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祭草堂修《通志》 - 莆田文化网              莆田文化网     ..       搜索       首页 快讯 文化 艺术 人物 文史 旅游 镜头 影音 综合 联系         home 莆田文史 夹祭草堂修《通志》       夹祭草堂修《通志》  时间:2012-05-23 栏目: 莆田文史 编辑: 莆田文化网 点击: 9478 次 

    本文标签: 史海寻踪

     夹祭草堂是郑樵著书立说的场所,近段时间以来,想旧地重游的心情一直比较强烈。前年我曾同几个朋友去过该地,但没有照相,也没有认真细看,心里似乎有很大的遗憾。或许是文人相惜吧!这次陪同福建省政协委员视察莆田市民族工作,视察中把夹祭草堂作为一个参观点,这才了却我的一桩心愿。

   夹祭草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郑樵著书立说之处。郑樵,字渔仲,宋崇宁三年(1104年)生于广业里下溪(今涵江区白沙镇霞溪村)。他16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按照封建时代的老规矩,父母去世,儿子要守孝三年。在这三年里,不能随便到别人家里去串门,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郑樵就住到深山里去,专心致志地在那里刻苦读书写作。

   郑樵学习的兴趣非常广泛,他不仅喜欢研究历史,也爱好学习天文、地理、生物、医药和语言文字等知识。不管学习哪门知识,他都很认真,一点也不马虎。他学习天文的时候,读了书本上记载的星宿,到了晚上,就按照书上说的方向,观察天空里的星星,把每一颗星的位置、亮度,都牢记在心里。他学习动植物知识的时候,常常跑到田野里去,观察各种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样子和它们的生活情况,还向农民、渔民、樵夫和猎人请教。因此,他不仅记熟了书上讲的知识,还学到了许多书上没有讲到的知识。

   郑樵研究学问很注意条理和系统。他说:“善于读书的人,像善于带兵的将军一样。军队打仗不能乱来,读书也必须有一定的条理。”他把自己的读书笔记,按照各种门类编排起来,要找什么材料,顺手就能找出来,一点不费力气。

   郑樵学习知识、钻研问题的劲头越来越大。三年的守孝期满了,他还不想回去,一直在深山里读了三十年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可是他还嫌自己见识不广,就出门到各地去旅行,一方面游览名山大川,学习活的知识;一方面访问各地有名的藏书家,向他们借书来读。这样过了十年,郑樵的知识更加丰富了,成了当时很有名的学者。

   最初与郑樵一起在夹祭山读书做学问的还有他的堂兄郑厚。两人志趣相投,互为砥砺,一起度过了6年的光阴。这6年是兄弟俩最快活的日子,当知道谁家有藏书,他们甚至不远千里结伴前往,必将藏书读尽方归。春暖花开的季节,只要兴致来了,他们就提着酒饭到深山里,在水石相激处,饮酒赋诗,畅论天下大事。兄弟俩一面读书,一面讲学授徒,使得四方从游者云集。

   郑樵29岁那年,在芗林寺旁建了一座修史草堂,作为长年修史著书的地方。他对这座草堂十分满意:“堂后青松百尺长,堂前流水日汤汤。西窗尽是农桑域,北牖无非花葛乡。”但就在这年,堂兄郑厚难耐孤寂,决意下山参加科考,在乡试、会试中均名列前茅。主考官夸赞他的文字:“索之古人中,当无一、二。”不久郑厚就被授了官,而且官越做越远,直做到湖南湘乡知县。而坚持在夹 山读书修史的郑樵却因家庭变故而陷入了极度困穷之中,常常“厨无烟火”,但他仍然“风晨雨夜,执笔不休”,独力著述“汇天下之书为一书”的《通志》。

   出仕后的郑厚,似乎官声并不显赫,遗著也不太丰盛。而穷困潦倒的郑樵,历30年的寂寞和30年的坚韧,最终完成了200卷近500万字的《通志》。

   《通志》是继西汉司马迁之后的又一部纪传体史学巨著,与唐杜佑的《通典》、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为“三通”。自古有“士不读三通,是为不通”的说法,在《长征》电视剧中,毛泽东同志曾三次提到“三通”,可知郑樵在中国古代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我在心里打着一个又一个的问号,当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先生为何对世事洞察得如此清楚?真的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据说,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郑樵已修书五十种,献给皇帝,被授右迪功郎,但他没有接受。回家后,筑草堂于夹祭山,编纂《通志》丛稿。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通志》书成,郑樵到临安献书。适逢高宗赴建康(今南京市),戒严,未得见。第二年春,高宗还临安,诏命郑樵将《通志》缴进,高宗授他枢密院编修官。是时,郑樵已病逝,终年58岁。

   “万古不磨修史笔,四山长护著书堂”。这对题写在夹祭草堂的楹联,概括了郑樵的不朽业绩和草堂特殊的地位。

   草堂坐北朝南,三面环山,背后是高高的书亭寨,前面无遮无拦,视野开阔。夹祭草堂傍石而筑,石壁至今尚在。宋乾道五年(1169年),兴化军知军钟离松把草堂改成瓦屋,并题额“夹祭草堂”,以供后人瞻仰。夹祭草堂已被改造为郑樵纪念馆,馆名系赵朴初先生所书,馆壁上有郑樵画像及图赞,廊庑上镶嵌着今人翻刻的郑樵有关夹祭草堂的诗文及历代名人朱熹、陈俊卿、刘克庄、郑侨、纪昀等人的题赞。

