雷锋、刘胡兰来引导学生,而他则擅自作主张用莫言成材的故事来给学生上课,当时这事还被教育局批评了一番。随着莫言在中国文坛的名气越来越大,其先后发表了十多部长篇小说,主要作品被翻译成十几种中外语言,获十几种国内外大奖,在海内外赢得广泛声誉,高密莫言文学研究会认为这种现象值得研究,于是建立莫言文学馆的时机也成熟了。2006年时,莫言研究会会长、高密市人大孙惠斌主任倡议设立莫言文学馆,那时毛维杰是莫言研究会的秘书长。经过市里一些有识之士和热心朋友的奔走,一直到2008年才开始筹建,到了2009年8月22日正式开馆。那时只有他这个馆长,还有一个解说员。莫言获奖后,先后有160家海内外媒体来采访,8500多个客人来莫言文学馆参观,实在忙不过来,于是,市里从教育界又调来三个老师来充实馆里力量。毛维杰说这些的时候,我深为理解:因为刚进门的时候,我在来宾签名本上看到,莫言获奖前来宾并不多,三年里也只有几页签名,而获奖后短短一个月多就把签名本签满了,莫言热真是可怕。
聊了二十多分钟后,馆长毛维杰及解说员李冰玉带着我们到楼上参观,因为四楼还在装修,所以先从三楼开始参观。这些照片是毛维杰和他的同事们历经多年努力采集才有这样的规模。整个莫言文学馆主题分为文学成就、成长道路、文学王国、故乡情结和文化交流几大部分。我一边拍照一边听解说员小李解说。在“文学成就”里,墙壁上挂满了海内外出版莫言著作的中文和外文书籍样书,墙角玻璃柜里放着书籍的实物,真是洋洋大观,令人惊叹。墙上挂着两幅网络上流传很广的莫言与张艺谋、巩俐、姜文在高密拍《红高粱》时的合影。在拍完这张照片之后,照片中的三个人都成为影坛名人。于是,我也拿出相机拍下做留念。在参观“成长道路”这一块时,我看到了玻璃柜里放着莫言在保定时一个他的文学道路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恩师——毛兆晃的照片。这时毛馆长说道:“莫言能够成功,也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如果他每个生活中的某一个链条间断了,也许就很难成就今天的莫言”。作为毛兆晃的家乡人,我听了深为感动。而这时,毛馆长还披露这样一个细节:他在和莫言喝茶聊天时还不止一次提到他文学的引路人毛兆晃,成名后的莫言听说恩师去世后很是感慨。于是,我说起在前一段在电视上看到莫言获奖后记者采访他时他说到了他的恩师毛兆晃的名字。这时,解说员小李说:“过几天,馆里正要把你写莫言恩师毛兆晃刊登在《湄洲日报》上的文章作为馆藏物珍藏。”我听了笑了笑,也为自己能为挖到这个题材而自豪。
在匆匆看完这些珍贵馆藏品后,我们下楼梯。在二楼东墙上,我看到了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于2006年9月10日题写给莫言的赠言手迹:莫言先生,作为朋友,我认为你是可怕的对手,然而,仍然是朋友!从这句调侃的话里足见这两位世界级的作家的深情厚谊,也说明了莫言在国际文坛的地位。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们走马观花参观完莫言文学馆的馆藏资料,接着要赶往下一个目的地——莫言旧居。前一段记者报道说莫言获奖后,许多人慕名而来,连旧居前空地里种的大豆和萝卜都被人拔光了,我们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毛馆长带着我们一行驱车赶往莫言旧居。经过二十多分钟的路程,来到高密东北乡胶河疏港物流园,再经过一条小河边,倒车拐到一片小树林的一个空地上,只见空地上早已停着几辆挂着北京、河北等外地牌子的车。毛馆长带我们到一个门口写着“千祥云集,百福并臻”对联的低矮土房子前,这就是莫言旧居了。虽然大雪把大地铺成厚厚的白色世界,严寒根本阻挡不了热情的人们从全国各地赶往莫言旧居来朝圣一番。