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7-12 栏目: 莆田文史 编辑: 莆田文化网 点击: 6257 次
本文标签: 史海寻踪
北宋建国之初,“冗官”之弊一直无法克服。后来又出现“冗兵”局面,朝政愈发雪上加霜。到了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出任宰相,提出“抑侥幸”,即不要搞封官许愿、“精贡举”等国策,宋仁宗决心改革吏制,实行新政。
其中,最突出的是改革考试制度。例如,旧制选拔进士仅考诗赋,新政则增至三种:“先策,次论,次诗赋”。这一制度遂成宋朝中期既定方针,后来王安石、司马光任相时都这样做。嘉佑二年(1057年),宋仁宗“亲试举人。凡进士与殿试者,始皆免黜落”,进士和殿试者从此有了言论自由。可见,北宋治世从庆历新政开始选贤举能,令兴化军三县教育显著变化发展。
首先,中进士数量增加。据《重刊兴化府志》卷十六宋进士科记载,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开科取士始,至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82年间,兴化军中进士93人,其中莆田县63人,仙游县24人,兴化县6人。而从庆历六年(1046年),到宋神宗熙宁三年(1068年)仅仅22年间,中进士就达94人,其中莆田县67人,仙游县23人,兴化县4人。以后,则越来越兴旺,状元多,进士多,当宰相多,进中央政府部门的更多。
张琴在《重刊福建兴化县志序》赞叹不已:兴化县“古籖有‘瑞云山下出三元’之语,乾道丙戌(1166年)科萧国梁发大魁,己丑(1169年)科郑侨,壬辰(1172年)科黄定继之,郑侨尤以相业显。时人有云:‘相去之间不百里,七年三度状元求。’洵佳话也。郑厚、郑樵筑修史堂于东山,兄弟上书,名震海内。《通志》一书,至今学者奉为圭臬。《选举志》称宋登进士第者九十余人,诸科、特奏名四十余人,童子科四人,宏词科一人。地灵者人自杰,其信然欤!”当时,兴化县人口不及莆田县十几分之一,但中状元不比莆田县少,而且还多了一个武状元。如果按人口比例计算,宋代兴化县中进士居全兴化军首位。
其次,学校教育有了大发展。唐代,只有莆、仙两所县学;兴化军建立后,县学多一所,而且有了军学(郡学)。弘治志卷十五说,“真宗咸平元年(998年),有诏立军学,进士方仪、陈诩及邑人输钱三十万。二年,仪与弟能及从子慎言举茂才至京师,复上书请官钱三十万,修三礼堂与步廊、崇阁;越六年而学成”。
当时的郡、县学,犹如专门培养官吏的本科大学,学生送礼部考核后便可做官或教学生。按古例,郡、县学必须经常完成上面摊派人才名额数量,“贡生”经礼部统一考核后,才有“明经”、“进士”等及第。一个县要是长期没有明经、进士及第,知县就要掉乌纱帽。
《重刊兴化县志》卷二《儒学志》说:“儒学,旧在兴泰里,宋绍兴(高宗年号)二年(1132年)邑宰詹公卓然建于尉厅;又以其地狭陋,乃移于三圣堂,规模甫立。”弘治志卷十五说,“庆历四年(1044年)复有诏立县学,县满200户以上者”。这就是说,兴化县学在南宋高宗绍兴二年以前就有,而且很可能是庆历四年立的,可见该县人口虽不多,却有一所县学。庆历新政后,宋廷重视山区教育,兴化县受益匪浅。当地人民也很争气,为国家输送不少优秀人才。林劲松
声明: 本文由(莆田文化网)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北宋庆历新政与兴化教育发展
本站内容仅供观摩学习交流之用,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处理。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QQ:935877638 Copyright © 莆田文化网. Powered by . Theme by www.pt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