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7-16 栏目: 莆田文化 编辑: 莆田文化网 点击: 11325 次
本文标签: 莆田风俗
相传,神仙曾经游的仙游,有许多巧夺天工的民间工艺,如仙作古典家具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然而,像“菜头灯”之类的小玩艺儿的生存状况如何呢?为探个虚实,日前,记者特地前往仙游县枫亭探访。
“菜头灯”的由来
据仙游县志记载,作为菜头灯的发源地——仙游枫亭,早在宋代就开始出现。北宋年间,枫亭人闹元宵,搞游灯,名扬京城。皇帝闻之,龙颜大悦,御驾亲往观赏。为迎接皇帝驾到,地方官府传令: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盏精致的花灯,以供元宵之用。然而地方官府的传令,令多少穷苦百姓愁肠百结。
家住枫亭学士街的一位木雕老艺人因拿不出一盏别致的花灯而犯难,一气之下,他拿起一个萝卜往地上用力一摔。没想到,这一摔居然摔出了灵感来,他暗自寻思,自己干嘛不用白萝卜制作一盏花灯呢?于是,身怀雕刻绝技的他便拿来一个大萝卜,眨眼之间便把它雕刻成一朵百合花,然后再配上一些树叶,点上蜡烛,就变成一盏晶莹剔透,洁白如玉的花灯。从此,这种用白萝卜制成的“菜头灯”,便成为枫亭元宵游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流传至今。
所谓“菜头灯”其实就是把萝卜内里掏空并进行雕刻,然后在里面点燃蜡烛。小小“菜头灯”制作相对简易,而又别具一格,成本又极低,因此是当年人们闹元宵时最流行的灯具。
“菜头灯”的传人
几年前,以其美丽的传说和别致的造型的“菜头灯”已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怀着敬慕之情,记者特地前往枫亭,对林春泉这位“菜头灯”的第四代传人进行专访。
今年已81岁高龄的林春泉,鹤发童颜,慈眉善目,他告诉记者,自己年轻时就对“菜头灯”情有独钟,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拜师当地第三代“菜头灯”老艺人吴可为为师,潜心研究制作花盆“菜头灯”。由于他刻苦好学,很快便掌握了“菜头灯”的制作技艺,并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每年元宵期间,他除了给自家制作几盏“菜头灯”外,还要制作一些作为礼物赠送给左邻右舍或亲戚朋友。制作“菜头灯”看似简单,其实也挺讲究,先要选好材料,而后去皮,去皮后开始精雕细刻,刻好后要放入水中浸泡,最后才安装制作。这些制作工序环环相扣,一点也不能马虎。
老艺人说,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就是“孔雀开屏”、“双凤串牡丹”等,这些作品需用60多块萝卜镶嵌、拼接、组合而成,通常制作一盏这样的花灯需要七八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没有细心、耐心和专心是做不出来的。制作好的花盆菜头灯,底座酷似花盘,用铁架和铁线围扎,上部各种不同造型的萝卜灯连缀在一起。整个灯架长和宽约1米,高约1.8米,呈菱形状,游灯时,七八盏灯绵延穿行于大街小巷,灯火明亮,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令人叹为观止。
谈及“菜头灯”这一传统的现况,林春泉忧心忡忡地说,如今仅有兰友、学士两个社区的七八位老人掌握这项制作技艺。为了让这一流传千百年的传统技艺后继有人,他曾毫无保留地将制作菜头灯的技艺传给了乡邻刘德明,然而,刘如今也是年近七旬的老人。现在的年轻人谁也不愿去学习这玩艺儿,为此,老艺人希望有关部门能以菜头灯“入遗”为契机,加大抢救、保护和传承的力度,使菜头灯这一制作技艺世代相传下去,并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时代光彩。 钱碧云 周晓露
相关日志:
莆仙祖地风俗
声明: 本文由(莆田文化网)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枫亭“菜头灯”的由来与传人
本站内容仅供观摩学习交流之用,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处理。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QQ:935877638 Copyright © 莆田文化网. Powered by . Theme by www.pt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