   草堂左后方数十米处有胜迹殿,系石构殿宇,二进,由过厅、正殿组成,题额“草堂胜迹”。殿前有一株数十龄毛茶,冬春之际灿灿然红花满树。殿侧有桂树,九秋时节馥郁的香气布满山坳。殿门有联:“三十年力学不下山,度量包罗天地;五百部著书曾诣阙,精神贯彻古今。”正殿供奉夹   先生塑像,先生蔼然端坐,两眼发出烛照大千的灵光。圣迹殿被当地人叫做“无尘山房”。涵江区民族与宗教事务局的一位干部告诉我,殿内从来不需要拂扫,因为这里既无蛛丝虫迹,也无烟尘沉积。为何能如此洁净,不得而知。更奇的是,在石砌洗砚池边有一大丛竹林,每株竹子都是方形的,这是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竹子。

   夹祭草堂周围景点甚多,自古就有“夹祭二十四景”之称。每一个景点都隐藏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登山路上的“下马石”,相传是我国著名理学家朱熹拜访郑樵时下马步行的起点。草堂西侧约200米处的“出米石”,传说郑樵刻苦著书的精神感动了神仙,吕洞宾下凡在石上挖两个洞,一洞出米,一洞出盐,两洞出的盐米仅供师徒两人食用。后来书童把洞挖大,结果洞中飞出两只白鸟,从此就不再有盐米流出。草堂西侧约100米处的“占星石”,相传郑樵站在石上夜观天象。此石突兀山间,站在石上仰望上苍,天宇特别低,确是观察天文的好地方。在草堂前面约100米处的“晒书石”,石长60米,宽35米,相传郑樵每年都要把书拿到这块石上晒太阳,以防霉变。此外,还有摇篮石、修史堂、搬柴坑、乌纱石、放生池、石龟石蛇、东山采药、曲水流觞等等。

   在夹祭草堂的后山上, 我瞻仰了先生的石像。 只见先生左手捧书,右手执笔,凝神静思,端坐于苍松翠柏之间。这里是先生一生的选择,也是先生一生的境界。选择僻静、选择孤独、选择坚持,也许,就是选择了成功。先生耐得住寂寞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更是我应当学习的。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document.getElementById("bdshell_js").src = "http://bdimg.share.baidu.com/static/js/shell_v2.js?t=" + new Date().getHours();  相关日志:

倭寇三犯枫亭

头亭寻踪话戏神

话说秀屿 醴泉 东庄

“廉官第一”郑照与他的“清介郑公祠”

宋金战争时兴化军父母官

    声明:  本文由(莆田文化网)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夹祭草堂修《通志》

    上一篇:修筑镇海堤功臣黄一道 下一篇:寻找一个失踪的县名          QQ联系 邮件 Twitter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RSS订阅     本网微信二维码           热门文章 随机推荐     莆田话《秋生讲古》视频汇总 莆台姓氏渊源与楹联(一)(林春德) 妈祖诗词汇总 莆台姓氏渊源与楹联(二)(林春德) 2015年莆田市普高省一级达标校录取线公布 学习莆田话 莆田历史大事记 体验台湾妈祖绕境进香活动 “新莆田二十四景”简介 陈靖姑的传奇故事 电视剧《妈祖》全集在线观看 莆田往事年历表:中华人民共和国 午尼至尊——林兆恩 走进木兰溪(阿钵) 2015年莆田中考作文题为“我终于说了公道话” 妈祖灵签解签 探访台湾原政界名人 陈裕清“台湾味”故居 莆台姓氏渊源与楹联(三)(林春德) 莆台姓氏渊源与楹联(四)(林春德) 莆田(中国)健康产业总会成立     仙游“节孝坊”藏在深巷无人知 仙谿名胜知多少 将军打虎的传说 莆田市工艺美术协会开通官方微信公众服务平台 涵江关公后裔 捐资敬老助学 《二十四史·莆田人物传辑录》序 莆仙戏《斩郑恩》 妈祖文化: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天使 秀屿区以“点、线、面”打造魅力新港城 坝下工艺一条街:千年“仙作”木雕重放异彩 返乡寻根恳亲 感受妈祖文化 “新潮”农妇林丽琴:拒当村姑,要当“多面手” 金箔作画 莆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千年文化积淀 郭风与闽北小山村 “心向妈祖”——石桥莆田写生作品邀请展将举行 壶山兰水寄乡愁——访书画家陈光池、张向阳 陈经邦游菜溪的传说 妈祖——观音菩萨的化身 莆田端午别样浓情 郑国贤如何面对人生的第一次当被告     导航标签   爱心公益 企业文化 文化资讯 民俗节庆 旅游景点 景色镜头 妈祖文化 莆企电商 传奇故事 行业人物 莆田市情 莆田影视 本土歌曲 书画摄影 莆仙幽默 现代名人 史实珍档 摄影欣赏 娱乐体育 政策法规 莆田工艺 莆田荣誉 古老照片 百姓故事 莆田美食 文化聚焦 史海寻踪 莆田游记 学校教育 生活休闲 莆仙戏曲 莆田文物 三一教门 莆田风俗 莆友自拍 莆田方言 民间藏宝 十音八乐 莆仙戏台 莆商风采 古迹探幽 读城品乡 人物访谈 莆话翻唱 创业人物 姓氏族谱 莆仙文苑 历史名人     品味莆田文化 领略港城魅力  莆田,古称“兴化”“兴安”,雅称“莆阳”,又称“莆仙”,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历史文化悠久厚重,自古文教彰明,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誉;古迹众多,有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250多处,留存了以妈祖、莆仙戏、南少林、三清殿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RSS订阅 | 一座充满魅力的港口城市——莆田市  | 莆田市十大“城市名片”  | 莆田的中国之最      本站内容仅供观摩学习交流之用,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处理。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QQ:935877638 Copyright © 莆田文化网. Powered by . Theme by www.ptwhw.com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17aaba49a13c4e52efd62534e20a6f31'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HcmsLazyload("/content/templates/Hcms/images/space.gif");