来莫言旧居参访的人还真不少,毛馆长不无感慨地说:你看,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在门口,笔者惊讶地看到一个戴着长绒帽子,穿着军大衣的老者开着三轮车,车后放着满满一车莫言的书,不过,可能是盗版的。或许,这位可爱的长者不畏严寒不失时机抓住人们崇拜莫言的心态,出售一些莫言的书籍,莫言如果看到这个场景,他也一定会欣慰他的书能为家乡人改善生活做出自己无形的贡献。这时,毛馆长带着我们来到院里,小院并不大,人们三三两两进进出出,把院里的雪地踩得一片泥泞,这里也早没了萝卜和大豆。在一个窗台前,毛馆长指着窗台的屋顶说,这里有一个莫言年轻时用******打枪划过的痕迹。接着,我们一行在写有”忠厚传家长,诗书继世长”的旧居前合影留念。
离开莫言旧居时,毛馆长赠送一本2011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莫言与高密》给我。说:这是他第一次用一整天来陪客人从莫言文学馆,再到了莫言旧居。因为自从莫言获奖后一天有两三百位来参观的客人,有的是旅游团一车一车地拉上百人来,他真是分身乏术,还好,今天恰好又是2013年的元旦休假日。这让我们感动不已。
大连: 与莫言恩师的太太及儿子谈一段堙没的往事
2013年1月3日,大连虽是沿海城市,可这里也是零下七八度,怕冷的我还是不能适应这里的气候。其实,早在2007年底我就来过一次了,所以,我对这里并不陌生。早上九点多,按照2日晚上的约定,长得高高帅帅白白净净的毛兆晃儿子毛仲林开车来到我住的甘井子区酒店来接我,随后来到他的公司所在地。他毕业于大连海运大学,现在开着一家检测轮船和石油钻井平台的公司。他说,“这样以后也好认个门”。
接着,我们又赶往毛仲林母亲住处。在一处高档小区里,我见到了在电话里采访过的毛兆晃遗孀林兰英女士。已过81岁的林兰英女士早就知道我们要来,但她身体不便,要由保姆用轮椅推出来。老人家为我们能从家乡来看她和能用久违的莆田话和她交谈感到很高兴。
谈到莫言获诺贝尔奖举世皆知时,自然还要谈到毛兆晃当年扶持莫言的往事,林兰英女士说:“我老伴认识莫言后,觉得他年轻脑子灵活,能写出各种各样的人物,这是一般作家做不到的。他们常常在一起改稿,探讨文章的发展趋向。老伴爱惜人才,他身体不好,有一次带病走了几十里路到莫言部队去给他改稿件。在当时,一个大编辑为一个士兵改稿,这在部队里很轰动。文章发表后,部队领导认为他一定有出息。靠这两篇文章就把他提干留在部队了。”
谈到这些,林兰英和毛仲林还透露一件往事:莫言当义务兵五六年了,即将面临退伍的危机,爱惜人才的毛兆晃心急如焚,他找到著名军旅作家(《平原游击队》作者,当时在38军,军级待遇)邢野的夫人张金慧(当时在保定任文联主席),并对张金慧说,莫言是个人才,现在部队有可能要把他下放回家,能不能托她给在部队工作的邢野商量把莫言借调到保定文联来。
林兰英还说道:莫言获得提干后,毛兆晃还一如既往关心他,他一有新文章写出来,毛兆晃就要推荐给兄弟刊物或者更高级别的刊物刊登,经他推荐的一般都会刊登。而这些也许莫言并不知道,这是他们两口子平时谈话时知道的。■翁志军
声明: 本文由(莆田文化网)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寻访莫言和莆籍恩师毛兆晃足迹之手记
本站内容仅供观摩学习交流之用,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处理。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QQ:935877638 Copyright © 莆田文化网. Powered by . Theme by www.pt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